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对话:当千年传拓技艺叩响当代心灵

罗小丫拒加微信拒私聊

<p class="ql-block">在唐河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多功能大厅里,二十组家庭围坐品读的不仅是一门古老技艺,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省级非遗传承人方清亮手中的棕刷轻轻拂过宣纸,墨色渐次晕染间,汉画像石上的车马出行图跃然纸上——这看似简单的传拓过程,则是中华文明基因的现代转译。当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按抚湿润宣纸的瞬间,非遗传承已不再是抽象的文化命题,而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实践。</p> <p class="ql-block">传拓技艺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文明保存的特殊使命。从东汉熹平石经的拓本流传,到龙门石窟造像的拓片存真,这项看似朴素的技术始终是中华文明"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唐河汉画像石上的历史场景通过方清亮等传承人的双手转化为拓片,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文化记忆的现代转存。这些拓片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解码汉代社会生活的密钥——车马仪仗反映等级制度,神话场景折射信仰世界,生产画面记录经济形态。当青少年亲手制作这些拓片时,他们触摸的不是冰冷的石刻,而是先民鲜活的生活印记。</p> <p class="ql-block">在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拓技艺依然保持着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不同于摄影技术对原物的平面复制,传拓通过墨色浓淡变化立体呈现文物表面的岁月痕迹;区别于3D扫描的精确还原,传统拓印过程中匠人对力度、角度的微妙把握,使每幅拓片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方清亮示范的"扑墨法"与"擦墨法"之别,不仅关乎技术选择,更蕴含着中国艺术"计白当黑"的美学哲学。这种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特殊技艺,恰是中华文明"道器并重"传统的生动体现。</p> <p class="ql-block">亲子共学的传拓课堂创造了当代社会难得的文化传承场景。当家长与孩子共同润湿宣纸、协作上墨时,文化传承突破了单向度的知识传递,转化为代际间的情感共鸣与价值共建。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完成的每一幅拓片,都是家庭文化记忆的新起点;家长在指导过程中重新发现的传统之美,则是对自身文化基因的再认知。这种浸润式体验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字描述更具感染力,城市少年第一次感受到汉代石刻的雄浑气韵透过指尖传来,当乡村儿童触摸到本地碑刻上祖先留下的痕迹,文化认同便在这墨香四溢的互动中自然生长。</p> <p class="ql-block">唐河县将传拓技艺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创新尝试,为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非遗传承人不再局限于博物馆展柜后的演示者角色,而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搭建者;转型为可参与、可体验的生活美学。这种转变背后是对文化传承规律的深刻把握——真正的文化延续不在于标本式的保存,而在于让传统技艺持续参与当代生活建构。返乡大学生在活动中担任助教的角色设置尤其具有象征意义,预示着传统文化传承即将迎来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p> <p class="ql-block">从唐河传拓课堂延伸开去,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深层逻辑:那些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精髓,总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找到与当代心灵对话的接口。当青少年在传拓过程中感受墨色变化的微妙韵律,他们实际在体验的是中国人"格物致知"的认知方式;当家庭共同完成一幅拓片作品,他们实践的是"和而不同"的相处智慧。这种文化基因的现代觉醒,远比简单的技艺传承更具深远意义。</p> <p class="ql-block">墨香深处,文明永续。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亲手制作拓片,当传统技艺通过亲子互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华文明便获得了最为生动的现代表达。这种浸润着墨香的文化传承,终将在年轻一代心中生长出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让古老智慧继续滋养现代心灵。</p> <p class="ql-block">念奴娇·拓痕</p><p class="ql-block">铁画凝穹,任霜风漫卷,古纹初豁。 万仞崖前雷斧凿,迸出汉家魂魄。 车骑嘶云,神仪裂地,斧迹藏山骨。 棕刷雷动,一笺雷火迸裂!</p><p class="ql-block">犹记稚子拳拳,阿翁呵手,指隙传薪火。 不借数码描形似,自有昆吾刀刻。 计白当黑,道通玄黄,万古同寥廓。 墨潮翻处,千秋龙气同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