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企业这十年

木林鋆燊

<p class="ql-block">我在企业这十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在企业的摸爬滚打已历经十余载。这十年,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段旅程 —— 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海峡两岸;亲眼见证了中国企业的高速成长与迭代革新,也亲历了外资企业、国营股份制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起落沉浮,生生不息;这十年也有家族的帮扶和亲人朋友的支持,才让我在这跌宕起伏的人生路上稳健前行。</p> <p class="ql-block">一、满城烟雨过昆山</p><p class="ql-block">2016年9月,我告别体制内的工作,入职昆山台湾致公党沃华资本集团,担任总裁办主任,正式成为一名台资“企业人”。台湾致公党大陆总部坐落在江苏省昆山市长江中路198号裕元商务广场20楼,站在办公室窗前俯瞰市区,虽无大上海的磅礴气势,却见交通纵横如织,虹桥横跨碧波,街道齐整、马路开阔、地面洁净,一派清新气象。此前虽曾到访华西村、张家港,终究是走马观花;此番深入昆山城区,才真切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环境之美。</p><p class="ql-block">初到岗位时,我主要负责企业总部文秘工作,同时兼顾全球陈氏文化研究会的事务。对致公党的运作模式、公司的业务流程、行业标准与规章制度,我都颇为陌生,接到任务时常感手足无措。在企业运作方面——尤其是对外资企业的逻辑,与体制内行政工作是截然不同,还有台湾使用的文字是繁体字,文件排版格式和大陆都不一样,需要从头学起。好在有本家领导的扶持、老乡同事的帮忙,还有台湾致公党年轻伙伴们的耐心指导,我渐渐熟悉了各环节流程。从一个毫无企业经验、从未与台商打过交道的“半老夫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工作中遇到难题,总能在伙伴们的协助下迎难而上、逐个破解。闲暇时间看看书,到市区公园走走,领略异乡的风情。</p><p class="ql-block">在昆山的日子里,出差成了常态,公司给我租的单元房成了旅店。当时的致公党主席,是台湾企业家陈柏光先生。他和我同龄,资历深,格局大,从不会斤斤计较。他非常关注礼仪,注重团队形象,我们一出去都是穿着带有公司标志——致力和平统一,公为世界大同LOGO的工装,正规场合都是西服。他每次出门车上都带着衣架和熨衣服的电熨头,即是大热天出席重要场合,也要穿西服打领带,始终保持企业老板和台湾致公党主席的良好形象。有一次我们一同上电梯,他看到我穿的袜子是白色的,他告诉我到住处了要换下,穿西服是不能穿白色袜子的,可见他对接待工作的重视。他平时工作非常繁忙,一方面要接见来自大陆有关省市政府对台办或招商部门慕名而来的拜访者;二是走访各地台资企业,造访省市统战部或台办,期间还要拜会各地的陈氏宗亲会。因此跟着柏光主席,我也认识了不少省份的党政要员和各省市的陈氏宗亲会长。说起这些不禁感慨,过去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在似乎要不了三十年,变化很快。中间认识的一些省市的高官,有些已被关起来踩缝纫机,有的下野;还有一些宗亲会长已经仙逝。正是人生无常,风云变幻。期间到河南淮阳参加祭祖大典时,有幸认识了深圳市陈阳南会长和美籍华人陈清泉会长,都分别给我题字赠书,合影留念。他们为陈氏宗亲事业慷慨捐款、倾尽心血。在昆山那段时间,我们经常从上海虹桥机场或浦东机场去浙江,到山东、河南,再到福建、江西、贵州等地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台商交流会和陈氏宗亲会等,整天在旅途上,不是高铁站,就是飞机场,几乎走遍了各地的高科技新区,奔走数万里。凡是有台商的地方,都有台湾致公党的足迹,让我这个常年生活在小县城的半百之人大开眼界,不仅增长了见识,也广交了朋友。特别是赴台湾参加台湾致公党代表大会期间,在台北园山大饭店参加台湾致公党大会,再次与陈阳南、陈清泉会长谋面,真正感受到陈氏三位宗长为两岸的和平和祖国的统一奔走呼号,废寝忘食,他们是陈氏宗亲会难得的宗长。遗憾的是陈清泉宗亲于2023年12月30日在福州病逝,此是后话。</p> <p class="ql-block">二、助农金融进唐河</p><p class="ql-block">2017年春,经在京老乡介绍,农口老领导引荐,我将要转入金融咨询领域。我便赴昆山辞去了台湾致公党大陆事务部的工作,回到老家河南筹建中国扶贫基金会唐河分支机构。在河南区域领导的指导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唐河分支机构从无到有再起楼台。入职中和农信之后,很荣幸我参加了中和农信在长沙会展中心举办的2016年年会,我又一次被央企的企业文化所征服。在长沙会展中心,诺大的会场硬是被来自全国各地中和农信优秀员工占满座位,人数在2500多人。公司的领导有来自北京总部的高管,有来自湖南地方政府的官员,还有合作方的股东。每个企业领导人都满面春风,和蔼可亲,和体制内的会议完全两样。尤其是在最后的联欢晚会上,公司总裁办的七位高管亲自表演节目,他们年轻的活力、他们自信演讲和表演,让我耳目一新。年会结束后我特意到韶山瞻仰了毛泽东故居,决心以毛主席的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开辟唐河的小贷事业。回到唐河给有关领导汇报后,便开始选址建司、招兵买马、开拓市场,不到半年,唐河分支机构便正式运营。面对金融市场的庞大队伍与激烈竞争,中和农信的小额贷款业务在夹缝中艰难起步。从最初单笔3至5万元,到后来的10万、20万、30万,业务逐步在唐河站稳脚跟。这得益于我在政府工作时对金融工作的了解,并且过去还深度的介入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参加过保险公司的业务培训和拓展训练。更要感谢的是河南区域程总从河北区域带来优秀的工作队伍和先进经验,对唐河分支机构给与了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立公司开展业务,就要对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认知。其实客户对公司的认知,往往始于市场人员的接触,因此一线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服务意识与沟通能力,才能让客户认可公司、接纳产品。在中和农信的日子里,我认真挑选每一位员工,亲自带领他们去北京总部参加启航培训,一步步培养起客户经理们的市场思维、服务理念与用户协调能力。仅用一年时间,唐河分支机构的放款业务达到了区域要求,团队逐步扩大,第三年放款额度就达到1.5亿元,惠及唐河千家万户。在中和农信工作期间,还共同经历了己亥年末、庚子年初的新冠疫情考验。但是疫情没有影响公司的业绩,唐河分支机构也由一个公司拓展到两个公司。那段开创中和农信河南区域的日子,真是让我难以忘怀,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情满满干劲倍增。我还邀请多个地市兄弟单位来唐河传经送宝,也去省市、外县帮助兄弟单位协调政府关系。四年间,我走遍了唐河的将近500个行政村,将近3000个自然村,打通农村金融100米。每当看到农户使用中和农信的资金解决了困难、走出了困境,我的满身疲惫都烟消云散,化作创业的动力,行走在唐河的山水间。</p> <p class="ql-block">三、南阳蓝天续耕耘</p><p class="ql-block">2021 年 2 月,随着全国性扶贫工作的收官,中和农信逐步退出中国扶贫基金会,转向小额信贷与农资业务市场,信贷服务规模有所收缩。在这种情况下,唐河的分支机构要压缩为一个,原来手下的主管在成长,于是我选择离职转岗位顾问。然后经县里老领导推荐,我竞聘上岗加入南阳蓝天燃气唐河华嘉盛燃气公司,担任副总经理,主抓供暖与市场业务。南阳蓝天燃气是当地知名企业,长期深耕农村市场,始终践行惠农服务的初心。这又是一个全新的岗位,尽管在家每天都要使用燃气,但是对燃气公司的业务范围,专业术语都一窍不通。于是我便趁参加了燃气公司的“新员工培训”的机会。如饥似渴的学习关于燃气知识和燃气公司的文化制度。在这里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南阳蓝天燃气员工手册》,理解本土企业的公司制度和企业文化,也深深地被燃气公司的规范管理所折服。一是公司的员工非常和气,不管是来应聘的员工还是来办事的人员,一踏入南阳燃气公司的大门,一种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你感动,一杯热茶、一个微笑让你如沐春风。二是他们充满满爱心的读书室,一进门就让你感到要找一本书坐下来读读的感觉,整个书屋内容丰富,科目繁多,让你觉得走进书的海洋。还有他们艰苦朴素的作风,饭堂里是你可口的饭菜,墙面上张贴的是勤俭节约的格言,粒粒辛苦,不敢浪费......在蓝天工作的日子里,我知道了液化气(PNG)和天然气(LNG)的区别,知道了城市供暖和乡村用气的差异,学会了燃气的安装和管理,加深了对燃气安全知识的了解。尽管在蓝天燃气工作时间不长,也明白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民营企业的肩上重任。在负责供暖期间的日日夜夜,我几乎走遍了所有的供暖小区,走访了上百户供暖用户,帮助群众解决用气过程中问题。现在想来这也是我人生中的必修课。要不是走进蓝天,怎么会知道西气东输还有我们南阳蓝天的贡献,有那么一群人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日夜奋战在供气供暖一线。如今每次回乡路过南阳蓝天燃气,总会想起集团领导和蔼的面容与规范有序的管理,那种至善的服务理念,是我在体制内未曾体会过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鹏城筑梦再出发</p><p class="ql-block">2021 年 8 月,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 在我辞去燃气工作之后,深圳的群安达建设集团向我伸出了橄榄枝。我冒着新冠疫情风险,只身南下鹏城,成为建筑行业的一员。在这里,我既感受着 "北上广深" 大都市的繁华脉动,也体会过 "北漂南渡" 的异乡滋味。过去在体制内,虽难大富大贵,但居于小县城,人脉圈子与生活习惯都熟稔自在,老婆孩子热炕头,虽没暴富,但衣食无忧;来到深圳新环境,人生地不熟,一切需又要从头开始。好在有公司领导的悉心指导与同事们的热心帮衬,我很快进入工作状态,从对建筑行业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慢慢成长为能兼顾办公室事务与人事工作的熟手。这份成长,说实在话离不开前两家公司的历练。在台湾致公党沃华资本集团,我积累了人脉、开阔了视野;在中和农信我学到了企业管理的精髓。蓝天燃气的短暂时光,让我学到了优秀民营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经验,活到老学到老。艰苦岁月磨砺了我们 60 年代这批人,总感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坎坷经历教会我自立自强。十年砥砺前行,不仅见证了上述企业的发展,更铭刻着个人的成长。</p> <p class="ql-block">  加入群安达之后,我很快理清了这家民营企业二十余年的成就。2003年群安达在深圳起步,始终坚守行业标准,致力于打造安心工程;积极回馈社会,安置成千上万就业岗位;参与慈善事业、资助贫困大学生;为地方纳税贡献力量,以责任担当赢得各界赞誉。我作为一个建筑行业的小白,在体制内学那点管理知识早已过时,是领导和同事们把大湾区的先进理念融入我的脑海,手把手教我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流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我在地方上管理和发达地区的管理模式迥然不同,好在我有央国企的阅历,加上民企的渲染,参加无数场企业管理培训,多少有点触类旁通的感觉。从纸上谈兵到现场学习:生产、质量、安全;市场、营销、商务;总包、分包、班组;临建、进场、奠基;每一道工序都是管理的节点;群安达作为东莞的总部企业,从党支部、工会、协会、商会,每一个层面都凝聚着管理层的智慧和心血,也肩负着责任与担当。我逐渐掌握了人事行政各自的“六大板块”,对人事行政工作渐渐喜爱起来,也深深地感到做一个企业家不易,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更难!这五年,我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这份珍爱的工作之中,虽然力不从心但还是尽心尽力,毫无保留的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投入到为公司服务之中。 转眼之间我来到深圳已经五年了,感谢群安达给予我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平台。也感谢群安达让我在大湾区有了安身立命的场所。在这里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不仅深化了对稻盛和夫先生《干法》,《活法》的理解,还持续了对《樊登读书》的坚持;更加深了对王阳明心学等国学的感悟。过去对《道德经》仅是肤浅的拜读,只是作为装点门面的摆设,真正的深入了解还是在老板的影响下认真听取“喜马拉雅”罗大伦的《道德经》。老板是一位儒商,热爱读书学习,他的身体力行感染着公司每一个人。尽管目前各种行业都不太景气,但是只要你把握机会,商机还是会有的。老板常说,群安达是群安达人安身立命的场所,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当然企业不养闲人,在深圳更是如此,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那句话:“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作为60年代那批人,深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紧迫感,只有持续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将个人奋斗融入公司发展之中,不仅为企业也为自己的幸福生活赓续奋斗,再创佳绩。</p><p class="ql-block"> 职场中,既有成功的喜悦与辛勤的付出,也有失败的苦涩和坚韧的挑战。在每一家企业工作都有说不完的故事。对个人而言,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自己人生的阅历。 十年的奋斗也让我体会到,当你为了梦想全力以赴时,世界就像一位慷慨的馈赠者,在不经意间为你打开一扇又一扇惊喜之门。只要心怀希望,持续奋进,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终会化作眼前的美丽风景。</p> <p class="ql-block">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