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种关系叫老同学,有一种牵挂叫同学情,同学情是永远割不断的情,同学缘是永远不能散的缘,悠悠同窗情,殷殷慷慨心,一生一世,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在书柜里找东西时,无意中翻到几本像册。当翻到第二本第一页时,一张10人的合影跃入我的眼帘,多么珍贵的照片,我仔细端详着每个人,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不由自主地泛起阵阵涟漪,瞬间我的眼睛湿润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张拍摄于1971年的黑白照片,也是我一生中的第一次合影,距今已54年。记得那年秋季,开学不到两个月(刚从初一升入初二),学校决定把我们初二(2)班的同学拆分到其它班去,面对被分班的无奈,我们平时要好的十名同学,在我和少云的提仪下,走进太安照像馆,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照片上,前排坐着的从左至右依次是:少云、我、海军、成儿,后排站着的从左至右依次是:小敏、书平、黑蛋、洪广、庆喜、清林。那天,我们穿着深秋时节的便装,我和少云、海军、成儿、黑蛋带着单帽。在摄影师的感召下,有面带微笑的,有一本正经的,还有神情自若的,但不管怎样也掩饰不住彼此对过去时光的留恋。这那是一张普通的照片,是我们七年多(小学一年级至初一)同窗学友的见证,从色调上看,略显得有些微黄陈旧,但它镌刻着我们同学加兄弟般的深情厚谊。</span></p> <p class="ql-block">说起分班,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总是恋恋不舍。清楚地记得,那是个星期三的早上,班主任田振海老师当众宣布:经学校领导研究决定,我们初二年级由十二个班合并成十个班,其中二班(我们班)、五班同学,全体拆分到其它班,名单随后公布。顿时,班里一片哗然。接下来,无论是上课,还是课间休息,同学们议论纷纷。学习好的、老师面前经常受到表扬的同学,都不愿意分班<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习较差、平常调皮捣蛋的,嘴上说“分了好,免的天天挨批评”,可内心里也不情愿。记得</span>那天上午,老师宣布分班决定后,我们几个要好的在一起议论时,书平、少云对我说:“你是班干部,又是团员,能不能给老师反映一下,别把我们班拆分,实在不行看看能不能把我们几个分到一个班。”我犹豫了一下说:“不分班恐怕不行,那我给老师反映反映看能不能把我们几个分到一个班。”于是,第三节课课间我找到田老师说:“老师,能不能别拆分我们班,同学们都舍不得离开你。”田老师说:“你们的心情我理解,我也舍不得你们,校领导决定了恐怕不行。”接着我又说:“实在不行,能不能把我们几个分到一个班。”田老师说:“都分到一个班人太多,尽量安排吧。”下午,我们见面后我把田老师的原话复述了一遍,他们又开始担心被分到哪个班的事了,整个下午课也没上好,昏昏沉沉。</p><p class="ql-block">星期五上午,田老师把分班名单公布了。我和庆林分到了一班,<span style="font-size:18px;">成儿、书平、黑蛋分到了三班,</span>少云、小敏分到了六班,海军、庆喜、洪广分到了七班,总算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下午,我们按照各自的新班级报到了。放学后,我和庆林像往常一样,在年级楼道口等待他们几个,不过这次不是去打篮球,或一同去玩。而是一见面就先问座位、跟谁同座,班里多少人、班主任等情况,相互那个关心劲,好像久别重逢。这时,我和少云提仪:星期天休息,我们去照像馆照个像,留个纪念。他们几个一听,好!那咱们星期天在少云家集合。</p><p class="ql-block">星期天,我差十分不到九点到达了少云家,自信的我感觉提前了,可一进门除了黑蛋家离的较远未到,书平、小敏、成儿、洪广、庆林、庆喜、海军,八点半就都到了。九点整,黑蛋也来了,我说:“咱们走吧!”就这样,我们一行十人向太安照像馆走去,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我们像往常一样,虽不在一个班了,但仍保持着一起玩耍、一起上下学。无论谁家有事,都相互帮忙。七十年代,由于住房紧张,曾一度实行加盖小房,那时候不是你家托坯,就是我家盖小房,我们都第一时间赶到;再就是冬天取暖,每月每家少不了一二次的拉煤活,也都是你帮我助。</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高中毕业后,有的在工厂参加了工作,有的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上山下乡。虽各自在不同的地方,但仍保持着同学加兄弟般的关系,相互书信往来,时不时地到对方工作地,相互看望对方。我清楚地记得,76年6月中旬,少云、小敏、成儿、庆喜、海军、洪广、书平、风海八个好同学,到我下乡的南侯村看望我的情景。那天上午,他们几个按照约定,骑自行车走了二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我下乡的南侯村。先后参观了知青宿舍、食堂、大队部,和我们村知青共进午餐后,我和他们一同返回峰峰矿区,于红旗照像馆照了合影像。这也是我一生中的第二次合影,至今仍保留着,那时候我们青春年少,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忆往昔,忘不了当初那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和朗朗的读书声,以及玩闹逗笑的丢手绢、弹玻璃球、跳格子和打篮球的美好时光。毕业之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各自的闯荡,联系较少,但没有影响彼此的亲密友情,若谁家有个事,第一时间赶到,特别是红白喜事,总少不了同学们的足迹。</p><p class="ql-block">现如今,那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刻上了皱纹,白发苍颜,熟悉的笑声也充满了沧桑,虽都已步入老年,但仍然像当年常相聚,一年一聚和庆生成了惯列。相见之后,你喊我的绰号,我叫你的乳名,酒逢知己千杯少,谈童年叙友情,人渐老情更浓,友谊更久长。</p> <p class="ql-block">综观过去,我们从学生时代,到走出校门上山下乡,再到参加工作、退休,现如今将步入古稀之年,经历了61个春夏秋冬,我们依然珍惜和守护着,这份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弥足珍贵的同学友情,成了仅次于家人的亲人,让这份真挚的感情永远流淌,地久天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