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span></p> <p class="ql-block"> 撰写一部经典史著,离不开团队的有机协作与明确分工,唯有如此才能凝聚力量、成就佳作。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便是中国历史上大型集体修史的典范,其团队合作过程中,明确的分工、有序的协作与高效的统筹,至今仍令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 编写《富锦杭州知青史》亦是如此,若仅凭一人单枪匹马,必然耗时良久。前几年我精力尚可支撑,可这两年身体日渐透支,已是“独木难支”。</p><p class="ql-block"> 这几年中,曾为我编写《杭州知青史稿》提供助力的七位知青朋友相继离世。因此,接手这次编史任务时,我便明确了“短平快”的工作思路——抢时间,就是在抢救这段珍贵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然而,合适的合作者并不易寻:他们既要能熟练操作电脑,具备一定的历史认知与写作基础,更关键的是要有那份无私无畏的公益心——不图回报,只为将这段历史好好留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我主编《杭州知青史稿》时,想找几位有写作基础的人合作,陆续联系了好几位朋友。一位农场的朋友直接说“我很忙”,我问是照顾老人还是孩子,他答:“是和几个老同事、老同学(我也都认识)经常旅游或打打麻将忙。” 还有一位新闻媒体的高级记者,说自己对编史很感兴趣,之前也参与过两本史书的编写,但话锋一转,说收集史料太累,希望我把史料都整理好,再找他一起写。前后找了六七位有能力写史的朋友,最终都没成——要么嫌这事太辛苦,要么因为没有报酬不愿接手。</p> <p class="ql-block"> 这次能如意找到合作伙伴吗?</p><p class="ql-block"> 2024年 8月16日,我发出“8月21日在华侨饭店召开第一次编撰工作会议的通知”,西安公社联络员金鸥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我又找该公社知青尹令旦,他不居住在杭州也无法参加。</p><p class="ql-block"> 8月18日,金鸥告知我:西安公社已委派李昌参与相关工作。</p> <p class="ql-block"> 8月21日会议结束后,我正计划撰写一份会议纪要,既要在富锦知青群体中传递信息,也要向富锦市政协通报情况。没想到第二天,李昌主动发来一份21日会议的“纪要”,这并非我的委派,完全是他自发而为。会后不久,他又按要求在最短时间内,将西安公社133位知青的全部资料梳理完毕。他的举动为史著编撰工作树立了好榜样,其积极主动、高效务实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赞扬。对我而言,他是一位值得信赖、可并肩协作的伙伴。在之后十个月的工作中,我们同心同德、携手共进。</p><p class="ql-block"> 富民公社知青郦剑、浙江大学教授,得知富锦要写杭州知青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4年7月20日</span>与我联系,并对如何编写《富锦杭州知青史》进行了对话。我向他介绍了编史工作,他表示希望加入编辑工作。此后,他不辞辛劳,与我同行至胜利的终点。</p><p class="ql-block"> 有了李昌和郦剑两位帮手,我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轻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在搭建编撰团队时,我特意设立了“顾问”这一角色。富锦方面的姜青春、姜其山、田增岐、穆宝达等顾问,始终与我保持紧密联络。他们不仅提供了真实的史料和中肯的建议,还悉心参与文章修改。</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庞宝君教授,其热忱令人动容,专业更让人敬佩。他不仅亲自动笔修改文稿,还特意安排身边四位研究生——两位硕士、两位博士一同参与。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们五位发现“误笔”一千多处。这份尽心相助与严谨的态度让我感激不已。</p> <p class="ql-block"> 叶子挺以顾问身份加入编撰团队后,便全身心投入其中,无论是小会还是大会,他总是第一个明确表示“参加”。作为退休前的省级机关厅级领导,他毫无架子,凡事该说的必说、该做的必做,始终秉持公正标尺,与大家并肩前行。</p><p class="ql-block"> 西安公社知青金鸥是我特聘的联络员,我俩不熟悉,但是介绍人让我放心,说:这是一位勤勤恳恳做事的女士,事实正如此。各公社知青收集的资料都由她整理汇总,这不仅需要耐心,也必须有熟练的电脑操作技术。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为此,获得全体编撰人员的赞赏。</p> <p class="ql-block"> 我作为主编,深知“勤学”在团队中的立身之本。唯有自己先做到勤学不辍,才能在合作中精准把握方向、有效沟通协调,既以专业力赢得信任。在国内,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关于知青的论述最具权威性。为此,我特意通读并深入研究了中共党史从七十年到一百年间的相关著作,核心目的就是要准确把握编撰工作的理论依据,确保所著史书在思想根基上站得住、立得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个团队的高效运转,离不开整体效能的充分释放,职责必须清晰分明,让每一份努力都能精准对接团队目标,在有序协作中把零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最终实现从“各尽其责”到“共成其事”的跃升。团队中即便有入门稍晚、经手事务看似细微的成员,也都是团队运转里不可或缺的一环。我曾说过:倘若她曾弯腰为我捡起一枚针,我也会永远感激她。</p> <p class="ql-block"> 《富锦杭州知青史》的编撰是成功的,它不仅用翔实的史料系统梳理了杭州知青在富锦的奋斗足迹,更以真实的故事、鲜活的细节,为后人留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书中既有知青们的豪放情怀,也有他们在异乡生活的细腻情感,字里行间满是青春与黑土地的碰撞、理想与现实的交融。这部史书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将历史简化为数个人的回忆罗列,而是让一个个具体的人站到台前,让那段岁月可触可感,既告慰了曾经的知青,也为年轻一代了解历史、传承奋斗精神搭建了重要的桥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待 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