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今年闰六月,秋包伏,桑拿天,暑气蒸腾。三五老友早就相约抱团取凉,去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石关乡避暑。经打听,山里“暑里(许你)清凉”生意异常火爆,一房难求,非临时动意可至。直到末伏第三日,方才挤上了去岳西的高速公路。</p><p class="ql-block"> 是日破晓,骤雨倾盆。担心兄弟们信念动摇,我特意在小群里发了一条《出征令》:“ 诸君,旅游避暑是什么?欣赏美景?回归自然?放松心情?寻找清凉?以上都对,但还有一条不可忽视,那就是接受挑战,砥砺胆识,锤炼意志!人生还有几回博?越是艰险越向前!当然,要确保安全!没有安全,一切枉然,这是根本。综上所述,今天雨大路滑,一定要慢行,高速不超八十码,下高速四十,确保稳当!大家有没有信心?”不一会儿,群里诸位秒回:“有”!“有”!像是在振臂高呼,字字铿锵,满满豪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自合肥金寨路入口驶上高速时,一幅巨大的广告牌赫然醒目:“夏天喝稀饭不淌汗的地方———云上岳西,康养福地”。前一句很土,俚俗亲切,后一句很雅,光风霁月。</p><p class="ql-block"> “夏天喝稀饭不淌汗的地方”之说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省会合肥酷暑难耐,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想找一处“夏天吃稀饭不扇扇子不淌汗的地方”,办公厅余叔主任(曾希圣夫人)带着几个人,跋山涉水,费尽周折,终于在岳西县石关公社觅得一方宝地,三面环山,海拔843米,年均气温14℃,盛夏亦不过28℃。大别山溪流汇聚而成的涓水河在这儿拐了个弯,成葫芦形状。河两岸风光旖旎,溪流清澈,与苍山翠林、茵茵草甸相映成趣。曾希圣实地考察后很是满意,连声称赞这山沟沟里还真是个“夏天吃稀饭不扇扇子不淌汗的好地方”。自此,省委在这里建有南天别墅、拂云楼等苏式建筑群,即今“涓水山莊”的“观溪楼”、“眺溪楼”、“临溪楼”。1961年,曾希圣在这里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七月石关会议”。</p> <p class="ql-block"> 曾希圣夫妇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毛泽东主席写给曾希圣的信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来过多少次岳西我已记不清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在安庆工作过八年,岳西隶属安庆管辖,所以常来岳西出差。彼时未通高速,车辆状况也大不如今,一辆黄色帆布包裹的212军用吉普,沿着九曲盘肠的山路吭哧吭哧颠簸半天,方才抵达岳西县城天堂镇。</p><p class="ql-block"> 此地钟灵毓秀,民风淳朴,一草一木皆透着山野清风。冬季造访须看天气,若遇大雪封山,人不留天留,把你困在山里三五天也实属无奈加正常。</p><p class="ql-block"> 后来调到省城工作,来岳西就屈指可数了。某一年终去岳西的途中巧遇当年的第一场雪,省城尚暖阳和煦,此处飞雪漫天,山里山外恍若两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每至一地,我爱逛农贸市场,顺便猎取一点当地的土特产,在岳西更不例外。返程的早晨,我便来到天堂镇最大的菜市,像是沿河而建,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只见在一排排肉摊边,有一对老者蹲在地上也在卖猪肉,我上前问“是不是黑毛猪?土猪肉”?老翁说“自家饲料养的黑毛猪,一年也就宰一头,还冒着热气呢”。我想已近年关,未询价便狂购四十来斤。回家红烧肉,那种久违的土猪肉香味令楼上楼下左邻右舍垂涎不已,后悔没把老人家的整头猪都扛回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从岳西东下高速,沿着105国道抵达石关村涓水湾,与国家体育训练基地一栏之隔的“悦悦避暑山庄”便是此行的下榻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幢依山傍水的四层半楼房,一层是个大餐厅,二至四层全是客房,共34间,简陋但还算干净。时至正午,一层餐厅九张大圆桌座无虚席,好不热闹,几十位南京游客在这里已住多日。老板是一对储姓姐弟,他们说,每年七八月间,八方游客蜂拥而至,苏浙沪鄂赣居多,房源紧张,一般要提前预约。说话间,只见吧台上一位“小胖墩”忙得不亦乐乎,售卖商品,结算账单,还到客房帮客人调试电视。老板说,这是自家孩子,才十一岁,开学上六年级,暑假主动在店里帮忙“打零工”呢。</p><p class="ql-block"> 清晨,被溪水山雀吵醒,推开窗户,云烟像一条乳白色的绸带缭绕在半山腰,触手可及,一座座山峰、一道道山脊还有银白色的Y形高压线杆、风力发电机时隐时现。出门溜弯,室外的空气像是被冰柜过滤,冷飕飕的,回房加件外套,不然怕是要流鼻涕的。</p> <p class="ql-block"> 涓水湾避暑的大都是六七十岁老人,一住便是十天半月。胡老太是省直机关退休干部,今年已八十有七,清瘦干练,思维敏捷,唠起嗑来手舞足蹈,神采飞扬,看上去像是六十多岁。她老两口每年暑期在涓水湾的“叶飞风情农家”住两个月,已经坚持十一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在涓水湾避暑都是包吃包住的, 难得享受着饭来张口的舒坦。“六菜一汤”还是“四菜一汤”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食材都是高山草甸绿色有机原生态,口口都有“山珍”的味道。一日三餐,不劳而食,少了繁冗琐碎的“锅碗瓢盆”之累,剩下的就是四件事:赏景、打牌、喝酒、吹牛。上午去周边景点打卡,一饱眼福;下午打牌掼蛋,切磋技艺;晚上小酌两杯,然后晕晕乎乎坐在星空下吹牛,天南地北,古今中外,世界风云,家长里短。</p> <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山里天,孩儿脸,时而阳光灿烂,时而大雨瓢泼,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加之满目皆绿,植被覆盖率极高,蓝天白云下尽是负氧离子在荡漾。这方水土得以造化独钟,坐拥天然氧吧、自然空调、原始公园、生态秘境。</p><p class="ql-block"> 石关人善于顺势而为、借势而作,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大兴土木,“云上民宿”、“山居小院”、“龙成山莊”……一幢幢小别墅、一座座山庄在这水墨山水间拔地而起,如雨后春笋。外出打工仔纷纷返乡创业,自己当老板。接待规模少则十几二十人,多则近百人。长居月余者,食宿全包每日也就百元。“清凉游”、“避暑游”使石关乡的“凉资源”变成了“热经济”,助推父老乡亲们脱了贫,昂首迈上致富路。</p> <p class="ql-block"> 往昔荒陬,今成桃源,青山不语,绿色作答。原生态的净土,纯天然的清凉,喝稀饭,不淌汗,沉浸式体验过涓水湾的避暑时光,愈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语中的,乃得隽之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身居大别山腹地避暑,感悟颇深,由感而发)</p><p class="ql-block">注:1.《中国作家网》2025年8月17日推出;</p><p class="ql-block"> 2.《江淮时报》2025年8月19日推出;</p><p class="ql-block"> 3.《同步悦读》2025年8月27日推出;</p><p class="ql-block"> 4. 加拿大《文学与文化》半月刊2025年8月下推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