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家小孙子宸宝不到一岁半,自从学会了“谢谢”这个词,随时随地在活学活用。给他递水果说“谢谢”,给他穿鞋子说“谢谢”,给他擦个嘴也说“谢谢”,一天到晚把“谢谢”挂在嘴边。</p><p class="ql-block">前几天我们推着他,准备从小区另一栋楼的三层平台下到一层去。电梯门一打开,里面站着个年轻姑娘(估计是上层住户)。宸宝误以为电梯门是这个阿姨开的,还没进电梯就甜甜地说了声“谢谢”。当时这姑娘可能在想心事,一脸的严肃。听宸宝这么一叫,紧绷着的脸马上笑成了一朵花,赶紧说:“小朋友好!”</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我们准备带宸宝去公园玩。打开家门口电梯,里面正好站着一个从楼上下来的满脸是汗的快递小哥。宸宝又以为门是这个叔叔开的,便冲快递小哥脆脆地说了声“谢谢”。小伙子一下愣住了,等回过神来马上笑着跟宸宝打招呼:“你好!”宸宝也礼貌地冲他叫了声“叔叔”。</p><p class="ql-block">更搞笑的是,路过隔壁小区大门口,正好有车要从小区岀来,电动升降杆在慢慢抬起。宸宝以为这升降杆是专门为他抬的,竟冲车里的驾驶员说“谢谢”。驾驶员没听到,却把门口的保安逗笑了。</p><p class="ql-block">还有,由于孩子年龄太小,宸宝并不太清楚“谢谢”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使用的时机和场合常常掌握不好,甚至给弄反了。比如,他给别的小朋友送玩具,本来应该对方说谢谢,可没等人家开口,他倒先“谢谢”了。</p><p class="ql-block">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从不当场纠正他。而是等事情过去之后,或者等那个小朋友离开之后再告诉他,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说谢谢。孩子大多是玻璃心,敏感而脆弱。如果当场纠正他,很可能会伤了他的自尊,以后再也不愿说“谢谢”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宸宝在游乐园蹦床区又遇到了这个外国小姐姐</b></p>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陪宸宝去游乐园玩沙子,正好遇到一个年轻的老外阿姨带着两个女儿也在里面玩(看肤色像是印度、巴基斯坦或伊朗人)。宸宝从两个小女孩身边经过时,主动跟她们打招呼,分别叫了声“姐姐”、“妹妹”。</p><p class="ql-block">可能是没有听懂宸宝的话,两个小女孩只顾低头玩耍,并未理睬他。这番尴尬并未影响宸宝的兴致,一个人找了个角落玩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离开的时候,宸宝见老外阿姨(当然他并不懂什么是老外)正坐在沙子里陪女儿玩,慢慢走过去冲她叫了声“阿姨”。老外阿姨显然有些意外,赶紧抬头笑着跟他打招呼:“哈啰!”宸宝也学着回了句:“哈啰!”(这个词我们以前从未教过他)。老外阿姨跟他挥手“拜拜”,他也挥手“拜拜”。</p><p class="ql-block">看来真是礼多人不怪。虽然有文化的差异和语言的鸿沟,一个还在讶讶学语的中国小男孩,和一个素昧平生的外国阿姨这番近似“哑语”的交流,还是让彼此读懂了对方的真诚和友善。</p><p class="ql-block">说实话,自从有了这个小孙子,我在他面前一直是以教育者、引导者自居。但通过宸宝似懂非懂的这些举动,也让我悟出一个做人的道理:任何一种良性情感关系的建立,都需要双向奔赴。你敬我一尺,我才会还你一丈。有时候解决问题,“礼”比“理”更重要,也更管用。</p><p class="ql-block">从这个意义上说,宸宝也给爷爷当了一回“老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宸宝跟小朋友在公园一起玩耍</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