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旧藏中有一方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的合川峡砚。其铭文:“画意诗情。半黎(‘半黎’印)赠给周志高同志。一九八四年秋游于四川嘉陵江畔石刻工艺留念。智贤作(‘王’印)”。<br> 熟悉四川当代书法的朋友看出,砚上的铭文书法为“半黎体”,即当年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四川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半黎所书。李半黎是个老资格的革命文化工作者,原名李周裕,河北高阳人,1913年11月生。1938年秋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起先后在《抗战日报》《亚绥日报》《晋绥大众报》、重庆《新华日报》任记者、编辑,1951年任《川东报》总编辑,1952年任《四川农民报》总编辑,1960年后历任《四川日报》副总编辑、总编辑、社长等职。自幼喜爱书法,初从颜真卿入手,后取法怀素、何绍基诸家之长,入古而不泥,致力出新而力戒狂怪,书风偏于豪放而不失婉约。四川多见其题字与书法作品。<br> 考虑与李半黎老的生平工作交集,此砚赠送对象“周志高同志”,可能就是时任上海书协主席的周志高先生。周志高,1945年1月出生,江苏兴化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第三、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资深评委。1977年创办上海《书法》杂志并任执行主编,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复兴奠基人〞之一。<br> 从铭文内容推测,这方砚很可能为1984年秋,两位书法家同游重庆嘉陵江畔石刻工艺厂,李半黎先生尽地主之谊订制峡砚一方赠远道而来的“周志高同志”。无论这个推测是否正确,这方砚都见证着那个年代四川与上海两位老书法家的情意。嘉陵江流入重庆后汇长江滚滚东去,由上海奔向大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br></h3> <h3> 此砚铭文中出现另一个人的名字,是制砚工匠“王智贤”。王智贤是重庆合川峡砚的代表性匠人,活跃于20世纪中后期,被视为合川峡砚工艺现代化的关键推动者。传统峡砚多为方型、条型等简单造型,王智贤首创自然异形砚体,并在砚盖雕刻竹石、花草、仙佛仕女、龙凤等图案,大幅提升艺术价值。他大胆进行技法创新,引入蜡油抛光工艺,完善镂空雕刻技术,使峡砚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他师承刘开道,并培养出第三代传承人易宗毅等人。易宗毅继承了王智贤的艺术理念,后获“重庆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合川峡砚于2009年入选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智贤的工艺创新被视为核心保护内容。<br><br> 合川峡砚砚石采自嘉陵江小三峡两岸,故又称峡砚,嘉陵江峡砚。明英宗时,合川人李实官至吏部尚书,他有一首诗赞美家乡的砚台:“石质堪入玉,工艺圣手传,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如果从那时候算起,峡砚的制作历史已有五、六百年之久。但历史上曾一度湮没。<br>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陪都,为满足大批官员和知识分子涌入的需求,1938年嘉陵江畔的北碚(原属合川)的北泉公园聘请石柱砚雕师马泽沛制作北泉石砚销售,大受欢迎。林森、于右任、戴季陶、冯玉祥、谢无量等达官贵人纷纷为北泉石砚题词刻字点赞,使北碚北泉石砚声名雀起,得到空前繁荣与发展。<br> 北泉石砚的砚石同样取自嘉陵江小三峡两岸,从这个意义上讲,北泉石砚也是嘉陵江峡砚,与合川峡砚同源。但由于北泉石砚最早雕砚师由石柱聘来,其工艺与传统合川峡砚没什么传承关系。从形制、雕刻风格上看更多与重庆石柱金音石砚有相似之处。此后一直到上世纪末北碚的北泉石砚一直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与影响,其风头盖过合川峡砚。合川仍有少数工匠仍维持小作坊生产简单的学生砚,也多为北碚北泉砚提供砚胚等初级产品。<br> 上世纪八十年代合川县麻柳镇王智贤带儿子又开始峡石砚规模生产,从实物制品看,其制砚工艺和风格受北碚北泉砚影响较大,与传统峡砚已没有什么传承关系。后又有易宗毅、易宗成等坚持峡砚制作,也有不少创新。2006年合川峡砚雕刻技艺被列入重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现在易宗成作为峡砚工艺非遗传承人,继续从事合川峡砚的生产销售,并在合川文峰街上开办“峡砚博物馆”,将峡砚技艺与影响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