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收藏来的青铜器杂件中,发现一个水滴形镶嵌件,弧面加工的比较粗糙,刚见时黑乎乎的,手感轻,我开始认为是琥珀,当我用灯照时,展现了透明的绿色,深研究,我确定是传说中的“艾叶绿”,我不是轻率下结论的,艾叶绿这个课题我也研究了十几年了,过手也不少绿色印章材质,其中也不乏有艾叶绿。这个出土的水滴形镶嵌件,粗略判断年份是明代的东西,工艺稍粗。</p><p class="ql-block">现发出来和各位朋友分享,研究,欢迎指正。</p> <p class="ql-block">艾叶绿文献记载溯源</p><p class="ql-block">艾叶绿作为珍稀石材,其文献记载可追溯至宋代,后世明清文献对其特征与地位多有补充。以下从早期文献记载、明清时期的详细描述两方面梳理其文献脉络。</p><p class="ql-block">宋代文献中的早期记载</p><p class="ql-block">南宋梁克家所著《三山志》中最早提及艾叶绿,书中记载“五花石坑,相距十数里,红者、泔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这一记载虽未详细描述其特征,但明确指出艾叶绿在寿山石中的稀有性,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明清文献的详细描述与争议</p><p class="ql-block">- 明代谢在杭的品第定位:明代布政史谢在杭在《小草集》中首次将艾叶绿列为寿山石第一,称“艾绿第一,丹砂次之,羊脂瓜瓤红又次之”。他曾亲自游历寿山,其评价被后世视为权威,奠定了艾叶绿的文化地位。</p><p class="ql-block">- 清代文献的特征细化:</p><p class="ql-block"> 高兆《观石录》:描述艾叶绿“绿色通明,蜿蜒绿波中”,提及肌理中深绿色纹理,如“碧若春草,通体艾叶小花”,并记载其“质凝腻高于田石,手摸有明显浊质指纹痕”。</p><p class="ql-block"> 毛奇龄《后观石录》:详细记录了一枚艾叶绿印石,称其“绿色通明,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住处稍白,则艾背叶矣”,并比喻其“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瓶”,强调其透明度与色泽层次。</p><p class="ql-block"> 《寿山石小志》:明确艾叶绿“清时已绝产”,描述其色“如黄蒿之艾叶,中有黄荕如线及血块或紫块,质颇嫩,半透明而带光泽”。</p><p class="ql-block">- 产地争议与命名问题:清代文献对艾叶绿产地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出自月尾矿洞,也有认为来自黄巢矿脉,但均无实证。现代研究为区分古今差异,将月尾绿中色泽如艾叶者称为“艾叶绿月尾石”。</p><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的核心共识</p><p class="ql-block">综合历代文献,艾叶绿的核心特征在记载中较为一致:色如艾叶、半透明、质凝腻、具纹理(如红格、萝卜丝纹),且强调其“六德俱备”(细、结、润、腻、温、凝),是印章篆刻的顶级材质。这些记载共同构建了艾叶绿作为“石中神品”的文化形象。</p><p class="ql-block">以上内容由AI搜集并生成,仅供参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