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圣彼得堡:涅瓦河畔的艺术史诗</b></p><p class="ql-block"> 从莫斯科乘坐“无夜列车”前往圣彼得堡,火车出站前,铁路工人还在用手搬动道岔进行变轨,陈旧的车厢里,一套套包着塑料袋的床单、被套被随意仍在铺位上,需要旅客自己整理铺设,甚至有乘客带着宠物在过道和包间内玩耍,热水锅炉老旧得像博物馆展品,只是在上车前核验乘客身份和下车时开门见过2次乘务员,其他时间从未见到乘务员的影子,就像是坐了一趟自助列车。但当列车抵达这座“北方威尼斯”,所有疲惫都被涅瓦河的微风拂去。</p>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这座几乎没有夜晚的“北方威尼斯”,处处弥漫着文艺浪漫气息。冬宫这座昔日沙皇的奢华宫殿的金色大门后藏着艺术的海洋,300万件艺术珍品如璀璨星辰,让人目不暇接。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这里的油画与雕塑让人目不暇接。达芬奇的《圣母像》前,人们屏息凝视,细腻笔触勾勒出圣母的慈爱与温柔;伦勃朗的《浪子回头》,光影与色彩交织,将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深沉展现得淋漓尽致。孔雀石大厅更是惊艳,2吨天然孔雀石铺就墙面,绿松石色纹理在灯光下流淌,宛如梦幻仙境,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奢华的追求,在冬宫的每一寸砖石、每一件藏品中尽显无遗。穿过冬宫广场,对面的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延续着艺术盛宴,从古代文物到近现代杰作,展现着俄罗斯文化的脉络。傍晚在冬宫剧院观看《天鹅湖》,芭蕾舞者的足尖在舞台跳跃,将俄罗斯国宝级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喀山大教堂的柱廊如双臂环抱广场,内部烛火摇曳,空气中弥漫着琥珀香。库图佐夫将军的墓前摆放着从法军夺得的战利品,1812年战胜拿破仑的荣光永远镌刻在这里。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下,光斑在地面流动,让人瞬间忘却尘世烦恼。</p> <p class="ql-block"> 站在涅瓦河转弯处的堤岸远眺,斯莫尔尼宫的蓝白身影在清晨的阳光里格外醒目。那抹纯净的拜占庭蓝如浸过河水的宝石,与洁白的廊柱、金色的尖顶相映,在圣彼得堡的建筑群中独树一帜,仿佛从18世纪的时光里静静走来。</p><p class="ql-block"> 这座三层建筑,以巴洛克的华丽曲线与拜占庭的庄重轮廓在此交融,正面300米的长廊如展开的画卷,门前的石狮昂首而立,既透着宫廷的威严,又藏着女子学堂的温婉——这里曾是叶卡捷琳娜女皇为贵族少女们建立的教育圣地,是俄罗斯女子高等教育的起点。想象当年身着蓬裙的少女们在此诵读诗书,裙裾扫过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与如今匆匆走过的市政工作人员身影重叠,时光的交错感在此刻变得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驻足的是主楼内的会议大厅。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这里曾是布尔什维克的司令部,列宁就是在此发表演说,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站在空旷的大厅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呐喊与掌声,木质地板上的每一道纹路都藏着革命的记忆。直到1918年首都迁往莫斯科前,这里一直是苏维埃政权的心脏,墙上悬挂的历史照片记录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是圣彼得堡市政厅,市长办公室就设在当年的贵族教室旧址,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在此和谐共存。离开时回头望去,金顶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这座见证了女子教育萌芽、革命风云变幻的建筑,依然以沉静的姿态守护着涅瓦河畔的岁月,将过往与现在编织成圣彼得堡不可替代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滴血大教堂是涅瓦河畔的彩色宝石。这座为纪念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而建的教堂,外部镶嵌着彩色瓷砖、金顶、宝石与青铜板,内部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壁画从圣经场景到圣人形象,每一寸都精雕细琢。历经革命破坏与二战蔬菜仓库的岁月,如今它依然以81米的身姿守护着河畔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叶卡捷琳娜宫的蓝白黄外墙在阳光下如奶油蛋糕般甜蜜,内部的金色大厅用纯金装饰墙壁,宫殿外观优雅精致,内部装饰堪称“极繁主义”典范。油画厅陈列着叶卡捷琳娜二世收藏的112幅珍品。最令人惊叹的是琥珀宫,重建的55平方米空间里,用6吨10万余片琥珀从浅黄到深褐渐变,搭配黄金与宝石,在灯光下流淌着温暖的光泽。宴会厅的水晶吊灯上,1318颗玻璃葡萄以假乱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皇室的奢华与尊贵。在这里,曾举办过无数盛大舞会,王公贵族们身着华服,在音乐与烛光中翩翩起舞,见证了俄罗斯贵族阶层的纸醉金迷与辉煌岁月。宫墙外,音乐乞讨者看到中国人便奏响《义勇军进行曲》,收费牌上明码标价100卢布,成为特殊的文化碰撞。</p> <p class="ql-block"> 十月革命时,成为起义军司令部的彼得保罗要塞是圣彼得堡市的诞生地。1703年彼得大帝在此奠基,依托要塞保护,圣彼得堡诞生发展,当年便迎来首艘外国商船,开启国际港口功能。如今要塞内的大教堂以122米金色尖顶成为城市地标,教堂内安葬着多位沙皇。露天陈列的“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虽已被拆去仪表,却依然诉说着1957年人类开启太空时代的骄傲。河边的旧贸易仓库图案被印在50卢布纸币上,见证着彼得大帝时期的贸易繁荣。由俄裔美国雕塑家米哈伊尔·谢米亚金创作1991年安置在此的彼得大帝铜塑像,以夸张手法呈现坐姿,头部依1719年生前面具塑造,较小且光头无胡须;身体放大一倍半,膝盖和手指因游客触摸而光亮。其独特风格最初受争议,后渐被接受,成为要塞重要景观。</p> <p class="ql-block"> 彼得大帝夏宫,被誉为“俄罗斯凡尔赛”,是彼得大帝为彰显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地位所建。200多座镀金雕像熠熠生辉,64座喷泉气势磅礴,每天上午11点,喷泉准时奏响交响乐,水柱最高可达20米,场面壮观。令人称奇的是,喷泉利用地势落差自然喷水,300年前的巧妙设计沿用至今,展现出俄罗斯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站在喷泉旁,感受着清凉水珠与夏日微风,仿佛能看到彼得大帝雄心勃勃规划俄罗斯未来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涅瓦河上的游船将这座城市的精华串联。从水上眺望彼得保罗要塞、冬宫与夏花园又是另外一番景致,微风送来波罗的海的气息吹散了船内歌舞带来的燥热。船上的鱼子酱搭配黄油面包,颗粒在舌尖爆开的鲜美与香槟的醇厚交织,满足了味蕾独特的感受并足以长久铭记。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没有胡须——据说被押送的士兵用枪托打掉,当地人相信它们能镇住涅瓦河神,守护城市免遭洪水。始建于1757年,最初为圣彼得堡艺术学院的列宾美术学院,静静地坐落在狮身人面像后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以绘画、雕塑、建筑等传统美术学科为核心,注重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现实主义艺术传统,培养了大量世界级艺术大师。与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等并称世界四大美术学院,在全球艺术教育领域享有极高声誉,对俄罗斯乃至国际美术发展影响深远。如今学院的走廊里,艺术生的画笔仍在延续着现实主义传统,让这座城市的艺术血脉永不中断。</p> <p class="ql-block"> 涅瓦大街上,巴洛克、古典主义等建筑风格沿街铺展,普希金与果戈理的足迹藏在街角。这里曾因小偷猖獗被称为“小偷一条街”,如今虽稍显冷清,却依然能在文学俱乐部与街头艺人的琴声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归途:记忆中的冰与火</p><p class="ql-block"> 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个傍晚,夕阳为98条穿城而过的运河镀上金边,342座桥梁的倒影在水中摇晃。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静静地泊在涅瓦河畔,1917年11月7日晚向东宫发射的那一炮早已沉寂,却永远改变了历史的航向。超市里,胡萝卜、土豆、洋葱、莲花菜这“四大当家菜”虽然已经很不新鲜但还在货架上坚守,价格虽高却见证着生活的韧性。</p> <p class="ql-block"> 回顾这一路旅程,俄罗斯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历史遗迹承载着厚重的过往,从基辅罗斯公国的崛起,到蒙古统治时期的曲折,再到沙皇俄国的扩张、苏联的辉煌与解体,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塑造了独特的民族性格与文化底蕴。而广袤无垠的自然风光又展现出俄罗斯雄浑壮阔的一面,森林、湖泊、山脉,每一处都让人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力量。俄罗斯之行,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度洗礼,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那些美好的瞬间,将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离开时,行李箱滚轮碾过地铁站的台阶,脑海中闪过红场的风云、涅瓦河的波光、教堂的金顶与博物馆的珍藏。俄罗斯就像一杯伏特加,初尝凛冽,回味却充满温暖——那些历史的厚重与当下的鲜活,那些战争的伤痕与艺术的璀璨,都在旅程中化作心底的柔软。</p><p class="ql-block"> 这趟旅程,终究是不虚此行。</p><p class="ql-block"> (该篇文字根据旅途记录撰写,经豆包润色后再次删改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