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二一基地的特殊战队</p><p class="ql-block"> 吴金仓</p><p class="ql-block"> 221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消防大队是由来自全国各地消防兵组建而成的,是为基地科研、生产、试验及职工、家属生活保障消防安全的部门,也是一支不惧危险、敢于牺牲,执行特殊任务又充满神秘色彩的特殊战队。我们驻防的金银滩草原平均海拔3200多米,无霜期短,高寒缺氧,但基地消防大队全体干部战士不畏严寒酷暑,一批又一批青春男儿来到这警卫森严的矿区,走进消防楼,度过青春岁月,从这里翻开人生的芬芳日历,为蘑菇云的升起穿行其间。</p> <p class="ql-block"> 在神秘禁区的岁月,在“两弹”诞生的地方,我和我的战友们奋斗过,但守卫国防青春无悔。金银滩,我们为国防铸魂;金银滩,我们为你而战斗。从1958年始建设到1993年将营房、设施、车辆、装备等移交给海北州消防支队,35年中,尽管消防大队的对外名称多次进行了变更,如国营综合机械厂消防大队、青海矿区公安消防大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字八一九部队消防大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字八三九部队消防大队、青海省矿区公安局消防大队、武警青海消防总队矿区消防大队、国营二二一厂消防大队等等,但始终未变的是驻守基地的众多兵种的部队中,消防大队是唯一一支隶属于基地的特殊部队。他们在执行爆轰试验后清理试验场、扑救草原烈火、扑救部件加工车间火灾、参加核废料处置等特勤任务中,不惧危险与伤害,无怨无悔,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培养的忠诚战士。</p> <p class="ql-block">二二一基地一分厂102车间重核加工工段</p> <p class="ql-block"> 1964年,在生产第一颗原子弹核部件时,一分厂102车间发生铀屑燃烧,危急时刻,大队长张佐臣率领的19名勇士,奋不顾身冲入火场,扑灭了火灾,为核武器研制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虽然事发突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参加灭火战斗的干警也基本上作古,没有留下姓名,但他们是值得纪念的。我们没有忘记六厂一声爆响,消防人员逆行而上,去处理爆轰现场的残留物、清理残骸,用血肉之躯顶着辐射侵害身体的危险,将残片一件件用双手拾捡出爆轰场地,为下次爆轰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厂里生产任务紧,四分厂发电机组燃煤供不上,而刚刚用火车运送来的煤,因缺乏人手导致卸载之后,基地的生产、生活已受到严重影响。消防大队接到通知,即刻组织人力卸煤。煤粉弥漫、煤尘呛人,且没有口罩等任何防尘设备和措施,战士们卸完煤时整个人成了黑煤球,皮肤和牙齿黑白分明,两眼明亮闪动,眼窝、耳窝里全是煤粉,走进澡堂脱衣服时,从衣服内漏撒下了煤渣和煤屑,有人开玩笑说:我们违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把国家的煤“偷”回来了。你瞅瞅我,我看看你,人人都是煤黑子,忍不住一看就笑。因吸入的粉尘太多,有好多人咳嗽不止,咳出的痰都是带黑的,鼻口吸入的黑灰粉末几天后咳出还是带黑的。</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早晨,全队刚吃过早饭,碗筷还未收拾完毕,中队政治指导员通知紧急集合,大队长张佐臣下达紧急命令,大家要去执行一项秘密而艰巨的任务,并要求参加这次秘密任务的人员回班写下遗书,彼时的我们顿时被一种神秘的紧张气氛笼罩。全队党员、团员、班长和队干部们组成一支“敢死队”,乘车进入一个神秘的地域后才知道,是从火车上卸载一种神秘物品,并且说杜绝一切火种。现场指挥人员非常严肃地告诫大家,搬运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特别小心,不能碰撞、不能任意摆放,搬起和放下要做到轻拿轻放。我们在小心翼翼中搬运着这种神秘物品,从火车上卸下,装进汽车,拉到库房。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些神秘物品是用于核武器研制的高能烈性炸药。</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对那段时光依旧刻骨铭心,有战友说:在那个特殊年代,参加爆轰试验数比真正的消防救火多很多;参加基地甲乙两区生产、生活建设比救的火多很多。也有战友说:消防队是“工程队”,建房盖屋、电力工程改造等样样精通;消防队是“市政工程队”,下水管道疏通等,有求必应;消防队是“血库”,厂职工医院有需要输血的危重病人时,消防队员便冲在最前;消防队是“水厂”,六厂区试验前和试验后所需大量用水,随用随送。曾记得,深更半夜接到火警,一跃而起奔向火场,在严寒中举起水枪,浑身被淋湿后走起路来碰撞出“咣当”声,火灭收队,卷水带时手被粘在冰带上时,坚持完成任务归队。曾记得,夜深人静他人还在梦乡时,瞭望台发现火情,接到指令,按白天30秒、夜间1分钟时间的要求乘消防车赶赴火场,救人、搬物、抢救贵重物品,迅速灭火,使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保护,国家财产免遭损失。</p> <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基地某单位仓库因工作人员吸烟引发火灾,整个工房燃起大火,地面堆着油泥、杂物、各种可能着火的可燃物,人无法靠近,内部状况无法断定,窗户玻璃在高温下被融化,像水一样往下直流。我们飞车呼啸而至,奋力扑救,不顾个人安危,赴汤蹈火冲进危机四伏的工房,硬是把火扑灭了。</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四分厂燃煤堆油库房失火,在高温下油桶发生爆炸,猛烈喷出的火舌映红了天空,我们的战斗员被烧成重伤,住院救治81天,遗留下的伤痛终生难以治愈。曾记得,基地粮食局整车皮拉来的米面等生活物资,经我们肩扛、手抬,卸下装车送入粮站库房是常有的事;商业局拉来瓜果蔬菜,我们不知装卸过多少次。曾记得,帮助农民收割油菜籽,在末伏烈日中去协助防疫部门灭鼠,到各分厂各单位加强消防检查、消防宣传、教育整改落实等消防工作。曾记得,执行搬运整车铀屑的艰巨任务,我们凭着军人特有的天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把有毒有害,嗅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的放射性沾染物和铀屑艰难地送进贮藏洞库,配合焊工在极度危险中焊死堵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医院妇产科突发产妇生命垂危,命悬一线,消防战士伸出胳膊,鲜红的血液输进产妇血管,挽救了两代人的生命。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基地而付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两弹”事业而付出。</p> <p class="ql-block"> 自基地担负起我国核尖端科技使命以来,我们消防大队和无数基地人一样,经历了千余次试验。正是基地六厂区释放的千余朵蘑菇云,支撑着中国核试验震天撼地的巨响,让西部大漠天地间,呈现出顶天立地的壮观景象。30余年光阴,数千次爆轰试验,基地消防大队不同时期服役的近六七百名官兵,他们无怨无悔投身为共和国铸就核盾牌的伟大事业,在服役期间都参加过多次核爆轰试验,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金银滩草原书写着“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华彩乐章。</p> <p class="ql-block">老战友重返金银滩,左三为本文作者吴进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