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沙面,别名“拾翠洲”,因为它是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称“沙面”。珠江白鹅潭畔的“沙面”,清初叫“中流沙”,咸丰九年(1859年)运石填海,修筑石堤形成岛状,故又称“沙面岛”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在1859年前,沙面岛多为渔民聚居,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正式开展租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1861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1941年末,汪伪政府接管沙面英法租界,至1946年,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相继在沙面成立外事机构。</p> <p class="ql-block">沙面整体呈现“三横五纵”格局,由沙面大街、沙面南街、沙面北街、沙面一街等街道组成了整个街区。街区内有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其中有42座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重要景点自东向西依次为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英国雪厂、露德天主教圣母堂、英国领事馆、汇丰银行、基督教沙面会堂、苏联领事馆等。</p> <p class="ql-block">露德圣母堂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原名沙面天主堂,因花园南边原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得圣母像而得名。是法国驻穗领事馆的教友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该教堂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一街交界的东北转角。由大堂,神父楼、修女楼、圣母山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后偏东,修女楼在后偏西,圣母山在大堂偏东。现有附属建筑二幢,一幢为两层楼房,一幢为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立面主要门窗的山尖和塔楼四角的小尖塔,八角形攒尖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垛,还有下连续的小尖拱和由上向下授粉的扶壁柱。反映出天主教堂神秘而向往“天国”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海关馆舍旧址,位于广东省沙面岛的东端,历来称为“海关俱乐部”或“海关红楼”,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坐北朝南,柱廊式,具有英国乡村寨堡风格,主楼本幢建筑地上三层,半地下一层。主楼位于南面,副楼位于北面。它曾作为粤海关大楼、粤海关中高级外籍官员会所及住宅、海关宿舍等。</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沙面会堂,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沙面岛西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基督教堂。史上曾称为广州外国人教堂、圣公会基督堂、沙面基督堂、基督教沙面堂,现为广东省基督教沙面会堂,简称“沙面堂”。沙面堂建于晚清时期,约1865年与当时英国大使馆同为岛上最早竣工建筑之一。该堂原为广州通商口岸外国船员崇拜之用,逐步发展为外国人公共崇拜教堂;后英国圣公会港粤教区主管时改名基督堂,后由中华圣公会华南教区接续管理。很多新人结婚时会选择它作为拍摄婚纱照的必选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渣打银行位于沙面大街49号。建于20世纪初期。主入口向东北。平顶屋面。钢筋混凝十结构三层楼房。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主楼建筑占地面积680平方米,檐口高度16米,总高18米。原渣打银行位于现沙面大街与沙面三街交界的西南转角。平面近似正方形。东、北两立面的面材和造型基本一样,均为灰白色的水刷石护面。现建筑外立面基本保持原状,室内木楼梯、木门窗、壁炉、天花、线脚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美国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56号。建于20世纪初期,曾做正金银行(日)。坐北朝南。平顶,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折中主义建筑风格。檐口高度13米,总高16.8米,建筑占地面积950平方米。该建筑有两个沿街立面。正立面人口设三开间的门廊。门廊支柱用多立克式组柱,前为双圆柱,后为双方柱,都按西方柱式向上收分。她面用拼图大理石装饰,两侧墙设西式圆形平面壁龛</p> <p class="ql-block">沙面公园位于沙面岛的南端,这里临江而建,可以观赏到珠江的游船和落日。傍晚时分,坐在公园的汀步桥上,看着夕阳缓缓落下,江面泛起金色的波光,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美好的力量。此外,沙面岛还会定期举办音乐会,哥特式穹顶将雨声转化为天然混响,与管风琴声产生奇妙共鸣,让人陶醉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