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岭南水果多,尽人皆知。但从一年四季这条时间的长线来看,其实某个时间段的主打水果也就那么一两样。六月以来荔枝、龙眼、黄皮轮番上阵,市场总不缺新鲜的水果,但这几样水果上市时间短,又不便保存,得抓紧品尝,过期不候。</p> <p class="ql-block"> 这三种水果荔枝名气最大,一是块头大,味美多汁,二是得益于杜牧的诗“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画面感十足,影响力非同一般。仅停留在文字还远远不够,于是今年又整出了电影《长安的荔枝》,通过李善德这个小人生意外接下“将鲜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这道“催命符”,由此开启了一场跨越5000里的生死速递,深刻讽刺封建官僚体制、展现小人物在权力压迫下挣扎求生的史诗之作,揭示了人性异化与时代悲剧的复杂交织。</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荔枝丰产年,丰一年减一年,这是荔枝出品固定的节奏,所以不管电影《长安的荔枝》好不好看,都不影响这一千古不变的节奏,也不影响红彤彤一片的荔枝在市场上欢快的叫卖。我呢,也顶着血糖升高的压力品尝了几颗糯米糍、桂味,算是致敬杜诗,也不错失近水楼台的便利。因有同事是荔枝产地高州的,我还帮家人和同事代购了几箱发往外省。</p><p class="ql-block"> 电影《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想了很多办法保鲜荔枝,不断提升运送能力,但在今天的顺丰快递面前不值一提。发往上海的,妥妥的一天内到达,发往安徽一个乡镇的晚了大半天才到,自然影响荔枝的新鲜度。这两次快递的经验是:荔枝发往外省,只要是大中城市,24小时内到达不成问题,但发往乡镇就难说了,要看那边的快递给不给力。不管怎么说,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远在千里之外,即可轻松品尝新鲜荔枝,没有了长安荔枝保鲜的不易和千里跋涉、翻山越岭的艰辛,我辈之幸也。</p> <p class="ql-block"> 七月左右上市的黄皮,在这三种水果中怕是最没有存在感的了。黄皮上市时间很短,在市场一露脸,一两个星期便没了踪影。黄皮颗粒小,皮薄膜肉少,甜中带酸,又没有诗文加身,所以它没有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那般尊荣,也没有人去拍《长安的黄皮》这样的电影。它总是默默的来,淌出滴滴酸甜的乳汁,悄然而去,不带走一片云。</p> <p class="ql-block"> 但黄皮之于我,却是最熟悉、最亲切的存在。这是因为我家窗前有一棵黄皮树,一年四季的陪伴,看着它从弱不禁风到枝繁叶茂,推窗而望,黄皮树绿波涌动,活力无限。从开花到结果,从青涩到成熟,都在我的眼皮底下一天天上演,这感情能不深吗。每年黄皮成熟的时候,总有人出奇不意的下手采摘,一片狼藉,但树顶的那些他们还是很难够到,我们总可以摘几斤来尝尝鲜。摘黄皮的时候,又是拍照,又是美篇,总要手忙脚乱一阵,热热闹闹一阵。然后,又一天天看着伤痕累累的它,长出新的枝叶,悄无声息的恢复着受伤的身体,重焕生机。</p> <p class="ql-block"> 龙眼呢,这个时候正是大量采摘的时候,市场上摞一摞的摆在显眼位置,告诉你品尝新鲜龙眼的时候到了。每年我也只是尝尝,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是今年有点不同的是,小区一邻居为了帮老家亲戚卖龙眼,竟然成立了一个名叫“老家龙眼熟啦”的微信群,把我也拉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 初入群,有点像掉进了果园,面对的是漫山遍野的龙眼,可尽情的品尝。群里有询价的,有发摘龙眼照片的,有买过后点赞的,也有绵绵不绝的吆喝声——挺热闹的。</p><p class="ql-block"> 这有点当街摆卖的味道,总觉得有点不妥,但细细一想,群主利用网络平台为三农助力,销售家乡特产也没有什么不好。何况龙眼也和荔枝、黄皮一样季节性强,摆卖时间短,秋风起,新鲜龙眼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老家龙眼熟啦”这样一个临时创建的微信群也将完成它的使命,归于平静,期待来年。这段时间,我在群主的滚动播出中,感受龙眼的清香和丰收的喜悦,不买也甜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