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至 夏更浓

翟老四

<p class="ql-block"> 小暑至 夏更浓</p><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忙忙,季节来来往往。随着一声声蝉叫的鸣响,荷风送清凉,蛙鼓两三声。蒲扇轻摇处,瓜甜暑气平。在这样的时光里,小暑披着姹紫嫣红的艳装,在盛夏的调色盘里,涂抹五颜六色的缤纷,闪亮登场。</p><p class="ql-block"> 今年的7月7日,迎来了小暑节气,这是7月以来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到了小暑节气,标志着盛夏的序幕正式拉开。从此时节开始,草木等万物进入了旺盛的时节,所有的生命都尽情的在天地间坦然自若地生长。</p><p class="ql-block"> 小暑之名,源于中国古代对夏季炎热程度的阶段性划分,意为“热气初起,尚未至极。”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p><p class="ql-block"> 该时期气温开始大幅度升高,空气湿度增大,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夏季的闷热模式。农谚有云:“小暑过,每日热三分。”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该时节气温骤然升高的趋势。小暑是“入伏”的开端,民谚称“热在三伏”。则是指一年之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又闷热的难过时段。由小暑节气的末尾,开始入伏,今年的三伏,从7月20日开始入伏,至8月18日结束,共有三十的时间。</p><p class="ql-block"> 小暑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降雨量增加,降雨量的增加,高温、潮湿、多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p><p class="ql-block"> 小暑来时,热风初起,地面经过春生夏长,已经积攒了足够的热量。正午阳光直射地表,温度攀升,像被文火慢烤,此时,雨水渐多,潮湿的空气遇热上升,形成了低空闷热层。人在其中,如被蒙在湿热的罩子里,汗出不透,黏在皮肤上,是为“蒸”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小暑季节,凉风已经退场,取而代之的是带着热浪的风掠过田野,田间的蟋蟀察觉到暑气渐浓,纷纷迁居至人们的屋檐下的阴凉处,或屋里的床下面。高空中的老鹰则顺应气流,振动着翅膀,盘旋于高空,飞向更清凉的天际。这些细微的变化,实则是万物对自然节律的精准呼应,彰显着生命的智慧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小暑时节,万物并未因炎热而停止生长,而恰恰相反的是“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田野里,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奋力拔节、灌浆,向着成熟的方向迈进。它们深知只有经历过这一番酷热的磨砺与洗礼,才能迎来金秋的丰收。</p><p class="ql-block"> 小暑时节的消暑智慧,如同涓涓细流,流淌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有人会选择在树荫下乘凉,有人喜欢喝上一碗清凉的绿豆汤,有的人喜欢用扇子轻轻地扇风,享受那一丝难得的凉意,有人会将西瓜浸在水井中,也别具一番滋味,西瓜是小暑时节,不可或缺的消暑佳品。</p><p class="ql-block"> 也有的以喝啤酒吃烧烤来消夏,我则更加怀念二三分的老冰棍,它是我们记忆深处消夏的极品。南方人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北方人则流行“头伏饺子”,饺子裹住了夏的滋味,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文人墨客却有着独特的消暑智慧和清凉之道。白居易的“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杨万里的“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清代诗人乔远炳的七言律诗《夏日》“薰风愠解引新凉,小暑神清夏日长。断续蝉声传远树,呢喃燕语倚雕梁。眠摊薤簟千纹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藕冰桃情自适,无烦珍重碧筒尝。” 虽然他把“热”写出了高度,但通过南风送凉与夏日物象的细腻刻画,展现诗人独特的消暑心境。</p><p class="ql-block"> 小暑,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气,用它那独有的炽热与生机,向我们娓娓道来一个简单的生活道理:“真正的清凉不在温度的高低,而在心境的平和。”于炎热中静心体悟,汲取力量,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挑战,顺应生活的变化,珍惜生活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学会在酷暑中保持从容,便能如莲花般在炎炎夏日里绽放出最美的姿态,让心灵在炎热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栖息之地。当热风裹挟蝉鸣而至,不妨效仿古人:晨起晒一卷书香,午食一碗藕汤,暮观一池荷影,在炎炎夏日里修得“风动荷生香,心静自然凉。”的从容境界。面对炎热,需以平和心态去感受、去体验,让清凉在心中悄然生根。</p><p class="ql-block"> 小暑时节,愿所有的燥热都化作清风,拂过眉间心上,让我们在这喧嚣的世界中寻得一份内心的宁静。心静了,自然就能感受到那丝丝凉意,即使身处炎热之中,也能保持一份平和与淡定。</p><p class="ql-block"> 小暑不仅是一个气候节点,更是农耕文明与文明哲学的浓缩,从“食新”的感恩祭祀,到“晒伏”的实用智慧,从“静心养阳”的中医理念,到“以热制热”的饮食辨证,无不体现古人顺应天时、调和身心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 翟所祥</p><p class="ql-block"> 2025年7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