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则消息:这部电影,延长上映!哪部电影?细看才知道,是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而创作的献礼片《南京照相馆》。于是赶紧让女儿买了票前去观看。</p> <p class="ql-block">走进影院时,盛夏的暑气还黏在衣角,随着剧情的展开,身上却有了阵阵寒意。当《南京照相馆》的片尾字幕在黑暗中缓缓滚动,周围有人在轻声啜泣,而我攥紧的手心,早已被冷汗浸湿。这部延长上映的影片,用一帧帧沉甸甸的画面告诉我们:有些历史,从来不该被时间冲淡;有些抗争,哪怕微弱如萤火,也足以照亮民族的精神长夜。</p> <p class="ql-block">影片以“南京照相馆”为支点,将镜头对准了南京大屠杀期间一群手无寸铁的普通人。他们不是驰骋战场的英雄,只是街角照相馆的老板、在电影里充当小角色的演员、照相馆里学徒的少年。为了在大屠杀中保命活下去,他们躲进了照相馆,被迫帮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在那一刻,他们毅然决定让这些底片留存下去,以底片作为“武器”,完成了一场坚定的抗争。这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却蕴含着巨大的勇气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日军的铁蹄下,南京城沦为了人间炼狱。百姓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生命如蝼蚁般脆弱。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他们没有选择屈服,没有选择沉默。他们深知,这些罪证照片是日军暴行的铁证,是历史的真相,是不能被磨灭的记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份真相,守护着人类的良知。</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震撼的,是影片中对“记录”二字的深刻诠释。照相馆老板在日军搜查时,将部分罪证底片藏在馒头里吞进腹中;学徒冒着被枪毙的风险,在暗房里争分夺秒地冲洗胶片;躲避在地下室的老妇人,用针线将底片缝进棉袄夹层,走过枪林弹雨的街道。这些画面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却比任何硝烟都更具有穿透力——他们知道,这些底片能证明日军的暴行,能让后世看清侵略者的嘴脸,能让逝去的同胞不成为“无名者”。这哪里是在保存胶片?这是在守护一个民族的记忆,是在用生命为历史存档。</p> <p class="ql-block">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让人泪目:当日军发现照相馆的秘密,疯狂搜捕时,老板妻子将最后一卷底片塞进孩子的襁褓,轻声说“记住,这比命金贵”。懵懂的孩子,不懂什么是战争,却安然蜷缩在襁褓里,像护着整个民族的希望。这让我想起历史书上那些冰冷的文字:南京大屠杀期间,无数平民用各种方式保存日军罪证,有人藏在墙缝里,有人埋在地下,有人甚至将胶片缠在身上。他们或许不懂“反法西斯”的宏大叙事,却以最朴素的良知告诉自己:不能让罪恶被掩盖,不能让真相被篡改。</p> <p class="ql-block">如今,八十年过去了。当我们坐在舒适的影院里,看着银幕上那些黑白影像的复刻,很难想象当年的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勇气,在绝望中坚守。影片结尾,当被整理出来的照片呈现在军事法庭,作为南京大屠杀的证据,镜头扫过那些黑白照片:被炸毁的房屋、哭泣的孩子、日军狰狞的面孔……每一张都像一把刀,刻在观众的心上。而更让人动容的是,照片角落总有一双双隐藏的眼睛——那是记录者的眼睛,带着恐惧,却更带着不屈。</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部电影能成为暑期档票房榜首,是因为它触碰到了民族最深的情感。确实,在娱乐化的当下,我们太需要这样作品,它提醒我们: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铭记也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那些用生命守护的真相,成为我们前行的底气。就像影片中那句台词:“底片会褪色,但记忆不能;相机能被砸,但勇气砸不碎。”</p> <p class="ql-block">走出影院,城市的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依旧。我想起购票时,女儿问我“为什么一定要看这部电影”,现在我想告诉她:因为那些藏在底片里的抗争,那些普通人的勇敢,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它们不该只存在于历史课本里,更该活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这,或许就是《南京照相馆》延长上映的意义:让更多人看见,一张底片的重量,足以撑起一个民族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剧照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