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驰长安(下)

孤独猴

<p class="ql-block">西安行的第三天,行程(一)</p><p class="ql-block">上午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以西安碑林和西安文庙古建群为基础建立的专题博物馆,历经900余年的沧桑岁月和仁人志士的悉心集藏而成为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圣殿。它是中国历史最古老、积淀最深厚的博物馆之一,它以四千方碑版和近千件石刻艺术品的宏富收藏,成为海内外翘楚。各类石刻艺术品无所不备,堪称宝库。也是见证与张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一脉相承与文字书法演进嬗递的文化高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就像一头扎进历史的长河,每一块碑石都是时间的信物,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座博物馆坐落于西安城墙内的文昌门附近,融合了孔庙古建筑群,红墙青瓦、古木参天,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古韵。</p> <p class="ql-block">穿过书院门古朴的砖雕牌楼,青石板路尽头那一方黛色照壁后,便是中国历史的另一种呈现方式。七百余方碑石如沉默的士兵,在九座陈列厅里列阵千年,把黄河文明的涛声凝成永恒的碑铭。</p> <p class="ql-block">踏入博物馆,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古朴典雅的石台孝经碑亭。这座碑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碑身宏大,雕刻精美,尽显盛唐的恢弘气象。站在碑前,仰头凝视,似乎能看到当年唐玄宗挥毫泼墨的场景,感受到大唐盛世对文化的尊崇。碑首的浮雕双龙栩栩如生,盘旋于碑顶,守护着这承载着儒家经典与皇家荣耀的石碑,不愧被誉为"迎宾第一碑",开启我们这场震撼人心的历史之旅。</p> <p class="ql-block">《石台孝经》</p><p class="ql-block">唐玄宗李隆基作序并书写的隶书碑刻,碑文内容为《孝经》,碑座三层石台饰以蔓草瑞兽浮雕,被誉为“西安碑林第一碑”,是碑林空间与时间的起点。‌‌是愽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p> <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时僧人为保护《石台孝经》埋入地下,抗战时期两千余箱碑帖随西北避过烽烟。当指尖抚过碑侧枪弹的凹痕,突然懂得这些石头绝非死物,而是文明在战火里不灭的舍利。</p> <p class="ql-block">《唐昭陵六骏石刻‌》</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昭陵祭坛的六匹战马浮雕,现存“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四块,另两匹“飒露紫”“拳毛騧”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展现唐代石刻艺术巅峰。‌‌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二)。</p> <p class="ql-block">《唐景云钟》</p><p class="ql-block">唐代青铜钟,重6吨,原悬挂于西安钟楼,铸于景云二年(711年),钟身铭文为唐睿宗李旦御笔,兼具历史与工艺价值。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三)。</p> <p class="ql-block">《大夏石马》</p><p class="ql-block">十六国时期大夏国唯一纪年文物(真兴六年,424年),马身刻有铭文,是研究匈奴文化的珍贵实物。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四)。</p> <p class="ql-block">这件石马大有来头,是唯一一件有大夏记年的文物。石马上有铭文,最早是在汉城遗址发现,后收藏于碑林。这匹石马跟茂陵霍去病将军的“马踏匈奴”很相似。据说大夏武烈帝赫连勃勃的儿子赫连璝镇守长安,看到“马踏匈奴”后十分羞愧,于是就制造了这尊石马。仔细看在大夏石马巨大的臀部,挤压着一个身穿宽衣袍带的人,显然这就是汉人,意思是对“马踏匈奴”的报复。</p> <p class="ql-block">《开成石经》‌</p><p class="ql-block">唐代官方刊刻的儒家经典,含12部典籍共65万字,为古代标准教科书,现存最完整的刻经遗存。‌‌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五)。</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开成石经》让人惊叹不已。114块石碑紧密排列,上面密密麻麻地刻满了《周易》《尚书》《诗经》等12部儒家经典,共计650252字,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儒家经典刻石,相当于唐代 的"国家标准教科书",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凑近细看,那工整的字迹, 一笔一划都凝聚着古人对知识的敬畏和传承 文化的决心。想象着古代学子们在这里临 摹、研读,仿佛时空交错,能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多宝塔碑》</p><p class="ql-block">颜真卿44岁时所书楷书碑,结构严谨、笔法精妙,是唐代楷书典范,被誉为"学楷先学颜"的入门之作。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六)。</p> <p class="ql-block">《集王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字迹刻成的碑文,内容为唐太宗为玄奘译经所作序,书法价值极高, 被称为"三绝碑"。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七)。</p> <p class="ql-block">《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p><p class="ql-block">唐代景教(基督教分支)传入中国的见证碑,碑文以汉文和叙利亚文书写,为世界四大名碑之一。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八)。</p> <p class="ql-block">这可不是普通石头, 是块会讲故事的“国际快递”,公元781年从唐朝寄出,藏着景教在华140多年的传教日记。波斯传教士景净执笔,用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写下景教从波斯远道而来的传教故事。额莲花座托着十字架,佛教莲花与基督教符号握手言和,堪称唐朝宗教混搭风。该碑在明朝出土以后。荷兰人想用新碑换走它,被民众和官府联手护驾,如今在西安碑林安享晚年。</p> <p class="ql-block">《曹全碑》</p><p class="ql-block">东汉隶书代表作,碑文记载部阳县令曹全政绩,书法秀美流畅,是汉碑存世精品。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九)。</p> <p class="ql-block">《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柳公权楷书碑,骨力劲健、结构疏朗,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为唐代楷书另一高峰。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十)。</p> <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这副竹诗图,映入眼帘一刻就被这似竹似画又是诗所深深的吸引住,“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 终久不凋零”。竹诗的作者是关羽写给曹操情感纠结诗句。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韩宰临摹刻立的《关帝诗竹碑》,生动展现关羽的忠义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名碑室里与颜真卿相遇是个震撼时刻。七十六岁那年挥就的《颜家庙碑》,铁画银钩中藏着"呜呼哀哉"的苍凉,叛军绞索勒出的筋骨里仍见盛唐气度。颜真卿一生为国守政,刚直不阿, 虽然屡遭贬谪,沉浮于宦海,但他不改本志, 尽职尽责。其道德文章、书法造诣和传奇经历,千古传颂。</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仰望贞石、神游书海的过程中,感受纪念性与表现性的交织,获得和历史对话、与艺术神交的精神享受。参观碑林,灿若星河、蔚为大观,构成了西安碑林赓续不衰的绵长文脉。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明密码,终究会在某个临摹的午后,从墨色里突然活过来,石墨镌华、汗青永照,书瀚津梁、千载不朽!</p> <p class="ql-block">从碑林出来,我们在永兴坊用过午餐便直奔第二站——西安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西安古称长安,与开罗、雅典、罗马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 定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座拥有着3000多年文明史的古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荣耀,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华彩乐章。早在6000多年前,半坡先民在这里种植狩猎、营建屋舍、挖掘壕沟,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半坡文化"。公元前11世纪,建立丰镐,揭开了西安作为帝王京师的序幕,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城市的变迁,无不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与璀璨。屹立于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城墙,犹如世界文明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传承着千年历史,见证着现代西安的时尚、活力与生机勃勃, 滋养着这座城市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踏足西安古城墙,城砖镌刻岁月,城堞隐匿沧桑。烽火虽熄,然浩气长存;鼓角已远,但雄姿犹在。</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p><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p><p class="ql-block">在时光长河的悠悠流转中,昔日的长安城,于岁月更迭里蜕变成如今的西安城。在这座承载着千年风华的古都里,有一条宛如梦幻诗篇铺就的现代唐人街,它便是被世人传颂的“大唐不夜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西安的网红圣地,是无数旅人心中魂牵梦绕的打卡之地。每一个踏入此地的灵魂,都会被它独特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沉醉在那如梦似幻的盛唐幻景之中。倘若来西安旅游,却未曾漫步于大唐不夜城的街头巷尾,未曾感受那扑面而来的盛唐气息,便如同错过了一场与历史的深情对话,未曾真正领略西安这座古都的灵魂与神韵,那这一趟西安之旅,终究是留有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走进不夜城,彩灯红映,音籁悠扬,动舞飘逸,一幅绝美的盛唐画卷,一道道久远的诗情,让人浮想翩翩,流连忘返。仿唐建筑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在这儿,西安回归了长安,古都风情都尽显,繁花似锦。在夜色朦朦,光影斑驳,人影迷离里,人们的长安梦,梦长安,都在不夜城翩翩降临,无数人的梦想在这儿仿佛都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大唐不夜城,无疑是这场绮梦中最绚烂夺目的篇章。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这里便成了一座不眠的盛唐仙境。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缓缓前行,欣赏着那美轮美奂的灯光秀。灯光如梦幻般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万国来朝、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p> <p class="ql-block">当最后一口裹挟着西安烟火灵魂的夜宵,在唇齿间留下温热而醇厚的余韵,我们该向这座古城说再见了,长安夜别,情牵盛景永流芳。</p> <p class="ql-block">最后再晒晒西安的美食。在四川,美食是一场绚烂的烟火,麻辣鲜香交织成生活的热烈篇章。而来到西安,才发觉面食是岁月沉淀的诗行。这里没有四川美食那般琳琅满目,却用一碗碗面食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秦汉子民。biangbiang面在案板上舞动,油泼面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肉夹馍的酥脆在齿间奏响,甑糕的甜糯在舌尖丝滑。西安面食虽远不及我们乐山美食,但也以质朴之姿,演绎出一方水土的独特韵味。</p> <p class="ql-block">四天三晚的长安之行结束了,这是我二度叩访长安城,恍若穿越千年梦。昔日来此,只窥得历史一隅。今朝重游,方觉其辉煌浩瀚如星河。城墙巍峨,似岁月巨擘,将千年沧桑揽入怀中。大雁塔下,梵音袅袅,似在低吟盛唐的繁华诗篇。碑林墨香,字字镌刻着文明的密码,于无声处诉说着往昔的荣光。在这历史的长廊中徘徊,一步一景,皆是故事;一砖一瓦,尽藏深情。留恋于这古城的每一寸土地,沉醉于这辉煌的历史长河,再见长安,愿时光停驻,永留此间,愿与共梦!</p><p class="ql-block">(完)</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