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难忘飞虎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史迪威纪念馆出来,热浪更是甚嚣尘上。马路对面,一栋灰白色小楼静静矗立——飞虎队博物馆。与官方的史迪威博物馆不同,这里是一家民办展馆,推门而入的瞬间,仿佛打开了时光的闸门,1941年的战火硝烟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馆不大,却像一口装满故事的百宝箱。入口处,一顶布满划痕的飞行头盔静静躺在玻璃柜中,“鲨鱼嘴”图案的残漆依然清晰可见。墙上泛黄的作战地图上,红蓝箭头交错,标注着当年激烈的空战轨迹。展柜里陈列的飞行员徽章、发黄的照片、残缺的报纸,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传奇——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那支被中国百姓亲切称为"飞虎队"的英雄部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1年,抗战进入最艰难的时刻。中国空军几乎消耗殆尽,制空权完全落入日军之手。就在这危急关头,陈纳德将军带领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美国青年,驾驶着画有鲨鱼嘴图案的P-40战机从天而降。他们以少胜多,在滇缅上空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创造了击落数百架敌机的辉煌战绩。展馆中央的电子沙盘生动再现了当年空战的惊险场景:飞虎队员以娴熟的技巧弥补装备劣势,用"打了就跑"的战术屡创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令人动容的是墙上那面英烈墙。照片上那些年轻的面孔,永远定格在了二十多岁的模样——他们中,有在空战中壮烈牺牲的罗伯特·桑德尔,有执行任务时坠机的约翰·布莱克本......重庆南山上的美军公墓、云南松山战役遗址,至今仍能看到他们的墓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注意到,“飞虎队”照片里还有许多中国面孔。旁边的解说牌如是说:1942年7月后,中国空军第23大队成建制加入飞虎队,中美飞行员开始混编作战。一件泛黄的飞行日志复印件记录着中国飞行员谭鲲的战绩:这位毕业于笕桥中央航校的年轻人,在1943年10月的空战中与美军飞行员配合,创造了单日击落3架日机的纪录。还有中国飞行员周志开曾驾驶受损战机为美军长机挡子弹;机械师林耀平发明了用竹片修补战机蒙皮的方法,被飞虎队员亲切称为“竹子医生”等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展厅尽头,一幅巨照格外震撼:1945年8月8日,重庆街头人潮涌动。百姓们得知陈纳德将军离职回国的消息后,举着"感谢飞虎队"的标语,追着陈纳德乘坐的汽车奔跑。照片下方的小字标注着"欢送陈纳德将军"。照片中,有白发老人抹着眼泪,有孩童踮脚张望,更有年轻人奋力向前想要与英雄握手——这些朴实的举动,承载着中国百姓对飞虎英雄最真挚的感激。而今天,恰逢这一历史时刻的80周年纪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展馆时,夕阳为博物馆镀上一层金边。手中新买的飞虎队徽章在余晖中闪闪发亮,金属凉意透过掌心,仿佛连接着八十年前那段滚烫的历史。回望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是根本,而飞虎队这样的国际援助,则是黑暗中的一束光。</span></p> <p class="ql-block">站在浮图关的晚风中,看着手中徽章上展翅飞虎的图案,忽然明白:历史从不是简单的过去时。八十年前,当世界被战争阴云笼罩时,不同国家的人们能够放下分歧,为正义而战;八十年后的今天,那段用鲜血凝成的一友谊与合作精神,恰似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它提醒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超越隔阂、携手同行,才能照亮前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暮色渐浓,博物馆的轮廓在晚霞中渐渐模糊。但那些年轻飞行员的笑脸、重庆百姓欢送的场景、跨越生死的战友情谊,却愈发清晰。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我想,这应该是飞虎队博物馆留给每位参观者最珍贵的礼物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08.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