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千年古寺延福寺

春天看海

<p class="ql-block">  暑气蒸腾的午后,我和家人共七人辗转来到浙江省武义县桃溪镇。山如卧佛,水似青罗带,福平山在碧空下轻轻舒展着腰肢。就在这山环水抱的深翠里,延福寺悄然而坐--这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便已落下的种子,竟在江南烟雨里沉静地生长了千余年。</p> <p class="ql-block">  穿过拱桥,东西两方放生池的水面将天色与山影尽数收纳其中,宛如大地睁开的眼睛。山门前两棵古柏,虬枝如铁,彼此低语着时光的密语;它们枝叶间漏下的光斑,在地面上婆娑如千年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  进得山门,天王殿内诸像静立,两侧地藏殿与珈蓝殿默然相守。再往里走,大雄宝殿巍然于三进院深处,两侧厢房静穆,廊外屋舍隐约。殿中元代斗拱叠如莲开,柱身微微内倾,撑起一片森严而空灵的空间;梁上彩画褪尽了浓妆,木纹却愈发清晰--这江南仅存的元代木构,在多少季风雨之后,竟成了建筑史上一块活着的化石。</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1934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来到延福寺考察,流连九日,测绘、拍照,将古寺精魂携入清华学府;他们带走的那些图纸与光影,竟成了中国古建筑学得以自立于世界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今日寺中正举行“结夏安居·共修华严”法会。梵音低徊,檀香袅袅漂浮在空气里,与旧木的气息交融;僧众端坐,经卷翻开,千载古刹便在这声息中轻轻呼吸着--仿佛时间从未真正封存过什么,古风只如檐下滴雨,悄然渗入今时今日的砖缝之中。</p> <p class="ql-block">  可惜夕阳渐斜,那最深处真正的古寺之核已闭门谢客了。木门紧闭处,我徒然立于门外,仿佛一个迟到的朝拜者,隔着时间厚重的门板倾听里面幽微的声响。寺之精髓,终究成了我心中一个不得其门而入的缺憾。</p> <p class="ql-block">  归途上,暮色渐浓,车窗外延福寺的轮廓慢慢融入了苍茫山影。这江南烟雨中的古寺,分明是一座时间的渡口,既渡往昔梁思成等对古法的辨认,也渡今人如我对古意的追寻;斗拱虽无言,却以榫卯咬着了千年的风雨--原来真正坚固之物,竟在时间深处筑巢,默默等待着每一次虔诚的抵达。</p> <p class="ql-block">  我回过头去,只见那山门已成了暮霭中一道微光,而殿宇的轮廓,正缓缓沉入大地的怀抱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