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识巴尔干之九:波黑</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1)萨拉热窝</span></p><p class="ql-block"> 波黑是一个简称,全名叫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由波黑联邦和塞族共和国另加一个布尔奇科特区而组成的国家。听起来有点麻烦,但提起她的首都,立马就能让人打起精神。萨拉热窝,一个在中国人心目中英雄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在向波黑进发的路上,听到耳熟能详的交响乐曲《不朽》,这是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主题曲。上世纪70年代影片在中国上映,观影的场面简直就是争先恐后万人空巷。而旋律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大气磅礴的主题曲《不朽》,连同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一起融入人们的心灵,成了向为自由正义、民族解放而战的勇士们致敬的礼赞。</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由此走进我们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讲述了1944年二战末期,由瓦尔特领导的萨拉热窝游击队员,机智勇敢、不畏牺牲,粉碎纳粹“劳费尔计划”的壮烈故事。但一部电影又怎能涵盖他们承载的所有战争的残酷呢?</p><p class="ql-block"> 从6世纪末7世纪初,部分斯拉夫人南迁到巴尔干半岛,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地定居后,这个总面积仅有5.12万平方公里的国家,便成为一个泛欧洲冲突的火药桶。</p><p class="ql-block"> 12世纪末,斯拉夫人建立起独立的波斯尼亚公国。到14世纪末,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句老话说的好: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别看波黑在亚得里亚海只有20多公里的海岸线,但却是地中海与黑海门户,扼守着通往印度洋的航路,是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这就难免被更强者觊觎。</p><p class="ql-block"> 1878年,不管人家接受不接受,几股势力合在一起就弄出个《柏林条约》,明确由奥匈代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像垂涎欲滴的一个美人被别人揽入怀抱,俄国人不甘心眼巴巴看着,就开始与奥匈明争暗斗。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开始闹革命,导致奥斯曼局势动荡,奥匈反过来又寻求与俄国联手。这两个帝国哪个是善茬。俄国承认奥匈对两地的占有,奥匈支持俄国修改黑海海峡制度。交易合同谈成了,奥匈于1908年10月宣布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怪有意思,那时候的国际秩序,似乎就没有秩序,谁拳头硬谁就说了算。那才是典型的弱国无外交。这个理念延续了千百年,至今仍然支配着一些国家的外交思维导图,不肯转变。二战结束后,在大国主导下,重建世界和平秩序,确立了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禁止使用武力、集体安全机制、不干涉内政和诚信履行义务等基本原则,对维护世界和平发挥出重要作用。即便有个别强人想凭一己之力欺行霸市,也会遭到谴责甚至团灭。</p><p class="ql-block"> 扯远了。再说奥匈帝国吞并两地后,塞尔维亚因民族统一诉求受阻开始强烈抗议并军事动员。危机来了,准备打吧。俄国人制定的黑海海峡计划,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不买账,俄国人说你不支持我,我就支持塞尔维亚,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1909年3月,在德国和奥匈的双重压力下午,塞尔维亚签了城下之盟,自然也加剧了塞尔维亚与奥匈的对立。</p><p class="ql-block"> 在欧洲旅游,弄不明白的大多是他们的历史,民族、宗教、国家、联盟、联邦诸多因素相互纠缠,搅成一锅粥。</p><p class="ql-block"> 来到萨拉热窝拉丁大桥前,走到对面街角处,低头看着一块黑色石头雕刻的两只脚印,后面墙上的介绍说,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开枪射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时就站在那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你说,你强势也好,霸道也好,占有了人家的土地、女人、财产,还要跑人家家里耀武扬威,从江湖道义上都说不过去。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携妻子苏菲,来到被他们吞并的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这一天还是科索沃战争纪念日,也是塞尔维亚人的哀悼日,这个日子有点像中国的清明节那样重要。五个世纪前的这一天,塞尔维亚帝国被土耳其打败。我们老家有句粗俗的比喻:屙到人家头上再用尿涮。欺负他妈给欺负开门——欺负到家了。</p><p class="ql-block"> 日子选错了,错的有点故意,让人觉得他是故意找死。本来人家组织的年轻人给他扔的是颗炸弹,王储毕竟也年轻手快,就用胳膊挡住了,结果炸了别人。一番骚乱后,王储和他媳妇,执意要去看看伤员,这一点还算厚道,也有故意赌气的意思。阴差阳错的命、心慌神乱的人,竟然把路走错了,走到了普林西普面前,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毫不犹豫举手就开枪。练过,打得准,王储和他媳妇坐在马成上就被爆了头。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此爆发。</p><p class="ql-block"> 一次世界大战打了4年,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8个,各方动员总兵力达7000万人,死亡约1000万人。其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在20世纪变得波谲云诡——二次世界大战接连爆发、老牌帝国进入衰亡、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兴盛、各类国际组织(包括恐怖组织)纷纷崛起。世界开始分裂,进入空前冷战对峙时期。</p><p class="ql-block"> 波黑还好,1945年,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没有成为苏联的一颗棋子,而是成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的其中一个共和国,跟着铁托元帅闹自己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运动,直到1992年3月。南斯拉夫的解体,再一次把波黑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推到了火药桶前。在新的变局面前,谁要说了算,谁也想说了算,结果谁说了也不算。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穆斯林三个民族为了生存的空间和未来的走向,开打了。</p><p class="ql-block"> 二次世界大战大战法西斯的“弹洞前村壁”尚在,现实的三年围城又把古老的城市打的遍体鳞伤。连宽宽的大街上,也绽开了血染的玫瑰,那是用红色树脂填充的弹坑痕迹,象征战乱中平民的鲜血与牺牲。</p><p class="ql-block"> 平息下来的战争,带给人们的是战争残酷性的警示,还有三个民族轮流坐庄,一家管理国家8个月的奇葩政体。</p><p class="ql-block"> 电影里英勇牺牲的钟表铺老板的店铺还在,他美丽的女儿袭击法西斯军车的广场还在,瓦尔特用机关枪横扫德国兵的塔楼还在,就连掩护游击队员逃生的铜匠铺也在,这些都成了中国游客兴致勃勃的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瑟比利喷泉广场,是个观光景点,有无数只和平鸽在这里喝水嬉戏。游客在旁边摊上买包玉米就可以喂的它们欢呼雀跃。喷泉后面是当地的一个市场,类似我们的小商品街。电影里的铜匠铺是这个街上最有名气的。老板是个56岁的男人,头发不多,红光满面。他敲敲打打,打造着一件又一件的铜器纪念品,有盘子、杯子、酒壶、咖啡壶等等工艺品。他的工作台前,歪歪扭扭写着一行汉字: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铁匠铺拍摄场景,现在的老板是影片中铁匠的儿子。牌子从2018年就挂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老板看见中国人就兴奋不已,还能说几句简单的汉语,然后就是推销他的产品。对瓦尔特特别的情结和老板特别的热情,不买点东西总觉得对不起英雄。</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欧洲的战争,好像都离不开萨拉热窝的参与。最近的一次离他们已经过去30多年了。本来生活在一起的穆斯林、天主教徒、东正教徒和犹太人,亲兄弟般和睦相处,但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滋生出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民粹主义,“天空在颤抖,仿佛空气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兄弟变成仇敌,邻居变成对手,城市变成战场,血腥的屠杀令全世界感到震惊。在审判战争罪时,他们有一条罪恶,一次就杀了8000多俘虏。</p><p class="ql-block"> 关于那场民族战争,他们都不愿意提起。倒是我们来自东方的人,禁不住地想打听打听。除了路过的几个墓地和矗立着的墓碑,记载着那段日子,城市里的残垣断壁已经被拆的没有了,偶然有一两处,也已经做了处理。街道上那个著名的东西方分界线,仅仅是一个打卡点,各种面孔、各种服饰、各种肤色的人们,脸上早已没了战争带给的凄楚与灰暗 ,萨拉热窝洋溢在一片祥和与欢乐的氛围中。自由的人们,应该是享受生活,而不是像《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那样,在内战中被饿死。</p><p class="ql-block"> 想起了电影结尾时,纳粹头目说的那句话:我一来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直到要离开了,才知道他是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