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存瑞舍生取义地、中国温泉康养乡

卫民(独醉翁)

<p class="ql-block">隆化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它不仅是董存瑞“舍生取义、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诞生地,还是具有悠久历史的“隆盛开化” 之县;也是享有盛誉的“中国温泉之乡”。</p> 一、“舍生取义”之地 进入承德地域,路旁标牌就会使游人融入英雄氛围之中 董存瑞烈士 董存瑞的英雄壮举,展现了革命战士舍生取义、为国家和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为了纪念他,隆化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由肖克将军题写园名的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隆化县城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是全国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陵园中占地面积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的陵园。 热河烈士陵园内董存瑞烈士雕像 长春电影制片厂矗立着英雄雕像 园内矗立着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八个大字。这里成为了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无数人前来缅怀这位英雄,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 董存瑞纪念馆通过实物(如董存瑞使用过的步枪、爆破工具)、图片、场景复原等,系统展示其生平、战斗经历及隆化战役历史,每年接待数十万人次参观。 朱德元帅为董存瑞题写 “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八个大字。为纪念馆增加了份量。 面对敌人碉堡的猛烈火力阻挡部队进攻,年仅 19 岁的他手托炸药包炸毁碉堡,以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这一壮举超越了具体战斗的战术意义,成为 “舍生取义”“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 的精神符号,被代代传颂。 董存瑞生于 1929 年,河北省怀来县(今属张家口)人。他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16 岁的董存瑞参加当地农会,1946 年在晋察冀军区入伍,后编入东北野战军第 11 纵队。 <br>董存瑞在部队中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先后参加过冀热辽地区的多次战斗,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班长,并于 1947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8月至1948年5月董存瑞随部队转战冀热辽地区 隆化战役是辽沈战役前期准备阶段的局部战斗,虽规模较小,但在战略上为辽沈战役的展开提供了区域控制、侧翼安全和态势铺垫,是东北战场从 “局部反攻” 向 “战略决战” 过渡的具体体现。二者共同服务于东北解放的总体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则是前者等一系列局部胜利的战略升华。 隆化战役是辽沈战役发起前东北战场一系列局部作战的组成部分,为辽沈战役的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 年 5 月,隆化战役打响,这是东北人民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区部队对国民党军据守的河北省隆化县进行的攻坚战。在战斗中,部队被敌人一座桥型暗堡的猛烈火力压制,前进受阻,董存瑞主动请战,当到达暗堡下方时,他发现没有放置炸药包的支点,在冲锋号已经吹响这千钧一发之际,董存瑞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在桥型暗堡的底部,右手猛地拉燃了导火索,暗堡被成功炸毁,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以实际行动发出“为了新中国,前进!”吼声 。 董存瑞在不到3年的部队生涯中因作战勇敢,多次立功,隆化战役结束后,部队为董存瑞追记特等功,追授 “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 称号。1950 年,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追认为 “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1950年其父亲出席全国战斗英雄模范大会。 战役结束后纵队追悼烈士 1954 年,在隆化战役原址附近建成董存瑞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董存瑞塑像:高 19.5 米(象征其牺牲时 19 岁)的花岗岩雕像,再现他手托炸药包的瞬间,是陵园的标志性建筑。 烈士纪念馆:江同志为纪念馆题写馆名。 朱委员长及各界人士为英雄题词 存瑞中学:由原隆化中学(战役中暗堡所在位置)改建,以英雄命名,校内设有存瑞精神展览馆,将英雄精神融入校园教育。 每年 5 月 25 日(董存瑞牺牲纪念日),隆化都会举行公祭仪式:党政机关干部、军人、学生、市民代表齐聚烈士陵园,敬献花篮、默哀、宣誓,表达对英雄的追思。清明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当地学校、企业、部队会组织集体祭扫,青少年通过献花、朗诵英雄事迹、聆听老兵讲述历史等形式,接受精神洗礼。<br> 董存瑞的立功轨迹,从 “战斗积极分子” 到多次小功、大功,再到牺牲后被追授特等功,体现了他在革命战争中不断成长、勇于担当的过程。其中,隆化战役中的舍身壮举是他一生战功的巅峰,而 “特等功” 和 “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的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成为人民军队 “不怕牺牲、勇于胜利” 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铭记英雄、传承精神。 董存瑞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极具标志性的英雄人物,在中华民族英雄谱系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其舍身炸碉堡的壮举成为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象征,也影响和激励了此后如著名战斗英雄和模范人物。 董存瑞为解放隆化而献身,因这场战斗、这份牺牲,董存瑞与隆化结下了永恒的联系,他的名字永远与隆化的解放历史紧密相连,他的精神在隆化这片土地上永远熠熠生辉。 二、“隆盛开化” 之县 隆化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这里曾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的地带,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 根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隆化就有古人类活动,2008 年,河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旧石器专题调查组在隆化县隆化镇头道营后街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遗址。意味着在距今 20 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有古人类活动 隆化大部分地区被山地覆盖,山间河流密布,水量丰富。滦河自西北向东南贯穿全境,其支流瀑河、老牛河、武烈河、兴州河等覆盖大部分地区,为古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相对适宜的生态环境。 隆化地处北方,新石器时代的隆化人类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种植一些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农作物,如粟、黍等耐旱作物。<br> 新石器时代的隆化人类已经熟练掌握了石器制作技术,能够制作出各种类型的石器工具。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隆化地区的人类制作的陶器多为夹砂陶,具有质地坚硬、耐高温的特点,主要器型有深筒直腹罐、钵等,用于储存食物、烹饪和汲水等 夏商周时代,隆化地区的居民主要是山戎族,山戎族所处的隆化地区山脉纵横、森林茂密,有众多的野生动物资源,狩猎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之一,所获猎物可作为食物,皮毛则可用于制作衣物、帐篷等。 距今约 4000-2300 年的夏家店文化遗址表明,隆化地区沿河两岸的高地出现了较多的人类居住的聚落,农业生产在隆化地区的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遗址中发现了猪、狗、羊、牛和鹿科动物的骨骼,说明当时的畜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狩猎也是获取食物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方式,鹿科动物的骨骼表明人们会猎取鹿等野生动物。<br><br>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主要包括制陶、石器制造和青铜铸造等。陶器以灰色陶为主,制法有泥圈套接法、轮制、模制三种,器表除素面外,多饰绳纹、篮纹和附加堆纹,典型器物有筒形鬲等。石器制造技术较为成熟,有打制和磨制的铲、斧、刀、锛、凿等工具。 此时,还发现了少量的青铜器,多为小型工具或装饰品,说明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出现,但尚未广泛应用时代 山戎族在青铜铸造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他们制作的青铜武器、工具和装饰品等,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实用价值,如青铜刀、青铜剑、青铜耳环、青铜牌饰等,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实用器具,也是山戎族文化艺术的体现。 战国时期(公元前 475 年 - 公元前 221 年),隆化所在的冀北地区主要处于燕国的势力范围,是燕国对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后,隆化地区属右北平郡,纳入秦朝的大一统治理体系。秦朝沿用燕国的郡县制,并对北方长城进行修缮与连接,将燕北长城与秦长城西段贯通,隆化境内的长城段落成为秦帝国北方防线的一部分。<br> 秦朝推行 “移民实边” 政策,少量中原农民被迁至此地开垦,农业技术(如铁犁牛耕)得到有限推广。但因地处边陲,游牧经济仍占主导,东胡族仍是主要居民,其文化习俗(如墓葬中的殉牲制度)与秦文化并存。秦朝在此派驻戍卒,出土的 “秦半两” 钱币、秦式陶量(量器)等文物,表明中央政令已辐射至此。东汉后期因游牧民族南下而融入北方民族文化圈。这一过程中,行政归属的变动、军事防御的强化、民族的杂居与文化的互融,共同塑造了隆化作为 “边地十字路口” 的历史特征。<br> 北魏时期在今隆化镇北土城子置益州,献文帝皇兴二年(公元 468 年)设置安州。北魏永熙三年(公元 534 年),北魏弃安州,当地转为库莫奚族居地。隋朝时期为臣服于隋的库莫奚族居地,当地州县俱废,以游牧生活为主。<br> 唐统一后,此地属饶乐都督府,隶属营州,奚族仍居于此。 辽代: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征服奚族后,隆化一带属契丹。辽圣宗时,将战争中俘获的冀幽州各地汉人,迁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属中京道,隆化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辽代以契丹族为主,同时有大量汉人迁入,契丹文化与汉文化相互交流融合。金代女真人成为统治民族,女真人、契丹人、汉人等共同生活,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语言文字、生活方式等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氛围。 金代时,隆化地区的陶瓷业有一定发展,城址内曾发现金代的磁州窑白釉牡丹花瓷、龙泉窑蔗段洗等瓷器,反映出当时陶瓷制作工艺达到了一定水平。同时,金属冶炼和制造业也较为发达,这为当地的军事和生产提供了支持。 金代:金将完颜宗翰攻克辽北安州,金废北安州存兴化县,后又设兴州,属北京路。承安五年(公元 1200 年),在兴化县置兴州,隆化为兴州治及兴化县、利民县地。金灭辽过程中,在隆化地区发生了重要战役。天辅六年(公元 1122 年),金军在北安州击败奚王霞末,此役是金灭辽的重要一役。此外,金代隆化仍是北方军事要地,金朝在此布置兵力,以维护其在北方地区的统治,防范蒙古等势力的崛起。元代隆化地区的行政建制基本延续金代框架,并纳入元朝的行省体系。 明朝隆化的核心特征是 “边防优先”:行政建制从 “卫所屯垦” 转向 “军镇管控”,军事防御(长城、关堡)成为社会运转的核心,经济与民生依附于边防需求。这一时期虽因边患导致发展受限,但汉蒙民族在冲突与短暂和平中仍有互动,为清代隆化的开发积累了一定的民族与文化基础。 清朝时期,隆化地区因地处京畿北方、靠近木兰围场,其行政地位、经济发展与文化特征均与前代有显著差异,呈现出 “皇家关联” 与 “边疆开发” 并行的特点。 清初至康熙年间:隆化地区属承德府前身的 “热河厅” 管辖,因尚未大规模开发,行政建制较为松散,主要以 “驿站”“堡寨” 为单位进行基层治理(如张三营、唐三营等传统据点)。<br> 雍正至乾隆时期:随着木兰围场的设立(1681 年)和避暑山庄的修建,隆化因地处北京至木兰围场的 “御道” 沿线,地位迅速上升。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承德直隶州升为承德府,隆化地区设“隆化巡检司”。<br> 清末:隆化县建制稳定,成为承德府下辖的重要县治,管辖范围包括今隆化及周边部分区域,是连接京北与蒙古草原的行政节点。 1909年正式置“隆化县”,县名取 “隆盛开化” 之意,象征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教化与开发, 据“隆化县迁治落成记”石碑记载,1916 年,隆化县署从唐三营迁至皇姑屯(今隆化镇)。当时的县长罗则逖为了方便管理、办公,决定将县衙搬迁。此次迁治后,皇姑屯一带成为隆化县城所在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隆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隆化镇作为隆化县政府驻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承载着隆化县重要的城市功能。<br> 隆化地处燕山山脉,历史上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带,满、蒙、汉等民族长期杂居,方言中融入了多民族语言元素,方言中还保留少量民族词汇,使隆化语言呈多元化特色、深受种族同胞喜爱。 三、温泉之乡 隆化茅荆坝原始森林谷,它是国家 AAAA 级旅游养生度假区。 茅荆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天然绿色屏障,能够阻挡和减少风沙,为京津地区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赢得了“华北绿肺”“天然氧吧” 等荣誉称号。 承德市的母亲河 —— 武烈河发源于此,谷内还有山泉叮咚、溪水潺潺,在乱石间织成银带。 <p class="ql-block">涓涓细水流入承德市区后经橡胶坝调整,将市区装点成塞外水乡</p> <p class="ql-block">汛期还会掀起滔滔巨浪</p> 隆化县被称为 “中国温泉之乡”,水温最高可达 98℃,富含氟、锂、锶、硫、偏硅酸、氡等 20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属于优质珍稀温泉,以流量最大、温度最高称霸华北。<br> 七家镇温泉村更是隆化县温泉资源的核心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其不仅是当地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七家镇温泉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辽代。1000 年前的辽朝在北安州建萧太后梳妆楼,设皇家温泉,隆化地热开发由此载入正史。 辽国萧太后在对大宋的战争中,每当战事紧张、感到身体疲惫时便到 “热河温泉”沐浴。以神泉之水沐浴也成为奖励有功将士的有效方式,萧太后当年沐浴温泉遗址已经开发为高档温泉酒店。 <p class="ql-block">隆化县凭借丰富的温泉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温泉康养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祝隆化借助“京津冀重要温泉康养旅游目的地”,带动隆化社会经济健康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