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昵称:路遥远</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101605</p><p class="ql-block">拍摄器材:华为P40pro+5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陕北延川县郭家沟村的黄土坡上,有一处L型窑洞在山坳里扎下根来,这便是路遥少年时期度过时光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泥土的气息混着岁月的味道扑面而来,仿佛能听见半个世纪前,那个叫王卫国的少年在此处的脚步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遥(1949年12月2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陕西清涧人,中国当代作家。</p><p class="ql-block">路遥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王家堡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到陕北延川县的大伯家。1973年,他作为工农兵学员推荐就读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担任《陕西文艺》编辑。1980年,路遥发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中篇小说《人生》发表于《收获》,引发热烈反响,后被改编为电影。1985年,路遥当选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同年以挂职锻炼的名义到铜川矿务局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88年,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该小说于1991年获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18日,路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2019年获“最美奋斗者”称号。</p> <p class="ql-block">牌子上“路遥故居”四个大字被日光晒得发亮,像路遥笔下那些永远向光而生的人物。顺着指示牌往深处走,五百米的土路蜿蜒在山峁间,山坡上的酸枣树碧绿闪烁,远处的窑洞在沟壑里若隐若现,恍惚间,竟像是走进了《平凡的世界》里的双水村。</p> <p class="ql-block">这五百米路走得很慢。土路两旁的玉米地正泛着青黄,田埂上的糜子穗沉甸甸地低着头,风过时,秸秆摩擦的沙沙声里,仿佛能听见孙少安赶着牛犁地的吆喝。路畔有位戴白羊肚毛巾的老汉在拾柴,佝偻的脊背与黄土同色,倒让我想起《人生》里德顺老汉的模样——或许,路遥当年就是看着这样的身影,才写出了那些带着泥土温度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故居的窑洞保留着最质朴的模样:土炕上铺着粗布褥子,墙面上糊着旧报纸,角落里的陶罐还沾着陕北的黄土。最显眼的是炕头那张矮桌,据说路遥常在此就着煤油灯看书、写字,《人生》里高加林的挣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奋斗,或许早就在这盏灯下悄然萌芽。展柜里陈列着他少年时用过的课本,纸页泛黄却字迹工整,页眉处密密麻麻的批注,藏着一个贫困少年对知识的渴求。</p> <p class="ql-block">院子里的老槐树已有百年树龄,枝桠遒劲地伸向天空。树下的石碾子还在,仿佛能看见少年路遥帮家里碾米的身影——正是这样的劳作,让他后来能精准描摹出田福军们握着锄头的手掌,能写出黄土地上沉甸甸的麦穗里藏着的希望与辛酸。</p> <p class="ql-block">屋后的山坡是路遥常去的地方。站在这里眺望,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尽收眼底,一如他笔下的世界:贫瘠却充满力量,苦难里总透着生生不息的韧劲。如今,来自各地的读者循着文字来到这里,在窑洞前驻足,在老槐树下沉思。</p> <p class="ql-block">他们触摸着土墙上的裂纹,仿佛在与那个用生命书写平凡的作家对话——原来,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真的从这样朴素的土地里生长出来,带着黄土地的温度与重量。</p> <p class="ql-block">风穿过树梢,像在复述路遥的话:“只要有人的地方,世界就不会是冰冷的。”郭家沟的窑洞不语,却用最本真的模样,告诉每一个来访者:伟大的作品,从来都扎根于最平凡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