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托孤看蜀国的下坡路

胡建生

<h5> <b> <font color="#167efb">白帝庙,从一千四百余年前东汉以来,香火一直很旺。现存白帝庙多为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明良殿、武侯祠、观星亭等。山门为牌坊式石雕彩绘门楼,拱券式门洞上方镌隶书“白帝庙”门额。该门额由宋代夔州知府张舫题写。</font></b><br></h5> 我对三国人物较为亲近的则是诸葛亮,特别是唐国强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更是把诸葛亮的形象演得出神入化,而我在白帝城观看刘备托孤时,就感到当时诸葛亮虽是重任在肩,但身心疲惫而难使蜀国再展雄风,也就是说,蜀国走下坡路的转折点,就是在兵败之后托孤于白帝城。<br> 刘备为什么要率兵亲征东吴呢?他的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要报杀弟关羽之仇!在蜀国阵营当中,一直有一个三人团的利益凌驾于组织利益之上,这个三人团就是“刘关张”三人团。这就说明,蜀国阵营最大的组织问题就是:私利超越了公利,也就是说“刘关张”这三人的私利超越了蜀国长治久安的公利!在一个组织当中一旦私利超越了公利之后,这个组织离崩溃也就不远了,所以刘备兵败,白帝城托孤之后,蜀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下降。 <h5><p> <b><font color="#167efb">托孤堂以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刘备“白帝托孤”的场景,观览之中不免让人产生出许多感叹。据三国演义中描述,刘备在临终前,召集文武大臣到大殿议事,当着儿子刘禅、刘永的面,对军师诸葛亮说出临终遗言</font><font color="#ed2308">“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font><font color="#167efb">是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君主不曾有过的言语,其中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无奈应该是各有一半吧。</font></b></p><font color="#167efb"><b> 所以后人将议事大厅改为“托孤堂”。</b></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托孤堂外景</font></b></h5> <h5><b> <font color="#167efb"> 在广场中间,有一尊巨大的诸葛亮的雕塑像,腰杆挺直,威武雄壮、气宇不凡,实乃有一股军事家的气质。其身后由汉白玉制作的“出师表”,阐述了北伐中原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font></b></h5> <h5> <b><font color="#167efb">观星亭立柱共有6角12柱,翘角飞檐,气度不凡。底层由12根木柱,上层由6根木柱支撑着。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造型别致,设计十分考究。传说,诸葛亮率军入川时,曾在此夜观星象,思考用兵战略,“观星亭”由此而得名,亭两则分别掛有唐代诗人杜甫题的对联: “</font><font color="#ed2308">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font></b></h5> 《三国演义》我当然看过几遍,电视连续剧也同样看过几遍,诸葛亮,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神机妙算,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尽职尽责,由他指挥的战役几乎战无不胜,因为刘备待他如手足,他当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而刘备在弥留之际请他辅佐幼主刘禅,虽临危受命,但在以刘备死后,诸葛亮反而是败仗比胜仗多,因为刘禅却始终对诸葛亮持有怀疑的态度,他也知道刘禅不信任他,何苦自己在拼死拼活地南征北战呢?也不至于被小人所陷害。这就是历史,在当今社会恐怕也有类似的情况再现,读者自误而已。 诗人杜甫也喜欢诸葛亮,还为他写了一首诗:<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咏怀古迹》——杜 甫</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诸葛大名垂宇宙,</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宗臣遗像肃清高。</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分割据纡筹策,</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万古云霄一羽毛。</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伯仲之间见伊吕,</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指挥若定失萧曹。</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运移汉祚终难复,</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志决身歼军务劳。</font></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室内珍藏着历朝代名流人士题写的碑刻真迹。</font></b></h5> 我还发现白帝城有众多碑刻,据历史记载,白帝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加上三国时期,兵败退守的刘备在此托孤于诸葛亮,使这座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小城名声大振。历史上,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等都曾登临白帝城,留下大量经典诗篇。尤其是杜甫,就在附近建草堂,写诗四百三十多首,近现代也有不少名人在此留下豪情诗文,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br> 白帝城内诗文、碑刻甚多,分为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书画碑刻,全部都是用优质的三峡石刻制而成,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保存了中国古代科学和文化艺术的珍贵资料,生动地记录了巴渝悠久的文明史。 <h5> <b><font color="#167efb">“夔门天下雄 舰机轻轻过”十个大字为1935年曾经驻防奉节的88师师长孙元良所题,每字高3.35米,宽3米,是整个粉壁堂最大石刻。</font></b></h5> <h5> <b><font color="#167efb"> 在白帝城临长江的石壁上,可以看到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font><font color="#ed2308">“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font><font color="#167efb">八个大字。字高2米,宽1.6米。<br> 据《冯玉祥日记》记载,冯将军1939年4月29日视察了七道门附近的江防阵地,回到重庆后,5月9日上午,冯玉祥用红土汁写了</font><font color="#ed2308">“踏出夔巫 打走倭寇”</font><font color="#167efb">八个大字送于驻扎夔门的九十四军五十五师陈聪谟。陈将此八个大字令人刻于瞿塘峡中,用以鼓舞国军将士誓死抗日夺回家园。</font></b></h5> 瞿塘二字每字高1.6米,宽1.1米,在峡中较为醒目。为清光绪年间、国史馆誊录张伯翔书。  <br> 古文中,“塘”通“唐”,“瞿 唐”即“瞿 塘”。 ”夔 门”二字,每字高1米,宽0.9米。二字属正宗隶体,古朴风雅,着笔洒脱遒劲,独具一格。 <br> 1897年大清光绪二十三年九月二十调补成都府知夔州事嘉庆刘心源 所书。 <h5><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上峡舟航风浪多, 送郎行去为郎歌。 </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 白盐红锦多多载, 危石高滩稳稳过。</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 西蜀 . 黄原书 (西蜀(405年 - 413年),十六国时期由汉人谯纵建立的政权,不属于传统定义下的十六国之一,其统治地区大抵以四川盆地为范围。)</font></b></h5> <h5> <b><font color="#ed2308"> “ 读书写字种花草,听雨观云品洒茶。”</font><font color="#167efb">我倒是挺喜欢这幅对联,主要是道出了目前我们这些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也是现在追求自在生活的真实写照。</font></b></h5> <h5><b><font color="#167efb"> 白帝山脚下一尊李白雕像耸立于此,一副仰天长啸、 情绪高昂、意气风发的样子 ,似乎在呼吁什么。</font></b></h5> 由于白帝城内保留的历朝历代的诗文太多,我只能随手拈来几帖,不能代表这里尚存的经典之作,只能是做个介绍,希望你抽空邀好友前去鉴赏,并理解这里为什么又称为“诗城”的含义。<br> 跟旅游团出游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基本上是到此一游,如孙猴子撒泡尿,做个记号而已,文中有不足之处请凉解。 <b><font color="#b06fbb">此文采写只是个人行为,有不对之处可提出但莫责怪。<br>微信号:HUJIANSHEN1952<br>胡建生 摄影报道(13013163110)</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