乾隆御窑巅峰灯笼瓶

石器王候

<p class="ql-block">文 石器王候</p><p class="ql-block">图 藏品自拍</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907992</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景德镇御窑厂的辉煌历史中,清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以其繁复华丽的装饰、精湛绝伦的工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代表。其中,高达60公分的粉彩描金海屋添筹人物故事双耳灯笼瓶,更是集技术突破与艺术创新于一体的旷世杰作。这件体量惊人的瓷器不仅展现了"唐窑"时期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准,更通过精妙的视觉叙事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乾隆盛世审美理想与技术实力的物质载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60公分的高度在乾隆时期的粉彩灯笼瓶中堪称罕见,相较于故宫博物院藏同类24.6公分的标准器,其烧制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件巨瓶的成功烧制,首先要归功于景德镇优质高岭土的科学运用与精细处理。工匠们需将高岭土经过反复淘洗、长期陈腐,去除杂质并改善可塑性,才能获得足以支撑巨大器身的致密胎体。据唐英《陶成纪事》记载,乾隆时期御窑厂对胎土的处理已形成严格标准,仅淘洗工序就需经过"澄泥、揉泥、拉坯"三大阶段,确保胎质"坚致细白,如银似玉"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分段拉坯与精准对接是制作大尺寸器物的关键技术难点。这件灯笼瓶采用"三段式"成型工艺:颈部与双耳为一段,鼓腹为中段,圈足为下段,各部分分别拉坯成型后再进行拼接。由于瓷土在干燥和烧制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工匠必须精确计算各部位的收缩率,使拼接处严丝合缝。现代研究表明,乾隆官窑工匠已掌握"预收缩补偿"技术,通过调整各段的尺寸比例,使成品达到完美对称。南京博物院藏30.5公分的粉彩灯笼瓶虽仅为此瓶一半高度,但其成型工艺已显示出分段对接的精湛技艺,可作为理解这件巨瓶制作难度的参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件灯笼瓶的腹部主题纹饰采用"海屋添筹"典故,构建了一幅层次丰富、寓意深远的仙山图景。画面中波涛翻滚的沧海之上矗立着楼阁琼宇,三位仙风道骨的老者立于崖边清点筹码,空中仙鹤振翅衔筹而来,山间灵芝丛生、瑞鹿徜徉,构成了完整的吉祥叙事体系。这一题材源自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中"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的记载,在清代发展为"仙鹤添筹增寿"的吉祥寓意,成为皇室祝寿用瓷的经典纹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构图布局上,工匠采用"全景式散点透视"技法,将仙山、楼阁、人物、仙鹤等元素有机组织在弧形瓶面上。画面以楼阁为视觉中心,通过海浪的曲线引导观者视线,人物姿态的互动形成叙事张力,远景的山峦与近景的波涛形成空间层次。这种布局既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又考虑到瓷器圆形器面的观赏特点,当观者环绕器物时,画面随视角变化呈现"步步移、面面观"的动态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粉彩的色彩运用展现了"软彩"特有的温润雅致。工匠以玻璃白为基底,通过浓淡晕染表现物象的立体感,海水的渐变色采用"洗染"技法,从深蓝到浅碧自然过渡,宛如真水流动;人物衣纹则运用"点染"技巧,色彩浓淡对比鲜明,凸显衣料质感。玻璃白作为粉彩的关键原料,是以铅末、牙硝、白信石经千度高温熔炼后急冷研磨而成的乳浊剂,其加入使色彩呈现柔和的粉质感,区别于五彩的浓艳强烈。这种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正如《陶录》所载:"彩料细腻,敷色明净,深浅得宜,宛如傅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乾隆时期的审美取向在这件器物上得到充分体现。与雍正时期粉彩的清雅简约不同,乾隆朝更追求"繁缛华丽、精工细作"的艺术效果,通过"锦上添花""轧道开光"等复杂工艺展现皇家气派。这件灯笼瓶虽纹饰繁复却不失章法,色彩艳丽而不失协调,体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审美追求。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乾隆皇帝的个人喜好密切相关,他不仅要求瓷器"仿古创新",更强调"器必盈尺,工必极致",将瓷器的体量与工艺复杂度视为国力的象征。从文化史角度看,这件灯笼瓶是多重文化元素的融合体。纹饰题材源自中国传统典故,制瓷技艺继承了千年陶瓷传统,而色彩运用中隐约可见西洋绘画的光影影响,双耳的造型则融合了青铜器的古朴神韵。这种多元融合正是乾隆时期文化自信的体现——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海屋添筹的纹饰不仅承载着祝寿寓意,更隐喻着"康乾盛世"如沧海桑田般的历史积淀与永恒追求,使这件器物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物质载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件高60公分的乾隆粉彩描金海屋添筹双耳灯笼瓶,以其突破物理极限的制瓷工艺、寓意深远的纹饰设计、富丽堂皇的色彩表现,成为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它见证了"唐窑"时期制瓷技艺的巅峰状态,凝结着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更折射出乾隆盛世的文化气象。当我们凝视这件巨瓶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一部物化的陶瓷工艺史,一曲凝固的盛世赞歌。它用瓷土与火焰的对话告诉我们: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对技术的探索,永远没有极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藏品来源于瀚海艺术链古陶瓷艺术品数字资产管理体系,转载请注明出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