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每日一学:</p><p class="ql-block"> 🌈“用其光,复归其明”。</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光”?从“因地”讲就是“菩提智”;从“果地”讲就是“涅槃果”。一分“菩提智慧”证一分“涅槃果位”。这就是境界的层面。</p><p class="ql-block"> 其实,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的“光”。不同的“光”代表各自的境界。所谓“青色青光、黄色黄光”:没有智慧的饿鬼是绿光;智慧低的仙家和精灵是蓝光;没有智慧又业垢厚重的是暗淡之光;而“见小曰明”的大智慧者是白光;“得其母,知其子”的高境界者是紫薇光,甚至是金光。不要以为金光是“后天”来的。不是的。我们的“先天”就是金光,只是被邪知污染了,蒙蔽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用其光,复归其明”不是用“光”去照“明”自心。</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心本来就明,内外都明,叫“本觉智”。现在通过学习《楞严经》、《道德经》,获得“始觉智”。再用“始觉智光”去“涤除玄览”,洗尽污垢,重获“本觉智”,自心自然“复明”。故叫“复归其明”。</p><p class="ql-block">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与前文“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的句式和思想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明”与“光”,是“母”与“子”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明”是光源,是根源,是“道”。</p><p class="ql-block"> “光”是光源的显化,是“德”。</p><p class="ql-block"> 那么“复归其明”后会怎么样呢?</p><p class="ql-block"> 🌈“无遗身殃,是谓袭常”。</p><p class="ql-block"> “遗”和“殃”是指遭遇灾难。</p><p class="ql-block"> “袭常”指承袭常道。“袭”是继承。“常”是永恒。</p><p class="ql-block"> 能够“见小”、“守柔”,就象在阳光下不忘光源一样“既知其流,复归其源”。能饮水思源,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祸殃。这叫承袭大道。“常”就是“道”。</p><p class="ql-block"> 各位,因为世人逞强好争,一味外求,不知内蓄。所以老子在本章是告诉我们,要从万象中去追溯根源,去把握原则,不可一味地奔逐物欲。因为,肆意奔逐的结果,必将离失自我。</p><p class="ql-block"> 老子还提示我们,在认识中,要去除私欲与妄见,内视本明的智慧。能以明澈的智慧之光览照外物,就可以明察事理。</p><p class="ql-block"> ——摘自妙法堂《道德经》第五十二章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