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公元2024年12月初,有一天与老朋友互通电话,聊着聊着就突发奇想,何不相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朋友也欣然同意。于是朋友两口子从北向南,我们则从南向北,目标直指成都。</p><p class="ql-block">选择成都为约会地点,是因为成都是一个我们都曾经去过的城市。回想我们还很年轻时,刚刚参加工作不久,正赶上全国大兴土木,新建企业如雨后春笋,全国物资供应十分短缺,所以我们经常会被企业派出去出差,催交货物,在当时这似乎是正常的工作内容,尤其是我们所从事的行业,为了催促厂家尽快发货,出差到重庆、成都,甚至还会在四川生产厂家住寨也是常有的事儿。</p><p class="ql-block">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到来,技术飞速发展,关键设备主要依赖引进……再后来我们这一代变成了新一代的老人,一旦闲赋下来,身上再没有企业的约束力,自然而然的分散到全国各地,这现象是对物理“熵增”定律极好的说明,于是更多的联系主要是电话,见面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了。</p><p class="ql-block">于是,再走一趟年轻时曾经去过的地方看看,反倒成了一个心心念念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老朋友相会在成都,住在春熙路上,在成都耍了几天,这个城市的变化太大,几乎没有认识的地方了,就连过去大名鼎鼎的盐市口也不知道在哪里了,其实全国无论是哪个城市,经历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年,面貌都是天翻地覆的大变样。</p><p class="ql-block">眉山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它距离成都不远,于是我们在12月5日乘坐火车,在昏暗阴翳的上午抵达了眉山,其实这个季节,四川不论哪个地方,天气大抵都是昏昏沉沉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落脚在眉山水街,全名叫做——东坡印象•水街。</p><p class="ql-block">东坡印象•水街位于眉山市东坡区,是一个仿古建筑群体。以宋代建筑风格为载体、融合三苏文化打造的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也称"大宋不夜城"。</p><p class="ql-block">该街区由东坡映象、东坡里、穿越城三大功能区构成,夜间通过灯光工程与实景演出,再现宋代繁华的市井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街街区一角。</p><p class="ql-block">这天晚上,我们刚刚从这里走过,还对地面的雕刻花纹夸赞不绝口,对这个小城市一条普普通通的人行道竟然这么用心,人行路面还铺设的如此有创意,不愧是有文化底蕴的城市。谁知,我们刚一过去,从地下突然泛起光亮,我们急忙回头,只见我们刚刚走过的路面冉冉向上升起,随着高度不断增加,我们看到了一块巨型显示屏。哇,这个创意,我还是头一回见。走过许多城市,见过无数的显示屏,挂在柱子上的、贴在墙面上的、顶在楼顶上的,甚至是建筑物拐角上的,唯独从地下缓慢升起的曲面屏这是第一次,果然是受悠久历史和文化熏陶的人们独具创意。</p> <p class="ql-block">水街外围。</p><p class="ql-block">仿古建筑与现代摩登楼宇的确给人以强悍的视觉冲击。白天看时,古建筑琉璃瓦一片金黄,飞檐翘角,风铃清唱,仿佛在向游人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悠长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了水街,所到之处似乎都有一股清冷的气息,<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个街上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大部分店铺处于关门歇业状态,也可能是季节的问题,邻水的铺面有几家饭店开了门,然而游客寥寥,整个水街颇显萧条,然而整个水街的景观灯依旧辉煌耀眼,这应当是政府对商家的要求,所以气派依旧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听本地土著讲,前两年水街刚刚开业时,那也是人山人海,歌舞升平,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水街核心区域。</p><p class="ql-block">古街邻水,在蜿蜒河道的两岸矗立着一幢幢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颇具宋代古韵</span>,河面上横卧着几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一头是宋代风格,另一头也是宋代风格。但在我脑海里设想着这样一个画面,若一头是宋代,另一头是现代,那真是:一桥横跨两岸,今古同尽欢,那又会产生怎样奇异的视觉审美效果。</p><p class="ql-block">水面波光粼粼,在河道正中央有一个圆形舞台,每天晚上都会有歌舞表演,据说歌舞演到动情处,那舞台会自动升起,离开河道的水面,两岸不时有白雾飘出,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诗如画的场景美若仙境,想想都有些让人流连忘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惜当日气温很低,饥肠辘辘的我们急需寻找一个有门窗、有隔间、能遮风还有温度的餐厅就餐,实在没有胆量坐在水边,吹着冬夜的小风,一边进餐一边欣赏水上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在眉山,你随意走在路上都能感觉到这个城市满满的文化底蕴,无论是路边的石雕还是墙上的壁画,抑或是街边这凹凹凸凸铜铸文字,时时刻刻都在暗示着你,你正在被浓浓的、沉淀数千年的历史氛围所包裹。</p> <p class="ql-block">眉山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语言诙谐幽默接地气,还富有地域特色。</p><p class="ql-block">我听不太懂眉山话,尤其是眉山这块土地上的那些老人家们说的话,但我相信上面的那句话是千真万确的,四川话中的像: 瓜娃子、耙耳朵、雄起、打牙祭……早都成为我们信手拈来的语言词汇了。</p> <p class="ql-block">到眉山走一趟成为我的夙愿,其实是源于眉山是苏东坡的老家,想象中的眉山一定是古色古香,山清水秀,美食遍地。</p><p class="ql-block">最初只知道苏轼,后来又知道还有苏洵和苏辙,再后来又知道了苏洵是苏东坡的爹,苏辙是苏东坡的弟弟,典型的龙生龙例子。</p><p class="ql-block">眉山有个三苏祠,最早是苏东坡全家居住的地方,可以称为苏东坡故居。</p><p class="ql-block">三苏祠位于眉山市城西纱穀(hú)行南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兵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上模拟重建,经历年添修扩建,现占地百余亩,是蜀中最负盛名的名人祠堂和古典园林,也是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凭吊三苏的文化圣地,现已成为眉山重要文化地标。</p><p class="ql-block">三苏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一走进三苏祠,蓦然望到路边一块蓝底白字的牌子,上面的文字相当熟悉,老亲切了。暗自思忖到: 今年的光景尤其好,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想念,这人缘太好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想明白了,这牌子是智能的,谁看它它就想谁,咱看它它就在想咱,有人想的日子那有多惬意。</p><p class="ql-block">今儿个咱高兴。</p> <p class="ql-block">三苏祠很大,小桥、流水、湖泊、绿植、亭榭和林间小路把偌大的三苏祠装点得十分幽静,漫步其中好像有一丝丝灵气伴随左右,仿佛是在游历仙境,心境格外平和。</p><p class="ql-block">高耸的古老银杏树、参天的翠竹和低矮的灌木在这个季节里分别呈现不同的色彩,林间的小鸟们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让这个古老的花园充满了现代的活力。</p><p class="ql-block">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仿佛我们自己就是画中之人,一边欣赏着景致,一边被别人拍如照片,成为别人照片当中游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古建筑群,白墙黛瓦间,时时刻刻都在告诉游人,这</span>是一处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无论是片砖瓦还是棵树木,都充满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岁月的沧桑,踏在青石板的古道上,每一步都能踩出历史的厚重</span>。</p> <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走到了有一池荷叶的池塘边,只是在这个季节,那一只只从水中挺出来的绿伞,早已精神不在,一个个弯腰折径,枯枝败叶勉强的支楞在水面之上。忽然想到唐代李商隐有一句诗跟眼前景色及其搭配,“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莫不是他也在某一个阴霾的秋日,顶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游过三苏祠?可仔细一想,李商隐是唐朝的,三苏是宋朝的,有代差呢,莫非李商隐有强大的预知能力,或是有梦游未来的特异能力。只不过眼前这破败景象在他的笔下竟然这么有诗意。</p><p class="ql-block">感受着四周充满文化、历史和舒爽的环境,脑中突然蹦出一个问题,三苏家庭得是怎样的乡绅巨富,才能拥有如此之巨的庄园,虽然三苏祠经历了代王朝的修缮扩建,面积有所扩大,但园中的故居、书房等旧居都是原址,也足以说明当时苏家的殷实。</p> <p class="ql-block">一提起“三苏”,人们都会想到他们是文学家;一提起苏轼,人们就会想到他是通才。其实,三苏都是通才、全オ。</p><p class="ql-block">苏氏父子三人不但在文学史,在政治史、思想史、史学史更是在艺术史上都有巨大的成就,崇高的地位。只是苏轼的诗词歌赋更加朗朗上口,从政为官无论是朝廷委派还是被贬发配,走到哪里与老百姓混迹在一起,深受人民热爱,所以影响更深远而已。</p><p class="ql-block">三苏中的苏洵是爹,苏轼和苏辙是苏洵的儿子。其实苏洵一共有六个孩子,其中四个孩子均早夭,具体情况:</p><p class="ql-block">长子: 景先,八岁时夭折。</p><p class="ql-block">长女、次女和幼女均未及成年而卒。</p><p class="ql-block">苏轼:次子,生于1036年,后成为北宋文坛巨匠。</p><p class="ql-block">苏辙:幼子,生于1039年,与苏轼同列“唐宋八大家”。</p> <p class="ql-block">现在人们一提到三苏故里,自然想到是四川眉山,若追溯三苏老祖苏味道,苏氏渊源是来自河北省栾城县。栾城是个古老文明的地方,春秋时因晋国大夫、中军主帅栾书食邑而得名。从汉末到唐初,栾城土地上一直居住着一个大家族——赵郡苏氏家族。</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苏氏家族出了一位名人——当朝宰相和文学家,这就是苏味道。只是好景不长,苏味道于神龙初年被贬四川眉山任刺史,到了眉山不久就病故了,后归葬故里栾城,留下一子于眉山,这就是四川眉山苏氏的始祖。</p><p class="ql-block">到了宋代,苏味道留在四川子孙中,出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闻名遐迩的“三苏”——</span>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p><p class="ql-block"> “三苏”从来没有忘记祖籍栾城,经常在文章、诗词、书画作品中署名为“赵郡苏洵”、“赵郡苏轼”、“赵郡苏氏”。</p><p class="ql-block">苏辙曾被宋朝授予“栾城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并把个人文集命名为《栾城集》,苏辙为苏轼所撰的墓志铭中明确提出“苏自栾城、西宅于眉”。可见“三苏”对祖籍栾城可谓魂牵梦绕,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苏洵及其子女均出生于眉州眉山,并在眉山成长,苏洵父子虽未亲至栾城,但通过文献和署名方式保持了与祖籍的文化联系。</p> <p class="ql-block">苏洵(苏东坡父)字明允,自号老泉,是苏味道的十世孙,家族以经商为业,属于中产阶级。苏洵他爹叫苏序,对其教育较为宽松,并未强制要求苏洵读书,加上苏洵又娶了一个富家女,宽松的大环境,富足的小家,导致苏洵早年以玩为主,读书、顾家那都是别人家的事儿,是一个典型的浪荡公子。</p><p class="ql-block">苏洵19岁娶妻,他的妻子程夫人,是个标准的富二代,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程夫人有个小毛病,那就是特别宠爱自己的老公,自从嫁给了苏洵,就一心一意地相夫教子,让苏洵到处游山玩水,逍遥自在。</p><p class="ql-block">苏洵在27岁之前,除了夫人生孩子的时候回家一趟,其他时间都在外面游山玩水。要是放在现在,这简直就是不负责任,但程夫人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还不时地给他发些盘缠。</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飞快,到了苏洵27岁那年,他们已经有了6个孩子,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老大和老二是女儿,都早早夭折了,老三是个男孩,叫苏景先,老四是个女孩叫苏八娘,也都早早离他们而去。老五是苏轼,老六是苏辙。</p><p class="ql-block">接连失去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对苏洵来说简直是五雷轰顶,仿佛是老天在警告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终于醒悟了,</span>从此不再出游,开始潜心读书。《三字经》里还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这件事。</p><p class="ql-block">苏洵的转变不仅影响了自己,也影响了他的孩子们。苏轼和苏辙后来都成了大文豪,他们的成就离不开苏洵的教导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正是由于苏洵出生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眉山望族,家境</span>富裕,又有富家女妻子的宠爱,这为他早年长期游山玩水,过着类似富二代的生活,以及27岁之后发奋读书、潜心治学提供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苏洵年轻时本就家境优渥,根本无需为生计奔波,其妻程氏出身眉山富豪家庭,嫁妆丰厚,进一步巩固了苏洵家庭的经济基础。后来在苏洵发奋读书期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程氏</span>承担家计,使苏洵没有一点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家族财富支持苏洵闭门苦读多年,并为其子苏轼、苏辙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最终培养出“三苏”的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富裕背景使苏洵得以结交名士(如欧阳修),<span style="font-size:18px;">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最终</span>携子进京应试。</p> <p class="ql-block">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了三个席位。</p><p class="ql-block">哥哥苏轼才华横溢,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弟弟苏辙也是了不得,在朝中做官,曾一度官居宰相高位。家中有这样不得了的二个儿子,可想而知他们的爹也一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物。才高八斗不假,学富五车也真,可这说的都是苏洵晚年的成就,哪里知道早年的苏洵曾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荡少年。</p><p class="ql-block">三苏文学成就的巅峰:</p><p class="ql-block">苏洵<span style="font-size:18px;">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span>政论文,议论明畅,代表作《六国论》,逻辑严密,语言犀利,开创了宋代议论文的新风。</p><p class="ql-block">苏轼诗词、文赋俱佳,《赤壁赋》等作品成为千古绝唱,其文学成就被誉为"苏海"。</p><p class="ql-block">苏辙擅长策论,《黄州快哉亭记》等作品以思想深刻、结构严谨闻名。</p> <p class="ql-block">三苏纪念馆是三苏祠中相当现代的仿古建筑,建成于2007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眉山政府把位于祠堂东侧的苏祠中学给搬走了,就在原中学的位置上建成了碑廊和晚香堂。</p><p class="ql-block">三苏纪念馆建成后,先后在馆内布置了许多有关三苏的画作、实物以及历代名人对三苏的评价拓本。</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朝朱野云临摹的苏东坡的画像。</p><p class="ql-block">依照史书文献上的记载,苏东坡的“真实面目”有如下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1. 身材颀长。苏轼《宝山昼睡》上这样写道: 七尺顽躯走世尘;孔武仲《东坡居士画怪石赋》中字句: 颀然八尺。</p><p class="ql-block">不知那时一尺几何?若按现在尺度计量,妥妥的2.3米以上。</p><p class="ql-block">2. 眉舒目朗,眼睛尤为炯然有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孔武仲</span>《谒苏子瞻因寄》中层描绘: 紫瞳烨烨双秀眉。</p><p class="ql-block">3. 颧骨高耸,两频清瘦。苏轼自己在《传神记》中这样描写自己: 千灯下顾,自见類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p><p class="ql-block">4. 面容长形如圭,上下一方正、一尖園。米芾在《苏东坡挽诗》中写到: 方瞳正碧貌如圭。</p><p class="ql-block">5. 须髯颇稀。《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秦少游在末坡坐中,或调其多髯者。少游曰:君子多平哉?东坡笑I曰: 小人樊须也。</p> <p class="ql-block">东坡先生屐笠图。</p><p class="ql-block">这幅图画的作者是姚石倩,一个现代画家。姚石倩(1879—1962),安徽桐城人,是齐白石的重要弟子。他于1917年38岁时北上拜齐白石为师学习书画篆刻。也算是一个师从名门之后。</p><p class="ql-block">可这幅画怎么看也看不出苏东坡两米多高的个头,什么高颧骨、稀疏的胡须等特色一点也没有,反倒是看着就是一个佝偻猥琐的小老头,感觉这个姚石倩就是凭空臆造了一个苏东坡的形象,他脑中没有一点苏轼的概念,甚至连介绍苏东坡形象的文章都懒得看,然后就臆造出这样一张不伦不类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寅(唐伯虎)作的《东坡先生笠屐图》的拓本。</p><p class="ql-block">其文字为: 东坡在儋耳,自喜无人识,往来野人家,笑谈便终日。一日忽遇雨,戴笠仍作屐,逶迤还至家,妻儿笑满室。歆哉古之人,光霁满胸臆,图形寄瞻仰,万世谁可及。</p><p class="ql-block">《东坡笠屐图》所描绘的故事是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时的一桩趣事。有一天,苏东坡外出访友,途中突遇大雨,便借了一顶农家斗笠与一双木屐穿戴。这番装扮引得妇女孩童大笑,而苏东坡却泰然处之,自得其乐,还窃喜没人认出他来。</p><p class="ql-block">此事后被绘入画中,便有了《东坡笠屐图》。画中老人家披着斗笠、着木屐的形象栩栩如生,也算是深入人心了。此画不仅展现了苏轼身处逆境仍乐观豁达的精神,更是成为了东亚苏东坡文化意象的一个共同母题,被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有人做过统计,从南宋到清代,留存于世的各种《东坡笠屐图》就有150多幅。而这一主题的画作所描绘的故事,就发生在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p> <p class="ql-block">把上面唐寅所画的“东坡笠屐图”中最右侧的人物图抠出来,就是本图。</p><p class="ql-block">“东坡笠屐图”是一个带有魏晋风流色彩的故事。南宋费衮在《梁溪漫志》中记载:东坡到儋耳,一日过黎子云,遇雨,乃从农家借蒻笠戴之著屐而归。妇人少儿相随争笑,邑犬群吠。拜访友人而不遇,又偏巧路遇大雨,戴笠穿屐匆匆赶路,本应是一派狼狈景象,<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位一代文士却可以潇洒淡然一笑而过,</span>而他又心中窃喜,竟然没有人认出他来。</p><p class="ql-block">这鲜活有趣的景象为苏轼的形象平添了一分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这是清朝子芾氏所绘的东坡笠屐图。</p><p class="ql-block">至于子芾氏其人是何许人也,在网上无论怎样努力都找不到出处,这个人若是画家,估计一辈子也就画了这一幅画。</p><p class="ql-block">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画过《东坡笠屐图》者有唐寅、仇英、尤求、曾鲸、张宏、朱之蕃、孙克弘、娄坚,而清代画过《东坡笠屐图》者则有黄慎、李鱓、华岩、蔡筱明、余集、张问陶、宋湘、居廉、费以耕、张廷济等人。</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砚台,是苏东坡送给大儿子的礼物。</p><p class="ql-block">苏轼的长子苏迈将去德兴任职县尉,苏轼赠送了一方砚台给儿子,同时附赠铭文《迈砚铭》,语重心长的教导儿子如何为官。</p><p class="ql-block">《迈砚铭》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p><p class="ql-block">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p><p class="ql-block">苏轼谆谆嘱咐儿子:</p><p class="ql-block">用这方砚台来学习圣贤之道,要求进若渴。</p><p class="ql-block">用这方砚台来求取仕途,要保持警惕。</p><p class="ql-block">用这方砚台来治理财政,要多想着让利于民。</p><p class="ql-block">用这方砚台来书写判状文书,要想着多给人活路。</p><p class="ql-block">多么贴心的一个老父亲啊。</p> <p class="ql-block">穿过小路,眼前又是一个池塘,<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座巨大石头雕像坐在石头上,这就是博学乐天的苏轼。他侧坐在巨石上,左手撑地,右手搭在膝盖上,他坚定地望着前方,透露出一股智慧之光。我喜欢这座雕像远胜于所有画中的苏轼。</span></p><p class="ql-block">平静的水面,像一面铜镜,隐约倒映着苏东坡的石雕,周围绿树环抱,静谧幽深。</p> <p class="ql-block">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 class="ql-block">这石刻上的文字是苏东坡所书。</p> <p class="ql-block">这石碑上的文字就是大书法家苏东坡的字体。</p> <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和语言学家——林语堂眼中的苏东坡:</p><p class="ql-block">酿酒的实验者、士大夫、月下的漫步者、心肠慈悲的法官、假道学的反对派、伟大的书法家、工程师、新派的画家、散文作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悲天悯人的道德家、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诗人……</p><p class="ql-block">作为黎民百姓分之一的人家我,我还知道他是一个美食家,因为大名鼎鼎的东坡肘子和东坡肉就是出自苏东坡之手,这个连林语堂都不知道。我也暗自窃喜,咱老百姓有时也能为名人拾遗补缺。</p> <p class="ql-block">一个三苏祠整了我们一上午还没逛完,还给累得够呛。恰好,三苏祠旁边就有一个眉州东坡酒楼,白墙黛瓦,古色古香,十分上档次的酒楼,更主要的是,这得有多么应景,游三苏祠,品东坡酒楼。</p> <p class="ql-block">走进酒楼的院子,有几张室外餐桌,已经有人在用餐了。室外的用餐环境很不错,可我们是来自北方的一群,按理说北方的冬天,室外气温要比南方寒冷得多,常年生活在北方的人应当比南方人更适应寒冷环境,可现实情况往往是北方人来到南方,尤其是在冬天,最愿意找暖和地方呆着的,恰恰是北方人。</p><p class="ql-block">我们自然要钻进酒店,哪里没有呼呼的小风,还有暖炉,菜也不会端上来没一会儿就凉了……</p><p class="ql-block">等到落座后,发现室内几桌食客说话口音几乎都是北方的。</p> <p class="ql-block">这好像是酱鸭,颜色不错,酱香味十足,咸、鲜、甜一样不少,肉质还很嫩。</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名鼎鼎的东坡肉,这一块三十多块钱,感觉有些贵了,不过这是在眉山,苏东坡的老家,正宗啊,贵点就贵点了,吃个名正言顺。</p><p class="ql-block">整一筷子放入口中,那种已知的东坡肉的味道几乎一点没有,取而代之的感觉是这肉还不如我家老伴做的红烧肉好吃,再仔细看看,这肉黑不溜秋的,跟以往吃过的红红的,油亮油亮的,盘子一端肉在盘上颤动的一点都不一样。再整一口就更感觉哪里不对劲了。</p><p class="ql-block">这就让我有些百思不得其解了。</p><p class="ql-block">按理说东坡肉最早源自东坡之手,苏东坡又是生于兹长于兹本地土著,这肉不正宗哪里还能正宗?或许是之前都吃错了?还是先入为主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不正宗的东坡肉认为是正宗的了?</span>这才是正宗的东坡肉?</p> <p class="ql-block">就这个问题整得我那一宿没怎么睡,直到回来后反复琢磨,终于豁然开朗了。</p><p class="ql-block">要说东坡肉是源自苏东坡之手,是苏轼在从政之后,几经改良后才逐渐臻于至美的。</p><p class="ql-block">苏东坡19岁离开眉山,东坡肉是在苏轼52岁时在杭州正式定型,所以眉山绝不是东坡肉的正宗味道,而是冒用了苏东坡的名声,难怪吃过好多地方的东坡肉,感觉还是杭州的味道最好。</p><p class="ql-block">东坡肉的演变过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077年,40岁的苏轼任徐州知州,抗洪后百姓赠肉,他又命人烧制成红烧肉回馈,称为“回赠肉”,这被视为东坡肉的前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1080年,43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黄冈),当地猪肉价廉,民众因为猪肉有股味道而不爱吃,他研究出慢火少水、多酒的烹饪方法,创制了这道菜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元</span>1089年,年近52岁的苏轼第二次赴杭州任职,任杭州知州。</p><p class="ql-block">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他嘱家人按他的烧肉方法将猪、酒烹制成菜并犒劳民工,家人误将酒与肉一起烧制,烧出的肉竟特别香美可口,大家吃后无不称奇,人们传颂苏东坡勤政爱民,就把为此烹制出来的猪肉称为"东坡肉"。</p><p class="ql-block">杭州菜馆也效法仿制,东坡肉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这道菜,皮薄肉嫩,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成为杭州名之菜肴之一,后纳入浙菜系。</p><p class="ql-block">原来眉山东坡肉是山寨版的东坡肉,徒有其名。眉山虽有东坡但没有“东坡肉”。</p> <p class="ql-block">这道菜忘了叫什么名字了,但摆盘造型很好看,吃着也不错,到底是正宗的川菜。</p> <p class="ql-block">宫爆鸡丁,</p><p class="ql-block">这是川菜中的名菜,看着还行,感觉盘中缺少一味带颜色的菜蔬,比如说碧绿的黄瓜、莴笋丁、或是蒜苗(上海称为大蒜)段等,这样既有颜色的辨别又能增加菜量。</p> <p class="ql-block">这个菜有点意思,叫做东坡泡菜。</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只听说过四川泡菜,大名鼎鼎,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的名气,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东坡泡菜。苏东坡虽然是个美食家,他的许多烹饪方法经历近千年流传至今,深受全国各地百姓的喜爱,可从来没有听说过苏东坡还对泡菜有过独到的见解,无论是传说中还是历史文献中都未曾有过。</p><p class="ql-block">或许是因为苏东坡的老家是眉山,所以眉山人习惯性的把自己的泡菜冠上苏东坡金光闪闪的名头,再或许是叫做苏东坡家乡泡菜,简称东坡泡菜。</p><p class="ql-block">不管怎么说,这泡菜味道平平,相较之前吃过的记忆中最好吃的四川泡菜相差甚远,感觉有点糟践了苏东坡的大名。</p> <p class="ql-block">就餐之后把东坡大酒楼的各个院子都逛了逛,还真发现了一个挺大的东坡泡菜专卖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坛子中各种食材应有尽有,大有一种万物皆可泡的气势。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 眉山泡菜到处有,这里东坡泡菜独一处。大概是东坡酒楼的泡菜就是东坡泡菜。</p> <p class="ql-block">走出这个大门,就意味着三苏祠的游览结束了,只见门额处一块牌匾,上书“苏海”两个大字。苏海???什么意思?百思不得其解。</p><p class="ql-block">有思考就有学习的动力,回来后趴在网上,仔细的找、慢慢地寻,<span style="font-size:18px;">基本没有明确的解释。看的多了逐渐的悟出苏海二字的内涵,正向鲁迅所讲的“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以便成了路”那样,是一个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所谓“苏海”不是直接指什么具体的物件,但也不是一个虚拟的幻象,而是用“海”来形容历史上三苏的文化影响力。苏氏一家三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在散文、政论文、诗词文赋、策论方面,还是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造诣深厚,成为了中国文学龙脉最突出的巅峰。</p><p class="ql-block">“苏海”这个词,恰如其分的用来形容三苏的文化成就如同海洋般浩瀚无垠,既包含其诗词文赋的丰富性,也涵盖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力,也是古人对三苏所创造的文化世界的高度概括。</p><p class="ql-block">直到我们离开三苏祠数月之后,也就是我悟出了“苏海”内涵的真谛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阿拉也曾遨游过那片高深莫测的海,并在海中扑腾过过一阵子。真是: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坡酒楼的另一个门,这个门的内侧门额牌匾就是“苏海”。</p><p class="ql-block">其实我觉得吧,这块“苏海”牌匾更适合的地方是三苏祠的大门内侧,现在它被悬挂在一个酒楼门额上,容易让人想起“肉林酒海”,有点大材小用了,白瞎了。</p><p class="ql-block">只能说,东坡酒楼有能人,藏龙与虎啊。</p> <p class="ql-block">这次出游没有开车,长途乘飞机、火车,市内各景点间奔波多借助于出租车。乘坐出租车是最接地气的一种交通方式,因为出租车司机整日穿梭于城市,对城市的犄角旮旯都了如指掌,大多数司机都是能够对本地的风土人情如数家珍的土著,乘车途中与司机聊天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p><p class="ql-block">就在我们打车去三苏祠的路上,跟司机漫无目的的闲聊过程中,得知眉山还有一个叫泡菜城的地方。于是决定参观三苏祠之后的下一个目的地就是泡菜城。</p> <p class="ql-block">从三苏祠游览出来,直接就叫了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师傅我们要去泡菜城。从三苏祠到泡菜城路途较远,车费好几十块钱,一路上我们跟师傅山南海北的聊着,大约半个钟头、四十分钟的光景,师傅说到了,一下车眼前的景象立刻惊到了我们。</p><p class="ql-block">原本以为泡菜城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专门卖泡菜的农贸市场,每个摊位上尝一尝,挑味道好的买上一些,也算是眉山土特产。没想到的是,一下车“中国泡菜城”巨大的雕塑就在眼前,简直不可思议,这妥妥的是一个中字头的单位,跟中国银行、中石化、中石油……</p> <p class="ql-block">一转身,不但有中国泡菜城,还有中国泡菜博物馆。咨询了一下,原来打算参观中国泡菜城的计划被打个稀碎,那是因为,泡菜城实际上是许多泡菜生产工厂云集地,是真正的泡菜生产基地,一直没有开放工业旅游的项目,普通游客是不允许走进泡菜城的,只有在泡菜博览会期间才对特定观众开放。</p><p class="ql-block">上一次开泡博会的时间是2024年3月16日至18日,泡博会的主题是“健康食品 · 世界共享”,一个小小的泡菜,也能牵动着世界脉搏。这次泡博会吸引了国内外参展商300多家,其中包括了60多家的国外厂家,泡博会的成果是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个,金额达141.88亿元;采购签单65.58亿元。</p><p class="ql-block">泡博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是独具特色的泡菜食品专业性展会,泡菜产业召开博览会,应当是开天辟地头一回,相信泡博会的影响一定会逐渐扩大,必将引领着东坡美食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p><p class="ql-block">这个泡菜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泡菜生产基地、世界泡菜研发中心。泡菜城以泡菜产业为主导,辅以调味品、饮料、休闲食品、冷冻食品及食品配套产业,形成了六大产业布局。</span></p><p class="ql-block">我觉得既然是全球最大的泡菜生产基地,那就应当叫做“世界泡菜城”。</p> <p class="ql-block">泡菜城去不了就只能参观泡菜博物馆了。</p><p class="ql-block">一走进中国泡菜博物馆,迎面就是一张巨幅画面——中华菹(zū)源图。</p><p class="ql-block">菹字在《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 菹,酢菜也。也就是腌菜、酸菜,这是它的本意。</p><p class="ql-block">菹字另一个意思是食物。在古代,它也可以指剁成肉酱的食物,或者切碎的肉、菜,比如“菹醢”就是盐腌的野菜和肉酱。</p><p class="ql-block">《中华菹源图》通过瑰丽的想象,磅礴的构图,斑斓的色彩,描绘了中国泡菜悠久的历史,以及泡菜蕴含的中华民族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和古老而历久弥新的东方智慧。</p><p class="ql-block"> 壁画上部——描绘了农神神农、水神湘夫人、火神祝融、陶神昆吾,盐神管仲。五尊神祇不仅代表着泡菜得以诞生和发展的基本元素——菜、水、火、坛、盐,同时也是古代先民勤劳和智慧的化身。</p><p class="ql-block">壁画中部——泡菜坛上描绘了各种泡菜的原料,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以及泡菜呈现的不同滋味,体现了泡菜无所不泡、兼容井蓄、五味调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壁画底部——描绘了勤劳先民种植蔬菜,制作泡菜,品尝泡菜的生产、生活场景,体现了泡菜与农耕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息息相关。</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幅木刻画,将泡菜从古到今的丰功伟绩以一种十分奇特方式娓娓道出,把我们的思绪也渐渐地带入泡菜的情绪中。</p> <p class="ql-block">宫保泡菜宴。</p><p class="ql-block">清咸丰年间,恭亲王食欲不振,身体孱弱不堪。眉山人曾璧光建言曰:楚太子病,读枚乘《七发》,而豁然痊愈,今臣有眉州七菹,欲效枚乘,献于陛下。咸丰帝应允,曾璧光于是泡制七种泡菜,恭设泡菜宴,恭亲王尝之果然胃口大开,病体痊愈。咸丰大喜,于是曾璧光之恩宠愈盛,后官至贵州巡抚,加封太子少保。</p><p class="ql-block">当年开胃泡菜被称为宫保泡菜宴,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李子泡菜。</p><p class="ql-block">东坡泡菜无所不泡,可是李子泡菜,却是很少有人听过。因为李子本来就很酸,加之泡菜,岂不是酸上加酸。然而在宣统年间,傅崇矩编撰《通览》中却明确记载了泡菜李子。原来,李子酸涩,入坛泡制,其涩味去除,酸味愈加醇厚,取而食之,可以去胃肠滞气。所以民间有李子泡菜治肚疼之说。东坡泡菜之无所不泡,由此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泡菜从军记。</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将士因瘴气而晕厥者不计其数,独张翼营得免。诸葛亮询其故?盖因翼军多携泡菜,熬煮酸辣汤而食,驱寒去瘴,故得免。诸葛亮循其法,三军既全,遂平南蛮。无独有偶,清雍正中,名将岳钟琪讨伐青海叛将罗卜藏丹津,循武侯之法,随军多携泡菜,以补高原作战人体之需,三军用命,横扫叛军。异代而同法,皆泡菜之功也。</p> <p class="ql-block">三白佳话。</p><p class="ql-block">东坡言及少年求学时,三餐都吃"三白饭",其味甚美。好友刘贡父请教何为"三白饭"?东坡曰:一匙盐,一碟泡白萝卜,还有一碗白米饭。时隔数日,刘贡父宴请东坡,请帖题诗曰:万事忧繁苦萦怀,柴门明日为君开。忙里偷闲亦为雅,舍下特备皛( xiǎo)饭待。"东坡笑问何为"皛饭"?刘贡父答曰:皛者,洁白之谓也;皛饭,即"三白饭"也。这就是传扬四海的"三白"佳话。</p> <p class="ql-block">菹库之神。</p><p class="ql-block">江南有驿吏以干事自任。典君者初至,吏白曰:驿中已理,请一阅之。刺史乃往。初见一室,署云: 酒库,诸酝毕熟,其外画一神。刺史问:何也?答曰:杜康。刺史曰:公有余也。又至一室,署云茶库,诸茗毕贮,复有一神。问曰:何?曰:陆鸿渐也。刺史亦善之。又一室,署云菹库,诸菹毕备,亦有一神。问曰:蔡伯喈。刺史大笑曰:不必置此。</p> <p class="ql-block">二姐跳水菜。</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泸州急调万石粮食出川。通滩河码头熊二娘的泡咸菜下稀饭受到押运军粮的将士喜爱。其祖传的泡咸菜,甜脆、入口、入味,咸度合适。不久,熊二娘的泡菜被列入抗战物资,做了百坛运往前线,支援抗战。前方将士带回书信说:通滩泡咸菜,支援大抗战,川军都说好,鬼子快完蛋。押运军粮的军官为二娘写了块招牌——二娘跳水菜,四川第一家。</p> <p class="ql-block">1980年7月5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峨眉山,当地群众热情地准备了别具地方特色的晚餐——仙山豆花、雪魔芋烧鸭、莴笋烧鳝鱼、回锅肉、凉拌嫩姜红椒和泡笋子等泡菜。</p><p class="ql-block">小平吃后笑着说:我在这里吃到了真正的川味。</p> <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和泡菜相关的故事和趣闻,令人津津乐道。一碟泡菜,百味人生。</p><p class="ql-block">中国泡菜博物馆向我们深入的介绍了有关泡菜的系统知识,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关于泡菜,眉山泡菜博物馆绝对是国内最具权威的中字头单位。</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老祖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了腌菜,大约是担心这种古老的技术和工艺在一代一代传承过程中会变异甚至失传,所以从一开始,就把这种技艺用字记录下来,以便于后人能够准确的复原出古人曾经吃过的泡菜。</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入门处,向参观者展示了7个泡菜专用汉字</p><p class="ql-block">1. 菹: 剥削腌渍以为菹。</p><p class="ql-block">2. 这个字不认识。努力了很久未果。</p><p class="ql-block">3. 还是不认识。</p> <p class="ql-block">4. 渍。就是用水浸泡。</p><p class="ql-block">5. 腌。这个字通淹。</p><p class="ql-block">6. 醢(hǎi)。指肉酱。</p><p class="ql-block">7.臡(ní)。有骨的肉酱。</p> <p class="ql-block">菹源,就是最早泡菜之源。</p><p class="ql-block">早在7000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华夏先民就开始培育并种植蔬菜。在漫长的实践中,勤劳的远古先民用盐将蔬菜通过渍或腌的方式把生鲜蔬储藏起来,称之为"菹”。</p><p class="ql-block">这种腌渍菜就是泡菜的雏形。</p><p class="ql-block">最早祖先们制作泡菜是为了延长菜蔬的保存期,使人类在蔬菜淡季能有佐餐之下饭物,并不是贪图什么口感和美味。这种情况直到现代,在广大的北方地区依然如故,如东北酸菜。</p><p class="ql-block">只是如今的东北酸菜,早已不是冬储必须之物,而成为一种深受大江南北食客喜爱的美食品种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旨蓄御冬。把这几个字拆分,按照每个汉字的含义解释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旨: 意为目标、目的,表示明确的目标或计划。</p><p class="ql-block">蓄: 意为积蓄、筹备,表示周密的准备或计划。</p><p class="ql-block">旨蓄: 形容人的思虑周详,计划有条理,通常用来形容在做事之前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进行了充分的准备。</p><p class="ql-block">御冬很好理解了,抵御寒冷的冬季。</p> <p class="ql-block">在旨蓄御冬这和特定的语境中,旨蓄就有了特定的含义,它是指经过贮藏的优质食品,多用于形容冬季储备的美味食材。</p><p class="ql-block">旨蓄御冬源自《诗经·邶风·谷风》:我有旨蓄,亦以御冬。</p><p class="ql-block">古人也用旨蓄二字代指腌渍或窖藏的蔬菜,是农耕时代应对冬季食物短缺的重要储备方式。</p> <p class="ql-block">这块文字介绍版是说,早在三千多年前,在我国就出现了用盐来泡渍蔬菜和水果的文献记载。</p><p class="ql-block">换句话说,7000多年前,就有了泡菜的工艺和技术,直到3000年前,开始记载于文献之上。</p><p class="ql-block">3000年前的中国大约处在西周晚期,尚为奴隶制社会。西周时期文字的主要载体是青铜器上的金文(钟鼎文),同时存在少量甲骨文和简牍文书。西周晚期的代表性文字是大篆,但那时并没有纸张,大规模造纸是在东汉时期蔡伦之后的事儿。西周的中晚期,竹简开始被用作文字载体, 但因为竹简容易腐烂,现存的实物竹简非常少。实在不知道3000年前记载泡菜的文献是竹简?甲骨文?还是铸在钟鼎之上,没有图片佐证这一说法。</p><p class="ql-block">中国泡菜的历史演化和进步,就是一部中华农耕文明史的缩影,它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在商周时期:</p><p class="ql-block">在商周时期泡菜已经成为了宫廷美食,宫廷的官职中还设立了专门负责为王室提供泡菜的官员——蘸人,可见泡菜在那时已经成为国宴上的佳肴了。</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到了秦汉时期,蔬菜的腌制逐步发展到酱渍,泡菜品种得到进一步丰富,开始在汉代人的饮食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了,并且作为大宗商品开始进入流通领域。</p> <p class="ql-block">隋唐时期:</p><p class="ql-block">到了隋唐时期,已经出现了酱渍、醋渍,糖渍等泡菜制作方法,进一步丰富了蔬菜泡菜品种和技术,并传播海外。</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p><p class="ql-block">泡菜制作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泡菜工艺更加精细,在美食中的应用更加频繁,并出现了《清异录》、《易牙遗意》等记载泡菜美食的著作。</p> <p class="ql-block">伴随着泡菜制作技艺的不断提高,盛装泡菜的容器——泡菜坛子也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p><p class="ql-block">泡菜的品质与其发酵容器密切相关,从早期的陶瓮到后来的双唇罐,再到今天的泡菜坛子,其制作工艺和质量在实践中日趋完善。</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汉三足泡菜坛。</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泡菜坛子。</p><p class="ql-block">《新唐書·百官志》記載唐代宫廷中設有"掌醯署",専門负责"供醢醯之物",其中"酢匠"十二人,"豉匠"十二人,"菹醯匠"八人。说明生活在唐代的泡菜,待遇还是非常高的,朝廷都派有专人伺候着。</p> <p class="ql-block">这是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中的泡菜坛子。</p> <p class="ql-block">今日的泡菜坛子,不但实用且可做为工艺品装点家居环境。</p> <p class="ql-block">这个字是历史上专门指代泡菜坛子的汉字,念什么不知道,现在已经查不到了。</p><p class="ql-block">上面的“菹”是指泡菜;下面的“皿”是指容器,盛泡菜的容器自然就是泡菜坛子了。</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提及到这个字,这是泡菜坛最早的专用字,是泡菜<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容器中的会意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明朝《便民圆纂》中记载的萝卜干的制作方法,与现代生产的五香萝卜干十分相似。</span></p><p class="ql-block">切作骰子狀,鹽腌一宿,曬干,用姜絲、橘絲、薛蘿、茴香,拌匀煎滚。</p> <p class="ql-block">泡菜不仅在中国受人喜爱,泡菜在世界各地餐桌上无处不在,各个国家都有将蔬菜加工成泡菜的传统,其风味也因做法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德国酸菜</p><p class="ql-block">德国酸菜是德国的一种传统食品,用圆白菜或大头菜腌制。德国酸菜富含乳酸菌、维他命、纤维、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具有开胃、助消化等功能。</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酸菜</p><p class="ql-block">俄罗斯酸菜历史悠久,它所含的维生素是普通白菜的近两倍。俄罗斯有入秋腌酸菜的习惯,其在半年多的漫长冬季里,酸菜就是俄罗斯人餐桌上的主角。</p> <p class="ql-block">日本泡菜</p><p class="ql-block">泡菜在日本有着千年的传承,其泡菜制作以精美著称。腌梅干、沢庵渍(腌黄瓜)、柴渍(腌茄子和紫苏)和酸茎渍(大头菜)等都深受日本人民喜爱。</p> <p class="ql-block">这是日本人做的一首诗,说明深受日本人喜爱的奈良渍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据记载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高僧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把我国的盐渍菜制作方法传入日本,成就了今天日本家喻户晓的奈良渍。</p><p class="ql-block">日本人诗歌如下:</p><p class="ql-block">豆腐醬菜数奈良,</p><p class="ql-block">来自贵国盲聖鄉。</p><p class="ql-block">民俗風氯千年久,</p><p class="ql-block">此地無人不稱唐。</p> <p class="ql-block">韩国泡菜</p><p class="ql-block">韩国泡菜是一种以蔬菜为主要原料,各种水果、海鲜及肉料、添加鱼露为配料的发酵食品,含有丰富的乳酸菌、维生素、钙、磷等无机物和矿物质。</p> <p class="ql-block">土耳其泡菜</p><p class="ql-block">土耳其菜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在土耳其菜里,泡菜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土耳其泡菜只加盐与醋,可以泡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瓜果蔬菜。</p> <p class="ql-block">秘鲁生腌</p><p class="ql-block">秘鲁生腌是用柑橘科水果(尤其是青柠或柠檬)的汁再加一些辣椒来腌制生鱼肉或海鲜,然后再加上剁碎的洋葱、牛油果、豆薯、玉米、芭蕉之类的配菜。</p> <p class="ql-block">美国莳萝泡菜</p><p class="ql-block">美国莳萝泡菜是用大量的大蒜、莳萝和盐一起腌渍酸黄瓜。不论发酵时间多长,这些酸黄瓜的表皮都是绿油油,口感也脆脆的。</p> <p class="ql-block">乌克兰腌菜</p><p class="ql-block">乌克兰的腌菜范围品种之多,几乎乌克兰人认为可以吃的蔬菜、水果(如西瓜等)都可以放在坛子里去腌,其中,腌菜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酸黄瓜。</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中国泡菜城的产品。</p> <p class="ql-block">一面墙的泡菜图片,且都是泡菜装在盘子里的照片。</p><p class="ql-block">能贴一面墙泡菜图片的地方,我想在中国也只有眉山的中国泡菜博物馆了吧!</p> <p class="ql-block">从泡菜博物馆出来后仿佛眼界大开,对泡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重新的认识。泡菜不止是四川独有,从某种意义上讲,泡菜、腌菜、咸菜都应归属泡菜管,只是他们分属不同的属。</p><p class="ql-block">参照人类对动、植物分类: 界、门、纲、目、科、属、种的方法,科为: 泡菜科;属可以分为: 泡菜属、腌菜属、咸菜属;至于种这一级,泡菜属之下的品种有: 四川泡菜、广西酸野、云南水泡梨……,腌菜属之下的品种有: 云南新平酸腌菜、酸菜鱼腌菜、东北酸菜、朝鲜族辣白菜……,咸菜品种就更多了: 扬州酱菜、北京六必居、锦州酱菜、天津冬菜……等。</p><p class="ql-block">以上是国内的“泡菜”,国外同样有泡菜,看起来外国人同样喜食泡菜,像世人都知晓的韩国泡菜、风靡全球的俄罗斯酸黄瓜。</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都是现代的,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泡菜的历史沿革,说明古代先祖们也喜欢这一口,否则泡菜技艺不会有如此的发展和进化。</p><p class="ql-block">我不知道我从这里走出去之后,算不算是一个具有一定泡菜专业知识的毕业生了。</p> <p class="ql-block">在泡菜博物馆出口处买了两罐泡菜,本想买一箱子,考虑太重,于是缩减成两罐,每罐20多块钱,结果回到昆明,超市售卖的同是眉山泡菜城生产的跟我带回来的一模一样的,每罐19元,于是又买了两罐。</p><p class="ql-block">回来后两地买来的泡菜各开一罐,食用时,这罐一口、那罐一口,基本没有分出个稀稠来,若一定要说出个子午卯酉来,感觉昆明买的更好吃一点,大概是因为泡菜泡菜,泡的越久越有味道。</p> <p class="ql-block">眉山之行了却了心愿,也感受了眉山的人杰地灵,眉山是个好地方,应当还有许多地方我们没去到,挺喜欢眉山这个小城市,地方不大,内涵不少,距离我们落脚的水街三、四百米的地方,岷江奔腾而过,有水、有江的地方,一定有很多的景致和故事,所以眉山有机会还会去走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