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阅读分享与感悟

追忆似水流年

阅读书目 第十章 支持幼儿在生活反思中的主动学习 <p class="ql-block">第一节 灵活自主,让幼儿充分反思</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生活反思发生在一日生活的哪些时段?有什么样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如何安排时间才能最大程度地支持幼儿的生活反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随时反思,支持幼儿安排反思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在不断感受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积累对生活的发现和认识。同时也进行着对生活的反思。幼儿的生活反思自然而然地贯穿于一日生活中,而非固定在某一个特别的时段。比如,幼儿对于天气的感知和反思不仅局限于晨间来园的时段,也可能在韵律活动时、户外游戏时、用餐时、午睡时等。</p><p class="ql-block">因而,一日生活中的每时每刻,既是幼儿生活的时间,同样也是生活反思的时间。支持幼儿安排生活反思的时间,并不在于设置若干个单独的反思环节,而是在幼儿有发现、有感悟、有反思的时候,支持幼儿随时记录。教师不以统一的时段、统一的时长限制幼儿,而是尊重每位幼儿独特的反思节奏,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反思需要自主进行每一次生活反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长程反思,支持幼儿建立反思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在自由自主的一日生活中,幼儿对生活的感知和体验是丰富而多维的。幼儿对生活的反思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集中的短期项目,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流动的生活中,由幼儿自主地选择观察、体验和反思的对象。</p><p class="ql-block">在一天内,幼儿不是平均地对不同内容逐个反思,而是基于兴趣有所侧重。在几天、几周内,幼儿对某一内容的反思也不是均匀的,而是有些日子多一些,有些日子少一些,有些日子甚至没有反思。幼儿在一次反思中获得的经验也未必在第二天就延续或运用,而是在后续有需要的时刻再用,也有的时候幼儿早已经过思考,又有了更好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支持幼儿建立反思的习惯并不意味着幼儿每天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内反思同样的事情,更在于支持幼儿时刻保持对生活敏锐的感知,不断关注、反思自己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教师一方面需要接纳幼儿看似不连续和中断的表现,从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和看待幼儿对生活的反思,支持幼儿对生活的长程反思,并关注一段时间后幼儿生活反思的习惯和质量。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做好长线的支持,而不是反思过几次、有了几张记录后就不再给幼儿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只有持续支持幼儿自主安排生活反思的时间,持续做好环境、材料和师幼互动的保障,幼儿在长程的反思中积累经验、建立习惯、深化认识才成为可能。</p> <p class="ql-block">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p> <p class="ql-block">教师为幼儿的生活反思提供灵活自主的时间支持,其实就是为幼儿的多领域发展创造机会。</p><p class="ql-block">幼儿在一日生活的任何时候表达对生活的感知和思考都是被允许、被接纳的,这让幼儿拥有了不断积累丰富认知、保持活跃思维的机会,让幼儿对生活始终抱有好奇、充满兴趣。而灵活自主的反思时间让幼儿拥有自主决定反思时长的权利。这一过程锻炼了幼儿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幼儿学会了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享受生活、健康生活。教师着眼于支特幼儿养成反思习惯,不追求幼儿单次反思的结果,不比较不同幼儿的反思形式和水平,这给予幼儿充分的安全感,促进了幼儿积极心态与良好个性的发展。</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支持幼儿反思,不要在意幼儿反思的结果怎样,目的是支持幼儿时刻保持对生活敏锐的感知,不断关注、反思自己的生活。我们要接纳幼儿看似不连续和中断的表现,学会从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和看待幼儿对生活的反思。</p><p class="ql-block">例如下面案例中的幼儿,中间虽然间断了一段时间,但是教师发现了幼儿对小草颜色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不管幼儿观察什么、反思什么,我们要发现幼儿的发现才是重点。</p> <p class="ql-block">第二节 机会自由,让幼儿自主反思</p> <p class="ql-block">思考</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做生活记录?</p><p class="ql-block">生活记录与游戏记录有何不同?</p><p class="ql-block">教师应该如何支持幼儿喜欢做生活记录?</p> <p class="ql-block">在“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下,幼儿的生活井非简单地等同于动植物养护、阅读书籍或自我管理等具体的生活内容,而是在自主经营与管理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充分感知、深入反思、自我发现。</p><p class="ql-block">因而,生活反思并非在植物观察、天气观察之后才能发生,而是当幼儿在生活中有所关注、有所发现、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时,都可以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受特定环节、时间或内容的限制,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是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与独特表达。此外,生活反思的方式也没有限制,幼儿自己决定用什么方式或用哪些方式进行反思。教师同样也需要做到充分地放手和退后、最大程度地接纳和允许,支持幼儿通过生活反思进一步发现和成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这样做</p><p class="ql-block">1.反思什么,幼儿定</p><p class="ql-block">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反思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动植物、天气、餐网读、作品、交往等。教师需要给予幼儿自己决定反思什么的权利,接纳幼儿多样的反思内容,并在倾听和对话中进一步发现幼儿、 理解幼儿。</p><p class="ql-block">2.怎么反思,幼儿定</p><p class="ql-block">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反思有实物操作、绘画、讲述等多种方式。基于不同幼儿的反思需要,教师不限制幼儿生活反思的方式,而是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如何反思,并观察、倾听幼儿对生活的感知和表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主决定反思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的生活是他们所身处的、所经历者的全部,包含着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幼儿在自主的生活中,不仅是在观察、探索、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关注自身生活、体验生活乐趣,学会爱生活、会生活。相应地,幼儿的生活发团应不仅局限于教师熟悉的天气、植物、阅读、音乐等,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事件都能给幼儿带来发现和启迪,也都能成为幼儿反思的对象和内容。同样地,在反思的维度上,幼儿的生活反思也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经验,还包含了幼儿对生活本身的感受、态度和理解。</p><p class="ql-block">所以在生活反思中,幼儿自己决定反思的内容。教师要接纳幼儿对于各类事物、事件的反思,而不局限于天气、植物等。教师要相信幼儿反思的就是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就是有价值的。而相较于游戏反思,幼儿生活反思的内容更广泛、维度更多样,也就更需要教师无条件地接纳和相信。</p><p class="ql-block">此外,在某一内容或主题的范畴下,教师也需要敞开心扉,接纳幼儿多元的、丰富的反思展现。以阅读反思为例,可能是幼儿复述了绘本中的故事,可能是幼儿表达了和同伴一起阅读的喜悦,可能是幼儿对故事进行了创编或续编,也可能是其中某个元素引发了幼儿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或对未来的畅想。这些不同的内容都是幼儿反思的呈现,都值得教师耐心倾听、全然接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自主选择反思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幼儿的反思有实物操作、绘画、讲述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反思方式对幼表达等的挑战是不同的。同时,每个幼儿对于反思方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偏好,并能根据不同的反思内容和时长等进行调整。</p><p class="ql-block">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并尊重幼儿的反思方式。这意味着在一日生活中的随时反思过程中,幼儿有权决定如何反思。幼儿可以选择用实物操作的方式反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反思,还可以选择用讲述的方式反思。</p><p class="ql-block">以生活记录和一对一倾听对话为例,幼儿不画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幼儿不画,但依然可以和教师讲一讲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教师耐心倾听并记录下幼儿的表达。同样,如果幼儿画了但不愿意说的时候也应得到尊重。以小组或集体对话活动为例,当幼儿对讨论中的话题不感兴趣,选择不发言可不可以?当然可以。幼儿在不打扰他人的前提下,有不发言的权利。幼儿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在其他时段再和小伙伴进行讨论。</p><p class="ql-block">当然,幼儿自己决定反思的方式并不意味着教师不关注、不陪伴。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通过不同的反思方式体现出的反思意愿和反思习惯;同时,教师要持续做好支持,让幼儿想画、 敢画、大胆画,想说、敢说、大胆说,并支持每位幼儿逐步以对他来说更具认知挑战的方式进行反思,让幼儿在思维和表达的冒险中获得元认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各年龄段实践方法</p><p class="ql-block">幼儿的反思有多种方式。无论是实际操作、绘画还是讲述,都是幼儿反思的方式。但每种方式在认知加工上存在差异,对每个幼儿的认知挑战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段特点、幼儿的个人特点,允许幼儿灵活选择、组合不同的反思方式。</p> <p class="ql-block">[3—4 岁]接纳幼儿反思方式的差异化需求</p><p class="ql-block">相较于4—6岁幼儿,3一4岁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绘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但这并不意味着3—4岁幼儿对操作、绘画和讲述缺少热情和兴趣。相反,很多3—4岁幼儿喜欢操作、喜欢画、喜欢说。而当操作、绘画和讲述作为反思的不同方式时,不同的幼儿往往有着不同的偏好:比如有的幼儿喜欢用画的方式,有的幼儿喜欢用说的方式,也有的幼儿喜欢用操作的方式。所以,教师需要关注每位幼儿对不同反思方式的差异化需求,允许和接纳幼儿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反思,而非要求所有幼儿都采用同样的反思方式。</p> <p class="ql-block">[4—5岁]关注幼儿的变化和成长</p><p class="ql-block">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实物操作、绘画表征和语言表达上会越来越熟练、起来越能胜任。对于4—5岁的幼儿,教师需要关注的儿在反思方式上的变化和成长,从而让自己的支持更持续,避免滞后和低效。</p><p class="ql-block">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在反思方式选择上的转变。比如有的幼儿在3—4岁时习惯用讲述的方式进行反思,而通过绘画进行反思的次数较少。但在4—5岁时,教师发现该幼儿越来越多地使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反思,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这一转变和趋势,并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关注幼儿在反思方式上表现出的成长和进步。比如当教师发现幼儿越来越能通过绘画进行反思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时,教师可以回放自己对于幼儿这一能力和进步的发现。而对于幼儿不擅长的方式,教师也不必急于介入,而是继续营造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在和他人互动、和环境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兴趣,逐步尝试、逐渐发展。</p> <p class="ql-block">[5—6岁]提供充分的讲述机会</p><p class="ql-block">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相对于3—5 岁幼儿,5—6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更能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并准确、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因而,对于5—6岁幼儿,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充分的通过讲述进行反思的机会。在讲述的形式上,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场地、人数等灵活选择个别、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让幼儿有机会倾听到更多元的感受、经验、观点,并在讲述中逐步通过倾听者的反馈,提升语言表达水平,更好地支持其思维发展。</p> <p class="ql-block">五育融合的课程实践</p> <p class="ql-block">在自主而丰富的一日生活中,幼儿自主的生活反思活动也是其多领域能力融合发展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幼儿通过操作、绘画、讲述等多种方式,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情感和态度。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作技能、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还加深了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并让幼儿在持续思考、反思的过程中形成了积极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思维习惯。</p><p class="ql-block">反思活动的自由氛围和多种表达形式鼓励幼儿追求美、创造美,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展现自己对生活中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理解。在自由、包容的氛围中,幼儿学会了倾听他人的声音,尊重不同的观点,培养了同理心和包容心。同时,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幼儿逐渐形成了正直、诚实、勇敢等优秀品质,培养了良好的道德品质。</p> 阅读感悟 <p class="ql-block">幼儿的生活反思不仅限于教师熟悉的天气、植物、阅读、音乐等,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事件都能给幼儿带来发现和启迪,也都能成为幼儿反思的对象和内容。在反思的维度上,幼儿的生活反思也不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经验,还包含了幼儿对生活本身的感受、态度和理解。</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敞开心扉,接纳幼儿多元的丰富的反思展现。比如孩子在语言区,复述绘本中的故事,也可能会反思幼儿表达和同伴一起阅读的喜悦,也可能是幼儿对故事进行了创编或续编,也可能是其中某个元素引发了幼儿对过去经历的回忆或对未来的畅想。这些不同的内容都是幼儿反思的呈现,都值得教师耐心倾听,全然接纳。</p> <p class="ql-block">在反思方式上,幼儿可以选择用实物操作的方式反思,也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反思,还可以选择用讲述的方式反思。</p><p class="ql-block">我们要时刻尊重幼儿,幼儿不想画可以不画,可以直接讲,幼儿也可以画了不讲。</p><p class="ql-block">但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幼儿通过不同的反思方式,体现出的反思意愿和反思习惯。同时,我们重点要持续做好支持,让幼儿想画胆话、大胆话,想说敢说大胆说,并支持每位幼儿逐步以对他来说更具认知挑战的方式进行反思,让幼儿在思维和表达的冒险中获得元认知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比如下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反思道:有时候孩子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画画,比如情绪、兴趣等,重要的不是他一定要画,而是他有观察,有感受,有反思,在幼儿园里也有安全感。这也是我们当下需要反思的,明确游戏、生活反思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杨玉霞</p><p class="ql-block">审核:杜方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