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淞沪会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为铭记中华民族在这场关乎生死存亡、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大事件中的抗争,特整理此篇《“八一三”淞沪抗战概述》,以供追忆与参考。 <h1><b>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b></h1>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仅月余,在我国长江三角洲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中心上海,爆发了规模空前的淞沪会战。自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日双方投入近百万大军,激战三个月。中国军队的奋力反击,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叫嚣。 <h1><b>新疆兵团十师上海老知青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2015.08.17)</b></h1> 淞沪抗战是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战略性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其意义不仅在于国民党军队许多将士展现了顽强抵抗的精神,更在于这场突发的战事,促使由中共中央倡导和组织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最大障碍最终形成。毛泽东高度评价:“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br> 沪抗战亦具有重大世界影响。中国在本土对日坚决宣战并沉重打击侵略者气焰,此举在中国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前所未有,奠定了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的历史地位。 <h1><b>一、导火索:虹桥事件</b></h1><br>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平津,触及蒋介石底线。8月4日,蒋介石决定趁驻沪日军兵力不足、主力未至之机,主动进攻,意图全歼上海日军,再北上决战。<br> 日本大本营亦预料到国军在上海的行动,准备增兵;驻沪日军同时进入战备状态。<br> 依据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的《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不得在上海驻扎正规军,仅能部署“保安团”。但“八一三”前夕,国民政府正以各种手段增强上海军事力量,包括修筑工事,并令中央军正规部队换穿保安部队服装分批渗透进驻。<br> 1937年8月9日下午5时许,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与一等水兵斋藤与藏驾车强闯虹桥机场,意图侦察中国军队动向。在强行冲卡过程中双方发生冲突,二人被中国士兵当场击毙。 <h1><b>“虹桥事件”现场照片</b></h1> 击毙他们的并非普通保安团警察,而是中国正规军第二师独立旅士兵。他们对日本人在上海的横行早已忍无可忍。<br> 事件当日,上海市政府即电告日本驻沪总领事冈本孝正。冈本会见市长俞鸿钧,声称日本“举国震惊”,要求中国军队立刻拆除所有工事并撤军。令日方意外的是,素来态度软弱的中国政府此次异常强硬。俞鸿钧严正指出是日方擅闯中国军事禁区、打死中国军人在先,断然拒绝日方要求。(据后来披露的大山勇夫日记,其赴虹桥前已抱必死决心,实为故意挑衅,为日军制造战争借口。)<br>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中中日首场大型会战,也是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几乎葬送了当时中国最核心、最精锐的部队。然而,此战势在必行。“七七事变”后,二十九军主力撤至保定,平津迅速陷落,中央军北上除南口之战外均告失利,佟麟阁、赵登禹将军殉国。华北平原沦陷,日军沿平汉、津浦线南下直插腹地。纵观历史,由北向南的进攻路线对中国威胁最大。日军深谙此道,其沿平汉线攻涿州、保定,依托津浦线下沧州、德州,另一路从察哈尔攻山西。淞沪抗战势在必行,已退无可退。<br> 8月11日晚,军事委员会令京沪警备司令张治中率第87师(王敬久)、第88师(孙元良)当夜向上海推进,围攻驻沪日军海军陆战队。令在西安的第36师(宋希濂)亦调沪参战,第56师及炮兵部队等开赴苏州,统归张治中指挥。首批投入部队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另将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驻苏州河南至浦东。 <h1><b>抗日名将张治中</b></h1> <p class="ql-block"> 张治中一贯主张在上海与日军决战。1932年“一·二八”抗战时,他便以第五军军长身份与日军作战。持相同主张的还有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作战组组长刘斐、陈诚等蒋介石身边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其观点可概括为:</p><p class="ql-block"> 第一,战略上: 日军装备、兵员素质远胜中国,若在华北平原决战,国军主力恐被日军机械化优势碾压,再败退东南则大势已去。</p><p class="ql-block"> 第二,外交上: 上海为远东第一大都会,欧美列强利益盘根错节,开辟“第二战场”可使日军投鼠忌器,列强亦可能干预。</p><p class="ql-block"> 第三,战术上: 上海高楼林立,在巷战中可削弱日军重武器优势;即便撤退,江南水网地形亦不利日军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p><p class="ql-block"> 第四,地形上: 上海开战可将日军“由北向南”的攻势扭转为“由东向西”的仰攻(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为退守西南大后方赢得空间。</p><p class="ql-block">最终,蒋介石采纳了此战略。</p> <h1><b>二、“八一三”:战火点燃</b></h1> 1937年8月12日上午,中国军队先头部队——中央军王牌第88师师长孙元良(黄埔一期),率全师乘火车抵沪。 <h1><b>中国军队主动发起进攻</b></h1> <p class="ql-block"> 该师非同一般,乃中央军精锐中的精锐。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在德国顾问协助下计划编练60个德式师,事变爆发时仅完成20个。其中,由原中央警卫第一、第二师改建的第87、88师及以其补充旅为基础的第36师,德械化最彻底。</p><p class="ql-block"> 以第88师为例,编制完备,装备精良(德式钢盔、毛瑟步枪、捷克式轻机枪、仿马克沁重机枪等),为当时国军顶配。孙元良深知蒋介石首战即动用此王牌,足见其决心之大。</p><p class="ql-block"> 按计划,王敬久第87师进驻吴淞镇、杨树浦一带;孙元良第88师进驻大场、真如一带。</p> <h1><b>国民革命军奋勇反击日军</b></h1> <p class="ql-block"> 但孙元良认为真如距上海北站十几公里开阔地不利攻防,遂当机立断,命262旅推进至闸北,抢占北站、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等要地,直逼虹口日军据点。</p><p class="ql-block"> 8月12日前后,苏州至上海公路满载士兵的卡车络绎不绝,所有赴沪火车均停客运转为军列。当日清晨,上海市民惊见街头遍布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这是自1932年后市民首次在城中见到本国正规军。消息迅速传开,群情振奋:终于要打鬼子了!自“九一八”以来,国人等待已久!</p><p class="ql-block"> 8月12日晚,张治中电告统帅部:先头部队已全部就位完成准备,请求于13日拂晓进攻。统帅部复电:“等候命令……避免小部队冲突。”</p><p class="ql-block"> 8月13日下午3时,导火索终被点燃。孙元良接报:第523团1营营长易瑾率部进驻《淞沪停战协定》规定的停火线八字桥,迎面遭遇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双方几乎同时开火。淞沪抗战陆上战斗由此爆发。(注:此时大规模战斗尚未全面展开)</p> <h1> <b>国民革命军抗日部队奋勇反击</b></h1> <p class="ql-block"> 蒋介石仍寄望于美英调停。1932年“一·二八”战事经西方调停后上海获五年和平,此次他故技重施,甚至可以说此战意在打给美英看,指望其因租界利益受损而干预。然而,在双方均充分准备下,战火猝然燃起。</p><p class="ql-block"> 按张治中原计划,总攻本定于8月14日,但因八字桥遭遇战,历史定格于1937年8月13日。张治中当日写道:“此日吾民族已临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p><p class="ql-block"> 8月13日晚,南京中央军校召开国防会议商讨沪局。会议期间,蒋介石接到上海市长俞鸿钧紧急电报:当日上午9时15分,日海军陆战队一部冲入宝山路,与驻守西宝兴路中国保安队冲突;下午,日军炮轰闸北、江湾等地,中国守军还击。俞鸿钧迅即向路透社、美联社声明日军首先攻击。</p> <h1> <b>日军疯狂轰炸上海闸北区一带</b></h1> <p class="ql-block"> 接报后,蒋介石当众宣布上海战事已起,下令中国军队于8月14日发动总攻,“把日军赶下黄浦江”。至此,淞沪会战全面爆发。</p><p class="ql-block">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p> <h1><b>三、围攻日军据点</b></h1> 为进行淞沪抗战,军事委员会将原拟北调的空军主力悉数南调保卫京沪。<br> 8月14日,中国空军第四大队高志航部轰炸黄浦江日舰、汇山码头及杨树浦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与日机激战,击落日机9架,炸伤“出云号”旗舰等10余艘日舰,中方飞机悉数返航,史称“八一四”空战大捷。 <h1 style="text-align: left"> <b>日军轰炸下的上海</b></h1> 14日下午,第9集团军围攻驻沪日军海军陆战队作战开始。张治中令陆军两师发起总攻:第87师主攻杨树浦之敌,第88师重点进攻虹口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日军在沪大本营)。<br> 该司令部建筑坚固(钢筋混凝土墙体厚达0.8米),呈“口”字型,内设大操场,楼顶有瞭望台及火炮控制要道。战前,张治中即请调精锐炮团支援,蒋介石不惜血本,将一年前购自德国的24门150mm野战榴弹炮(当时中国最好重炮)调拨上海。 <h1> <b>第八十八师第264旅,旅长正是黄梅兴</b></h1> 虽有重炮,拔除此堡垒仍令孙元良棘手。经权衡,他将重任交给麾下勇将——第264旅旅长黄梅兴(黄埔一期)。黄在五年前“一·二八”抗战中即与日军交手,因勇猛被日军称为“黄老虎”。当年撤军时他满怀不甘,此次重返战场誓雪前耻。<br> 这是日军司令部前最后屏障。但在日军猛烈炮火和飞机轰炸下,国军攻势受阻。关键时刻,黄梅兴身先士卒冲向敌阵,不幸中弹壮烈殉国,年仅40岁,成为淞沪会战首位殉国高级将领(追授陆军中将)。战斗异常惨烈,首日264旅即伤亡逾千人,527团一日内抬下七位连长…… <h1> <b>黄梅兴率领264旅官兵进攻虹口日军海军陆战队司令部</b></h1> 15日凌晨,88师再攻日军司令部。日军依托战车、炮兵掩护及街巷民房顽抗,并向八字桥以南反攻,战斗陷入逐屋逐巷的残酷争夺。<br> 15日,国民政府下达总动员令,任蒋介石为最高统帅,划全国为五战区。上海属第三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后蒋介石亲兼),顾祝同副之,陈诚任前敌总指挥,张发奎、张治中、陈诚分掌浦东、淞沪郊区及江防,总兵力达三十万。<br>16日起,张治中军扫荡日军据点,一度突入虹口日本海军俱乐部。<br> 17日全线总攻,但因缺乏强力攻坚武器,进展艰难。日军以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阻击,国军被迫强攻各点目标,反复争夺,伤亡惨重。日军死守待援,并在战机掩护下反扑。<br> 蒋介石采纳军政部次长陈诚建议,增兵上海,扩大战事以牵制华北日军。 <h1> <b>日军轰炸下的上海火车站</b></h1> 20日后,中国军队主攻方向转向黄浦江汇山码头,以求突破。<br> 21日,宋希濂师一度攻至汇山码头,与日军逐屋血战,反复冲击,终被日军据高楼、以战车构成交叉火网俯射所阻。官兵借战友遗骸掩护猛扑,牺牲惨重,进展维艰。 <h1><b>四、抗击日军登陆</b></h1> <h1> <b> 1. 张华浜、殷行镇、虬江码头争夺战</b></h1> <div> 8月23日凌晨,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增援部队两个师团,分别在川沙河口及张华浜、蕴藻浜登陆。中国第18军(罗卓英)、教导总队第2团(桂永清)、王耀武师等部驰援前线。中国军队作战重心由围攻市区日军转为抗击登陆。张治中集团军负责黄浦江岸守备;长江南岸守备部队编为第15集团军,由陈诚指挥。<br> 张治中集团军在张华浜、殷行镇、虬江码头、吴淞等地抗击登陆。日军以机枪、火炮、掷弹筒集射,中国官兵血肉横飞,仍冒死进攻,但未能阻敌进展。</div> <h1> <b> 日军占领上海后的屠杀</b></h1> 24日晨,日海军陆战队登陆攻占殷行镇。宋希濂师反攻,26日收复,28日复失。战况惨烈,尸骸遍地。29日起,原驻沪日军向北站、八字桥、军工路反攻。<br> 9月5日,日军登陆虬江码头并占领。日机舰炮猛轰,守军工事尽毁,战士仍前仆后继,殊死奋战。<br><br><b> 2. 罗店争夺战</b><br><br><div> 8月23日中午,登陆日军攻占沪西战略要地罗店。陈诚第15集团军彭善师当日下午夺回。<br> 25日,黄维师在罗店一带苦战,反复搏杀,副旅长李维藩、旅长蔡炳炎阵亡。中日军队在罗店的争夺极为惨烈。</div> <h1> <b>中国军民誓死抗战</b></h1> <p class="ql-block"> 28日中午罗店陷敌。第18军军长罗卓英决心夺回,主攻各师勇猛攻击,逐村逐屋反复争夺,但因日军火力猛烈且不断反击,攻击部队牺牲巨大,罗店终未克复。王耀武师、俞济时师进攻沪太公路侧翼罗店南据点,反复冲杀,亦异常惨烈。</p> <b>3. 宝山、吴淞、月浦争夺战</b> 8月23日,吴淞镇遭日舰猛轰几成焦土。<br> 24日拂晓,日军在吴淞口登陆,占领炮台、宝山城后向狮子林扩展。当晚,罗卓英军各师向宝山城、狮子林、月浦、川沙口一线日军攻击。<br> 夏楚中师主动支援吴淞友军,收复宝山城。至30日,罗卓英军仍在宝山、狮子林炮台、月浦、新镇、曹王庙、浏河一线激战。<br> 31日,日军攻占吴淞镇。<br> 9月1日,周喦(yán)师第17旅在吴淞炮台湾血战,伤亡大半。炮台内百余人全数牺牲,台外保安团亦伤亡殆尽。<br> 同日,日军猛攻狮子林、月浦。狮子林守军机枪被毁,弹药用尽,与日军白刃格斗。援军肉搏四小时,狮子林终陷敌手。 <h1> <b> 淞沪会战中宝山保卫战姚子青营</b></h1> 9月5日,日军自长江沿线猛攻,并以舰艇30余艘狂轰宝山县城。守军第18军夏楚中师第583团第3营陷入重围。营长姚子青率官兵死守孤城。<div> 9月7日,日军攻入城内,官兵巷战至最后,全营六百余人壮烈殉国。</div> <h1> <b>姚子青</b></h1> 9月6日,日本再向上海增派3个师团(首批7日抵沪)。中国守军连日苦战,伤亡巨大,阵地被毁。<br> 11日下午,月浦失守。<br> 中国统帅部决定转入守势。第三战区下令各部转移后撤。11日黄昏起,张治中集团军撤至北站、江湾、庙行至蕴藻浜一线。<br> 12日,日军占杨行,主力猛攻刘行。 <h1><b>五、北站—刘行—罗店—浏河镇线抵抗</b></h1> 9月12日起,淞沪前线部队转入守势作战,沿北站-刘行-罗店-浏河镇一线抗击日军。<br> 9月21日,蒋介石亲兼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重新部署。第1军(胡宗南)、第8军(黄杰)等部相继调沪,总兵力增至四十余万。<br> 9月中旬,日军再次增兵(约10万人,炮300余门,战车200余辆,飞机200余架),构筑机场,实施陆海空联合攻击。 <h1> <b>淞沪会战川军身披死字旗血战日寇五昼夜</b></h1> <h1> 中国空军因初期损失过大且补充困难,上海战场制空权尽失,仅能夜间冒险出击,战局益艰。至9月21日,胡宗南军旅长以下军官减员80%。中国军队英勇抵抗迟滞了日军推进,9月中旬至月底,日军向西、向南仅推进约3公里。<br> 10月1日晚起,因伤亡过重,各部分别转移至蕴藻浜右岸亘陈家行、广福、施相公庙、北新泾镇、浏河之线。<br><br><b>六、北站—江湾—蕴藻浜沿岸—陈行—浏河镇线抵抗</b><br><br></h1><h1> 9月下旬至10月1日,日军新增3个师团抵沪,总兵力约20万。<br> 10月4日,松井石根计划攻占大场镇后进抵苏州河一线。5日起,日军不断进攻蕴藻浜地区。7日,日军强渡蕴藻浜。11日后继续南渡,企图突破守军阵地进占大场、南翔。守军叶肇等部顽强死守,战况较前更为激烈。至17日,日军进展仅数百米至千米。<br> 中国军队阵地不断被日军陆空火力摧毁,伤亡剧增,只能以新到部队接替损耗极大的部队。<br> 10月中旬,第三战区决心以新入战场的广西部队韦云淞军为攻击主力,对蕴藻浜南岸日军实施反击;叶肇军等其他部队编成突击队攻击要点。<br> 21日晚,由第19集团军总司令薛岳指挥,全线发动反击。适逢日军主力亦发起进攻,战斗至为惨烈,中国攻击军伤亡巨大。<br> 22日凌晨,日军全力反扑。因敌火力兵力集中,中方反击只能凭血肉之躯冲锋,伤亡奇重。此役中旅长庞汉桢、秦霖阵亡。各部守军于22—24日逐次退守大场、走马塘之线。</h1> <h1> <b>上海闸北巷战</b></h1> 10月25日,大场阵地被日军猛攻突破。<br> 26日,沪西重镇大场失守,守军师长朱耀华悲愤自尽。淞沪战场形势急转直下。<br> 26日,第三战区决定放弃北站至江湾间阵地,向苏州河南岸转移。 <h1> <b> 七、苏州河南岸抵抗</b></h1> 10月26日起,中国军队除一部据守要点外,主力逐步退守苏州河南岸。转移过程中,第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奉命率第1营(营长杨瑞符)官兵400余人(史称“八百壮士”)死守闸北四行仓库(大陆、金城、盐业、中南四银行仓库)四昼夜,击退日军六次围攻,成功掩护大部队转移。完成任务后,于10月31日晨退入公共租界。 <b> 谢晋元</b> <b>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b> <b> 弹痕累累的四行仓库</b> 因日军已占上海各要点,而后方无兵增援,前线将领建议主力撤入苏南国防线抵抗。蒋介石表示同意。<br> 10月31日,日军开始强渡苏州河,猛攻南岸。中国军队放弃南翔以东苏州河北岸阵地,但对日军渡河点反复反击,使其受挫。双方反复争夺近十日,死伤均极惨重。<br> 日军在华北、淞沪同时遭遇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上海战场中国军队的意志与战力远超日本预料。<br> 10月20日,日军为加强华中攻势,参谋本部下令增派第10军及配属兵力,协同海军在杭州湾登陆。 <h1><b>八、撤退与沦陷</b></h1> <p class="ql-block"> 11月5日拂晓,日军在杭州湾全公亭、金丝娘桥、金山嘴、漕泾等处强行登陆。原负责该区域防守的右翼集团军(张发奎)因战局紧张被大量抽调兵力,登陆点守备薄弱(如全公亭仅两连警戒),日军登陆成功。</p><p class="ql-block"> 右翼作战军总指挥兼第8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与副总司令黄琪翔急调部队阻击,但日军迅速占领金山卫,继占亭林镇(6日)、松隐镇(6日)、松江(8日)、枫泾(10日),深入上海守军西南侧翼,配合北面日军,对苏州河南岸中国军队形成合围之势。</p><p class="ql-block"> 至11月8日,日军第10军主力在米市渡、得胜港等处渡过黄浦江,北面日军亦加紧进攻。</p><p class="ql-block"> 鉴于战局急剧恶化,蒋介石与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于8日晚下令各部向吴福线(苏州-福山)及平嘉线(平望-嘉兴)国防阵地转移。淞沪守军开始总撤退。</p><p class="ql-block"> 8日,战区右翼副总司令黄琪翔令新自华北调来的吴克仁军固守松江至11月11日晚,但松江当日即告陷落。</p><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上海沦陷。至此,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落幕。此役中,全国上下团结一心,达成了“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的共识,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p><p class="ql-block"> 11月12日,中国军队全部撤离上海战场。</p><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国民政府发表撤退声明。</p> <h1><b>结 语</b></h1> <p class="ql-block"> 淞沪会战是全面抗战初期中日两国的一场战略决战。日军投入2个军9个师团约30万人;国民政府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税警总团、宪兵团、上海市保安总团、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4个团及3队海军,总兵力约75万,占全国兵力六成。此役历时三月,日军伤亡约4万,中国军队伤亡高达25万。 此战,中国军队在综合实力与武器装备上与日军差距悬殊。但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部队,皆展现出与敌血战到底的硬气、决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号召上海各界群众积极支援抗战,有力配合了前线作战。 在日军绝对优势的飞机、大炮轰击下,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三个月,成功掩护了国家力量向后方转移,彰显了中华民族誓死抵抗侵略、捍卫民族生存的英雄气概,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与尊敬。 若不论一城一地得失,淞沪会战中,日军的战术胜利实为战略之败;中国军队的战场失利,却奠定了战略胜局。此役彻底扭转了日军进攻方向,迫使其从计划的“由北向南”推进,转为“由东向西”仰攻。 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沿海厂矿、战略物资内迁争取了宝贵时间,对坚持长期抗战起到重大作用。随后的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三次长沙会战……将中日战争拖入相持阶段,其持久战略格局的形成,淞沪会战实为关键肇因。中国军民在淞沪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考史料:</p><p class="ql-block">《抗战史记》</p><p class="ql-block">《历史的温度:大变局下的生与死》 </p><p class="ql-block">《档案春秋》</p><p class="ql-block"> 东方网“红色之声”等。</p><p class="ql-block">(该文曾于2022年8月13日首次发表于美篇,今予以修改后,再次发表。) </p><p class="ql-block"> 良知 2025年8月1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