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No.1字上功夫

宋桂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晨光漫过教室窗棂时,语文老师正指着黑板上的“繁”字,粉笔在墨绿色板面划出轻响:“看清楚,反文旁是四笔,少一笔,《醉翁亭记》的意境就散了。”数十载讲台岁月,她总说:“字里藏着乾坤,教育连着家国。”这或许正是教师节最好的注脚——三尺讲台的坚守里,藏着强国兴邦的密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个深秋的午后,初二学生张天致的作业本上,“致”字的反文旁总写成折文。语文老师握着他的手,一笔一画描摹:“‘致’是送达心意,要像鸿雁展翅,这一撇一捺,藏着中国人的郑重。”少年恍然大悟的眼神,让她想起1997年初登讲台时,在漏风的教室里教学生写“国”字。那时炉烟呛得人睁不开眼,她却执着地在黑板上圈出“玉”字:“你们看,祖国的‘国’,是用玉一样的珍宝守护的疆土。”如今智能黑板能投射万里河山,但她仍坚信,每个汉字的笔画里,都生长着孩子们对家国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古诗文默写的课堂上,“羸弱”的“羸”与“输赢”的“赢”总被混淆。语文老师便在黑板左侧画头瘦羊,右侧画只盛着贝壳的器皿:“羸是瘦弱的羊,赢是满载而归,这一撇一捺的差别,恰如做人的分寸——强国先强志,分寸里见风骨。”她的教案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诸如此类的“文字密码”:“百废具兴”的“具”是通假字,藏着古人的智慧;“风正一帆悬”的“悬”字,得让学生想起航船行稳致远的模样。这些细碎的讲解,像春风化雨,让孩子们在识文断字间,悄然种下对文化的敬畏,对家国的深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家长曾问语文老师:“不过是几个字词,何必如此较真?”语文老师指着教室墙上的校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气恳切:“中考一分差百人,高考一分隔千里,但比分数更重的,是让他们明白,写对一个字,就是守住一份责任。将来他们或许是工程师、是农人、是教师,这份‘一分不让’的较真,就是强国的底气。”语文老师想起那位病愈返校的同事说的话:“有课上是幸福的,因为我们在托举明天。”这朴素的话语里,藏着教育者最动人的情怀——他们深知,今日教室里的每一个少年,都是明日建设祖国的砖瓦。</p><p class="ql-block"> 暮色染透校园时,语文老师仍在灯下备课。智能一体机的光晕里,她圈出“窈窕”二字,旁边批注:“不仅是形容女子美好,更是说君子品格要如美玉般温润。”窗外的“福杨”树影婆娑,这棵六旬老树枝繁叶茂,正如语文老师守护的教育事业——从铁笔刻蜡纸到智能触控屏,从土坯教室到柏油操场,变的是教学工具,不变的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放学铃声响起,走廊里传来学生诵读《少年中国说》的声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语文老师望着那些奔跑的身影,忽然想起自己初为教师时,在400元工资单上写下的誓言:“守一方讲台,育一代新人。”如今工资单上的数字早已变了模样,但那份誓言,仍在每个清晨的备课里、每节课堂的讲解中、每本作业的红批间,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教师节的阳光里,语文老师站在新换的无尘黑板前,指尖轻触屏幕上“强国”二字。语文老师知道,这两个字的笔画里,有无数教育者的青春,有万千少年的梦想,更有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而语文老师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教会孩子们一笔一画写好每个字,一步一脚印走好每条路——因为他们深信,今日讲台前的“一分不让”,终将成就明日中国的“万里鹏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