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1)家乡的味道

如 兰

<p class="ql-block">我和我姐,每年夏天都要回老家小住几日,一是避暑,二和亲人小聚。我坐在村子的新街道边,吹着带着家乡气息的凉风,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味道,思绪瞬间穿越到了儿时。</p> <p class="ql-block">我从十几岁离开家乡,至今已有四十多年,家乡这个百户人家的小村变化非常大。为了找寻儿时的记忆,我行走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在变化了的村子中找寻着儿时的样貌。</p> <p class="ql-block">村西头的百年老槐树在58年因支援郭道修桥曾被砍伐,后来这棵老槐树又在老根旁长出了三支,现在已然非常茂盛,现在已被树里当古树保护了起来,他见证了这个乡村的变化。每次回到家乡我都会去看看这棵老槐树。我对着这棵老槐树深深的鞠了一躬,以表达我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站在村西头的街口,回想小时候这个街道曾经热闹的场面,每到正月十五,村里的秧歌队似长龙般从村西头一直游动到村东头,好不热闹!打伞伞的老艺人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随后就是鼓乐队,踩高跷的,跑船船的,扭秧歌的……</p> <p class="ql-block">我沿着街道走着,回味着,寻觅着儿时的踪迹。</p><p class="ql-block">看这张图片还有曾经的痕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步伐”的大字,还有斑驳脱落的宣传栏上的清晰的“毛主席语录”标题即部分语录。</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毛主席语录”宣传语。</p> <p class="ql-block">这家房屋的整个后墙面上有完整的大幅宣传画。随然字迹大都不清楚,图画也脱落无几,但是从整个画面可以看到曾经热火朝天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这个墙面曾经的宣传语都已看不到了,但是曾经的经历没有消失。</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这个村子的旧街道,村虽不算大,但那时每家人口多,也是个近千人的村庄。村里从西头到东头共分四个小队,我家属于三小队。各队之间相互生产竞赛,整个村子即使不过年过节也很热闹。</p><p class="ql-block">现在走在这条街上,从西到东静悄悄的,连个人都很少碰上。并且村了的样貌也大不一样。我走在街上回想着曾经的村庄样貌,根据现在房屋,回想着小时候的貌样,不断在脑海里对比复原。这次终于在旧的版图上,建起了现在村庄的新模型,让新旧样貌发生了相互吻合。</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我生长的“当铺院”的小院,如今已破落无人居住。我从出生到走出山村都在这里度过。</p> <p class="ql-block">“当铺院”是我祖上老宅,分东西两进四合院,我家住小院。这是小院东房靠南道口街边的背后,都已破落。</p> <p class="ql-block">正方东面的山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家后面是我“四爷爷家”的院子。</span>这是我家房屋的后墙,修补过的长方形土坑烟道,白色的地方是我家的后窗,小时候常爬到窗口窥探着外面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当铺院”的大院,</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面(这个院子已成为别人家的,这是从院墙外拍的)。</p> <p class="ql-block">“当铺院”曾经是一个几十口人的大家庭。院外有两盘大石碾子,曾经日日驾着小毛驴碾面,供应着这一大家庭的面食。院外墙下这些石碾子,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村中间南道口是我们小时候出入最多的地方,那时候的人们每天每顿饭都端着碗在街口吃,所以,谁家吃什么饭大家心里门清。“饭市”也是全村消息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全村有这样的水井多个,这个是供应我们南道口的人家日常生活饮水。现在村里都装上了自来水管,但到现在依然有人家在吃这口井里的水,只是水位已很深很深,我探头往下看了看,似乎望不到底。自古程壁村水源就很丰富,这个山村周边每条沟里都有小河,每条河水都可以喝,并且水非常甜。就在村东面,学校与村之间的旧公路前,就常年有地下水渗出,即使是冬天也不结冰。</p> <p class="ql-block">从村的西头一直走到村的最东头,是我上学的地方,曾经的村里的“关帝庙”。“破四旧”时这个庙被毁,成了村里的学校。</p> <p class="ql-block">这是关帝庙三间正殿,还能看到旧时的模样。在我印象中,这个庙挺大,是一个有东西两个大门的四合院落。正中间是建在高台有花砖围裙院的的独立三间大殿,即关帝庙的正殿,我上学时曾在里上过课。正殿院下两边有东西两耳房,东西两面也建有偏殿,耳房,南面是戏台子。上学时村里搞文化活动,我曾也是这里的主角。</p><p class="ql-block">再后来这里曾经的庙堂学校也被拆除了,建成两层楼的新学校,随着学生的逐渐减少,这里连学校也没有了,变成了现在的村委大院。只有在杂草丛生的被废弃的角落里还残留有拆剩下的破旧庙堂在诉说着它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村委的大院,这里是村民晚间的娱乐场所,有妇女们在跳舞,更有孩子们在玩耍。我哥的7岁小孙子,每晚吃完饭都叫我陪他来玩。</p> <p class="ql-block">这是现在旧村新样貌,曾经村外的公路,已经成了现在村里的新街道。村内的房屋错落有致,每条巷间小路也都水泥硬化,不再见以前下雨天的坑凹泥泞状态。村里有固定的垃圾箱,街道有专人负责每天清扫。从舒适度讲,夏日的乡村比城市更高。</p> <p class="ql-block">一惚就过了一周,现在已从盛夏,进入了秋天,村里的温度变化还真是大。中午34、35度的高温,到早晚间就得穿长袖衣裤。暑热即将过去,是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p> <p class="ql-block">回来的这几天,我感受着家乡的风情,回味着曾经的年华,寻觅着小时候的味道,有鏊糕子,苦荞面碗托子,软米面枣糕,莜面靠㧯㧯,撵圪塔(毛耳朵),炒旦旦,小果子(小时候的水果,现在全村只有一家有这种果树)……似乎把曾经味道全都品尝了一遍。</p> <p class="ql-block">我哥嫂也常年不在家,暑假带孙子回来住几天,都是东家送一点菜,西家给一点葱,你家给一几个玉米,他家给些西红柿黄瓜,有如吃着“百家饭”的感觉,没有了特别的感动,也没有了接受愧赠的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也许是年龄大了,心情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次回到家乡感受到了未曾有过的安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