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楚河汉界】</p><p class="ql-block"> 项羽击退彭越后,立即回师西进,对刘邦发动第二次攻势,攻占荥阳,再夺成皋,并继续西进,抵达今河南巩县一带。刘邦仓猝北渡黄河,逃到小修武(今河南获嘉东),在那里,刘邦征调了韩信的大部分部队,以支撑危局,增强正面的防御。</p><p class="ql-block"> 刘邦深知项羽的厉害,这时便命汉军一部拒守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一部屯驻小修武,深沟高垒,不与楚军交锋。同时派韩信组建新军东向击齐,继续开辟北方战场。又命刘贾率领两万人马从白马津(今河南滑县北,旧黄河渡口)渡河,深入楚地,协助彭越,扰乱楚军后方,截断楚军粮道。彭越得到刘贾这支生力军的支援,很快攻占了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今河南杞县东北)等十七座城池。彭越、韩信的军事行动,给项羽侧背造成严重的威胁,迫使项羽停止正面战场的攻势,再次回师攻打彭越。</p> <p class="ql-block"> 项羽临行前,告诫成皋守将曹咎说:“小心坚守成皋,即使汉军挑战,也千万不要出击,只要能阻止汉军东进,我十五日内一定击败彭越,然后再与将军会师。”项羽很快收复了十七座城池,但没有能够消灭彭越的游军,它继续在威胁楚的后方。</p><p class="ql-block"> 这边,刘邦听取谋士郦食其的建议,乘项羽东去之机,反攻成皋。守将曹咎开始还遵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但是经不起汉军连日的辱骂和挑战,一怒之下,率军出击。刘邦见激将法奏效,便运用半渡击之的战法,大破曹咎所部楚军于汜水之上,曹咎兵败自杀,汉军乘机再夺成皋,并乘胜推进到广武(今荥阳东北)一线,收敖仓积粟以充军用,并在荥阳以东包围了楚将钟离昧部。</p><p class="ql-block"> 项羽听到成皋失,大惊失色,急忙由睢阳带领主力返回,同汉军争夺成皋,与汉军对峙于广武,欲与刘邦决一雌雄。可是汉军依据险要地形,坚守不战。双方对峙数月,项羽无计可施。这时适逢韩信攻占临淄,齐地战事吃紧,项羽不得已只好派龙且带兵二十万前往救齐,这就更加减弱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力量。两个月后,韩信在潍水全歼了龙且的部队,平定齐国,使项羽的处境更趋困难。</p> <p class="ql-block"> 又过了几个月,楚军粮食缺乏,既不能进,又不能退,白白地消耗了力量,完全陷入了被动。 这时,汉军韩信部已经破魏,破赵,降燕,平定三齐,占领了楚的东方和北方的大部地区,完成了对楚的战略包围。彭越的游军则不断扰乱楚军后方,攻占了昌邑(今山东金乡西)等二十多座城池,并多次截断楚军的补给线。英布所部在淮南也有所发展。</p><p class="ql-block"> 项羽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陷于一筹莫展的境地。双方强弱形势已发生根本的变化。项羽见大势尽去,遂被迫与刘邦议和,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而后引兵东归。</p><p class="ql-block"> 成皋之战以汉胜楚败而告终。成皋之战历时两年又四个月,双方共投入百万以上兵力。</p> <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及其谋臣始终注意政治、军事、外交的配合,刘邦知人善任,因势利导,主战场与次战场的呼应,前方与后方的协调,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后方袭扰结合起来,调动、疲惫、削弱强敌,经反复搏斗,终于完全改变了力量对比,为灭楚兴汉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四面楚歌】</p><p class="ql-block"> “鸿沟和议”以后,项羽率十万楚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线路向楚地撤军。</p><p class="ql-block"> 刘邦也欲西返。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p> <p class="ql-block"> 刘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共同合围楚军,谁曾想,韩信、彭越没来。</p><p class="ql-block"> 项羽调转军队,带着季布和钟离昧向刘邦大军发起了冲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在无数次的交战中,似乎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惯例:只要项羽本人带队,一交战,刘邦必败无疑。这次也不例外,刘邦军又被项羽军痛揍了。大军后撤,依靠地形,快速修起了防御工事:深挖沟、高筑营墙。坚守壁垒的刘邦向张良询问:“诸侯不来帮忙,对我的命令不理睬,怎么办呢?”张良回答:“汉王,现在该是你表态的时候了!楚国眼看就要被我们消灭了,可是彭越的待遇问题还没有落实,他原本是魏国的相国,现在魏豹没了,他也想封王啊。韩信虽然得到了任命,但那是他自己要求的,对您的意图还不清楚,所以,还得给他定心丸吃!”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师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最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02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的许多地区。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一说在今河南鹿邑县境内),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p> <p class="ql-block"> 韩信亲率汉军发动攻势,初战进攻受挫后退,在楚军准备追击时汉军左右两翼迂回夹击楚军,两军短兵相接陷入胶着,这时韩信带领大军翻身再战,楚军在三面夹击中被击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p><p class="ql-block"> 汉军夜间高唱楚歌。楚军自项羽以下都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眼见大势已去,便乘夜率领八百精锐骑兵突围南逃。</p><p class="ql-block"> 天明以后,汉军得知项羽突围,派遣五千骑兵追击。项羽渡过淮水后,仅剩百余骑相随,行至阴陵(今安徽定远西北)因迷路耽搁了时间(《史记》中交代因田父欺骗),被汉军追至,项羽突至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手下仅剩二十八骑。</p><p class="ql-block"> 项羽指挥这二十八骑,来回冲阵,再次杀开一条血路,向南疾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长江边的乌江浦)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乃令从骑皆下马,以短兵器与汉兵搏杀,项羽一人杀汉军数百人,自己身亦被十余创,最后自刎而死,年31岁。</p> <p class="ql-block"> 项羽死后,汉军全歼八万楚军,楚地皆降汉,独项羽原封地的鲁人不肯投降(楚怀王曾封项羽为鲁公),后刘邦将项羽首级示鲁,鲁人乃降。至此,历时四年半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p> <p class="ql-block">【兔死狗烹】</p><p class="ql-block"> 楚汉相争时,刘邦借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项羽的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后不得不将功绩最高的一群将领封为诸侯王,在刘邦称帝之前,先后一共分封了八个异姓王,分别是:梁王彭越、楚王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阳夏侯陈豨。</p><p class="ql-block"> 这些诸侯王个个能征善战,各自拥有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各自割据一方,几近各自为政之势。而且这八方诸侯统驭的国土面积加起来,要超过刘邦的汉郡。这让刘邦非常担心,他担心,这八路诸侯万一造起反来各自为政,那刘家的江山岂不是瞬间就要四分五裂土崩瓦解了?于是,刘邦决计铲除诸侯王,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与统治。</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牺牲品是燕王臧荼,他在刘邦称帝的第一年就被刘邦以谋反罪灭掉了。 </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韩信,刘邦在垓下之战获胜后即改封韩信为楚王,使其离开自己的根据地齐地,并于翌年设计将韩信掳至长安,降为淮阴侯,罪名同样是企图谋反。五年后,吕后对被软禁着的韩信仍不放心,与萧何合谋,把他骗到长乐宫钟室杀掉,并且诛连三族。</p><p class="ql-block"> 韩王信害怕刘邦的猜忌,在极度恐惧之下干脆公开投降匈奴,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追杀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白马之盟】</p><p class="ql-block"> 刘邦称帝以后,以种种借口翦除异姓王,同时又分封刘氏子侄为同姓王,并杀白马、歃血与群臣定下白马之盟,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以此作为巩固西汉中央政权的辅助手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