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题 记:初冬时节的江西于都河畔,烟波浩渺,静水深流,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屹立,标注着无上荣光。在红色印记俯拾皆是的于都,毛泽民同志与仁风山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仍在传颂。</span></p> <p class="ql-block"> 1929年10月下旬,毛泽民遵照兄长毛泽东的指示,在警卫员和熟悉去往仁风山(也叫盘古山、龙王山)路线的老乡陪伴下,化装成普通百姓,秘密前往江西盘古山与中共盘古山特委书记刘义顺会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从福建上杭出发,途经武平,会昌的筠门岭、高排、桂林岗,然后经过安远的长龙、长坝等地(当时为安远管辖)一路翻山越岭,走了二百多里山路,好不容易到达仁风山脚下的老屋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初到仁风,巧遇“特殊”人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老乡,你好,我们是从外地来的,请问这里是仁风村吗?”毛泽民一行在仁风村一户村民的家门口停下了脚步。</p><p class="ql-block"> “是的,是的,请问你们找谁?”年少的钟光通疑惑地打量着眼前的三个陌生人。</p><p class="ql-block"> 毛泽民马上回答:“我们不找谁,是想到你们这里有钨砂挖的地方看看……”</p><p class="ql-block"> “哦,原来你们也是想来挖钨砂啊。”三人连连点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挖钨砂的那座山在哪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在我家房子后面的这座大山,快到山顶有个叫竹山坪的地方,那里有好多人在坳上挖钨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泽民惊喜的问钟光通:“小老乡,那你能当我们的向导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向导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是给我们带路的人啊!我们给你带路费,怎么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是马上就要天黑了,上到竹山坪至少要走一个多钟头,而且路很不好走,明天可以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以,可以!”毛泽民三人喜出望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当三人准备离开少年家去仁风圩上找住宿的时候,少年的母亲古桂招恰巧从外地回来了。三人见状,连忙问好:“大嫂,您好!我们是从外地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们是想来我们这里挖钨砂还是挑钨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不是来挖钨砂,也不是来挑钨砂,而是来找人的。”毛泽民马上回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哦,你们找谁?如果要找矿上的人,我认识的人可多了,可以帮你们打听……”殊不知,古桂招可是当地一个非常精明能干的女人,被人称为“夫头”,就是长期组织人员挑钨砂的包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找一个叫刘义… …”警卫员的话被毛泽民打断,他话题一转,“大嫂,我们走了一天的路,非常渴,讨您家的一碗热水喝喝行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行行,你看我只光顾说话,来!进屋喝碗热茶吧。”古桂招把毛泽民三人迎进门,然后吆喝钟光通去把父亲叫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古桂招的丈夫回来了,夫妻俩热情的挽留毛泽民三人在家里吃晚饭,毛泽民三人本想离开,可是推辞不了夫妻俩的热情,三人正值饥肠辘辘,于是就留了下来。古桂招让丈夫陪毛泽民三人聊天,自己则去做饭。“来者都是客,只不过是吃餐饭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贯为人热情的古桂招,特意为每个人煎了一个荷包蛋,这顿饭让奔走了一天、饥饿又疲劳的三人深深感动了。</p> <p class="ql-block"> 晚饭后,毛泽民三人准备去仁风圩上找住宿,古桂招丈夫说“你们可以不用去找!我家就有一栋闲置的房子,偶尔给到此挑钨砂的外地人住,最近正好没有人住,你们如果不嫌弃的话,今晚就可以在我家这栋房子里住!”“是啊!反正我们的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古桂招接过话。</p><p class="ql-block"> “那我们恭敬就不如从命,给你们添麻烦了。”毛泽民看了看警卫员,便点头答应了。</p><p class="ql-block"> 山村的夜晚特别宁静,偶尔响起几声犬吠,煤油灯火在不时轻轻摇曳。煤油灯下,毛泽民三人与古桂招夫妻俩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毛泽民问得最多的是仁风山有多少矿工在挖钨砂?挖到的钨砂都卖给了谁?卖多少钱一斤?毛泽民所问,古桂招夫妻俩对答如流。</p><p class="ql-block"> 当毛泽民向夫妻俩打听要找一个叫刘义顺的人时,古桂招夫妻脸上闪过一丝惊讶,他们觉得眼前这个人不简单,并疑惑的问毛泽民:“你是怎么知道刘义顺的呢?为什么要找他?”毛泽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微笑着说:“他是我们的朋友,只知道他来了仁风山,但是不知道他具体在仁风山的哪里?”</p><p class="ql-block"> “哦,这样啊!明天我让我的崽(钟光通)带你们去竹山坪找他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登上竹山坪,顺利见到要见的人</b></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毛泽民三人早早起了床,没想到这家人起得比他们还早,并且还把早饭做好了。吃过早饭,古桂招让自己的崽带毛泽民三人去往竹山坪。从仁风山脚下的老屋场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往山上爬,经过近2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海拔九百多米高的竹山坪。这里是一个U字型山坳,山坳两边几乎看不到什么树,随处可见荒草和裸露的石堆石块,那是矿工钻洞挖钨砂挖出来的废石。在半山坡上,到处分布着大小不一的工棚,这是矿工们住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5岁的钟光通太熟悉从仁风山脚下到竹山坪的这条山路了,因为这是一条挑钨砂下山的路,也是他经常上下传递情报的通道。毛泽民三人并不知道钟光通这个“小鬼”是儿童团团长,更不知道他早就是刘义顺手下的一个“通讯兵”了,毛泽民从内心十分感激这个“小鬼”和他的家人。</p> <p class="ql-block"> 在钟光通的带领下,毛泽民终于与时任盘古山特委书记刘义顺见了面。说明情况后,彼此都非常惊讶,更令毛泽民没有想到的是此行如此顺利。落座后,毛泽民与刘义顺马上谈起了兄长的指示,要求刘义顺对于当前的工作任务要坚定信心,不怕困难。刘义顺得知眼前的这个身材魁梧,面容俊朗,气度不凡的人竟是毛泽东主席的胞弟,他甚是诧异,兴奋得紧紧地握住毛泽民的手,好像见到了久别重逢的娘家人似的。毛泽民让警卫员在房子外面等待,让钟光通和那名带路的老乡原路返回山下的老屋场。</p><p class="ql-block"> 毛泽民与刘义顺的见面会谈持续了大半天,会谈的重点可能就是如何秘密地把矿工们团结起来,建立队伍,更好地开展工人革命斗争。待时机成熟时举行一次工农联合武装暴动,以及成立矿工工会和合作社的具体事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察看工棚,进窿体验,方知钨砂的来之不易</b></p><p class="ql-block"> 交谈结束后,毛泽民要求刘义顺带他去察看矿工们住的地方。所到之处看到的都是简易工棚,棚顶盖的是杉树皮,棚身用树枝或竹片篾搭,门框是用手臂大小的木头支撑立起,门叶则是用杉树皮加树枝捆扎而成。走进工棚,棚里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矿工们睡觉的床更是简易,几乎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在石头面上铺一层木板,木板上面铺了一层稻草。竹山坪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稻草有一定的保温御寒作用,而盖棉被大部分都很单薄。毛泽民察看矿工们的工棚后,脸色凝重,感慨万千,方知矿工们生活如此艰苦。</p><p class="ql-block"> 半路上,不时看见疲惫的蓬头垢面的矿工,他们有的跟刘义顺打招呼。毛泽民向刘义顺提出,带他进窿去看矿工们怎样挖钨砂,刘义顺给毛泽民和警卫员各借了一顶藤条编的安全帽戴上。大部分矿窿都不算大,不足一米宽,高度有的能站直一个人,有的恐怕连一米都没有。窿顶悬吊着大小不一的石块,摇摇欲坠的感觉,总让人提心吊胆。毛泽民发现矿窿地上铺了碗口大一分为二对开的毛竹,他好奇的问刘义顺起什么作用的。刘义顺回答:“这是用来运矿石的,相当于火车的轨道,矿工们挖掘下来的废石,用竹筐装起,一筐一筐放在“轨道”上靠人工拖拽出窿洞外。”</p> <p class="ql-block"> 刘义顺把事先准备好的电石灯点亮,三人往窿洞里面走了几十米,空气中弥漫着一些烟雾,毛泽民又不解的问:“矿洞里怎么会有烟雾?”刘义顺马上解释道:“这是放炮后留下的,因为空气没有对流,放炮后的炸药烟要用靠手工摇把烟雾抽出矿洞外,然后把新鲜的空气再鼓进去。如果没有“气眼”的矿洞,炸药烟是很难完全排放出洞外的,所以矿洞内还弥漫炮烟。”越往里走越黑,如果没有电石灯的话,伸手根本看不见五指的。一条主巷道两边有不少只能容下一个人的低矮巷道,这是有石苗的地方,矿工们顺着有白石头的石苗挖凿,俗称“钻狗洞”。工人们一手握尖凿(短钎杆),一手握铁锤,在黑白相间的石根上凿洞,叮叮当当的声音特别刺耳;有的矿工正在用铁锹棍撬有松动的岩石;还有的矿工用手把石块往竹筐、藤筐里装,然后往洞外拖拽。毛泽民真切的看在眼里,脸上神情却变得更加严肃。</p><p class="ql-block"> 他叫一个“狗洞”里的矿工出来,接过他的尖凿和铁锤进洞去,学着矿工的样子,左手握着尖凿对着岩石,右手握铁锤一锤又一锤砸在尖凿顶端。才一会儿功夫,握铁尖凿的左手就震得麻麻的,连半块石头也没有凿出来。他小心翼翼地退出“狗洞”,只说了一句:“矿工们太难了!这钨砂真是来之不易啊!”</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再赴仁风山,指导成立“仁风山钨矿工会”</b></p><p class="ql-block">毛泽民还了解到工人们千辛万苦挖凿出来的钨砂被地方靖卫团抽税,专门替美英公司收购工人钨砂的贩子又把砂价压得很低,并且还在秤量上做手脚等真实情况,比如矿工手上有10斤钨砂,可是到了美英贩子手上的秤一过,10斤钨砂却只有7斤左右,秤量大打折扣,这让矿工们苦不堪言,敢怒却不敢言,毛泽民无比愤怒,他嘱咐刘义顺,你要尽快把矿工们团结起来,秘密成立矿工工会和工农合作社,共同抵制美英贩子低价收购钨砂和靖卫团狗子的抽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刘义顺住所,毛泽民马上与刘义顺继续商讨,关于成立矿工工会和工农合作社等事宜。毛泽民提出,我们首先要深入到矿区和矿工中去做思想动员,发动他们积极参加工会。1930年正月,毛泽民再次来到仁风山竹山坪,在毛泽民和中共盘古山特委的指导下,宣布成立了“仁风山钨矿工会”。第一天有十几人参加,第二天有二十几人参加,到第三天时有三四十人参加,到第五天时有近百人参加了,可见矿工们是有觉悟的,仅十来天,矿工会员就发展到200多人。工会成立以后,隔五六天开一次会,毛泽民在大会上提出了武装斗争的政治纲领。随后在赣县于都、信丰、南康三大矿工帮派中各设一个分工会。</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特别的嘱托犹如给矿工们吃下“定心丸”</b></p><p class="ql-block"> 团结才有力量!“仁风山钨矿工会”的成立,极大的引起了靖卫团的恐慌,令靖卫团没有想到一一老实巴交的矿工竟然会联合起来。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威胁说谁不退出工会,就要让他倒霉,甚至让他丟脑壳。因此有的矿工被吓住了,竟然真有矿工提出要退出工会。毛泽民特别嘱咐刘义顺:“请转告矿工会的同志们,大家一定要齐心团结!因为有红军为他们撑腰,不用怕!到时候所有会员都可以参加红军。”当矿工们得知矿工会有红军撑腰,将来还可以参加红军时,大家信心倍增,心里犹如吃下了“定心丸”似的。</p><p class="ql-block"> 1930年4月中旬,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攻克会昌县城后,中共盘古山特委书记刘义顺率领仁风山钨矿矿工和矿区附近农民300多人,从盘古山赶赴会昌县城要求参加红军。1930年4月20日,在红四军的帮助下,前往会昌的300多名矿工和农民,在会昌县城陈家祠成立了赣南红军第二十二纵队,刘义顺任党代表,谢海波任纵队长。并发给二十二纵队的48支枪、960发子弹。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说:现在你们有枪又有子弹了,还怕什么?拿起真枪真刀好好地跟反动武装做斗争。”</p><p class="ql-block"> 23日上午,红军二十二纵队返回到仁风山,在竹山坪召开庆祝大会,刘义顺正式宣布成立“安于会赣”四县边界特区委,他本人担任特区委书记,与此同时还成立总工会、矿工赤卫队等组织。此次大会上,刘义顺透露了那个经常陪他察看工棚、进窿体验挖钨砂、还跟谈心的这个人,他就是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矿工们听后无比惊讶,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巍巍仁风山,钨砂金光闪。”九十多年前毛泽民与仁风山结下不解之缘的几件事,至今仍在流传并成美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后记: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如今,在红旗引领下成长起来的于都儿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将红色基因传承不息,在把长征和长征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的同时,让一个个红色故事和党的创新理论一起飞入寻常百姓家,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砥砺前行,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 者 简 介</b></p><p class="ql-block"> 林仁辉,笔名灰鸽,乡村小学教师,于都县作家协会会员,工作之余喜欢用文字和手机记录生活的美好点滴。多年来笔耕不辍,有散文、诗歌、消息通讯等在《赣南日报》《于都之声》《于都文学》《于都青年网》《于都诗词》《客家文艺》等报刊及网络平台上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