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校友赵雪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山里的鱼

<p class="ql-block">赵雪野</p><p class="ql-block">198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甘肃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从事田野考古工作三十余年,主持考古调查与发掘二十多项,发表著述二十余篇。</p><p class="ql-block">主要田野考古经历:1987年至1988年辅导陇南地区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并被评为文物普查先进工作者;1986年、1994年至1996年参与、主持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第四季度“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庆阳西峰南佐遗址发掘;主持兰新铁路复线工程、疏勒河移民工程、西气东输、九甸峡水库淹没区(寺下川遗址)抢救性发掘等配合国家基础建设的考古发掘调查;主持编撰甘肃考古书籍《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和《甘肃省志·文物志》墓葬部分;2002年7月至2003年2月,前往日本秋田县埋藏文化财中心交流,并于2003年至2005年,参与甘肃考古所与秋田县埋藏文化财中心联合发掘武威磨嘴子。</p><p class="ql-block">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宝文物“花式出圈”,人们在感叹之时,更多地想知道文物考古背后的故事。今天,记者采访到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赵雪野,一起聆听投身考古事业三十多年文物工作者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82年,赵雪野考上了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当时资讯不发达,没有渠道去了解考古是什么。想象着考古可能是有机会去到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故宫等好多的名胜古迹看看,就像旅游一样。”进校后,赵雪野才知道学习的是田野考古。“田野考古大多时候都是在发掘现场,说起来也很辛苦。但是现在想想,考古是我最好的选择。”回忆起青葱年少,赵雪野感慨地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