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被介绍,不会相信自己能在地图上找到它,能在威海地界走近他,吃过生蚝的人知道名气很大的乳山生蚝,但你不一定知道在乳山市育黎镇下面有这样一个村——老由古村。</p><p class="ql-block"> 看过威海渔业集团封海的港口,驾车经育黎镇,再沿着蜿蜒回转的山道,行进20公里,就是龙角山水库,从大坝上穿行,围着一个水库转一圈,才到达这里。村落依水库而建,这里安静得出奇,站在水库边,仿佛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老由古村建于明洪武三年,划为老由古、北由古、南由古、东由古、三泉庄共五个村庄,现有112户,320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原来在水库谷底,因地势低洼,为兴建龙角山水库,1959年政府在坡上重建了新村,村民从“谷底”迁出,并由一个村形成现在松散相连的五个村格局。时过多年,年轻的村民陆续离开奔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空余上了年纪的老人守望这里。各村房屋破旧损坏严重,村委会突发奇想,招揽喜欢田园生活的游客为新村民,出售村里破旧的老房使用权,使用期原住户每家可得2万元,20年为期限,新村民无论投资改造装修多好,到期一并还给原住户,在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保障下,也算盘活了村子资产,推动村里经济改善的一条新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老由古村的门</span></p><p class="ql-block"> 早起,踩着朝露,迎着朝阳,来到水库边,远处的黛色青山入眼,天边分出层次,自然风光因为水库的映衬,一种静怡的美跃然而生,不禁令人想细细打量这个村的容颜。</p> <p class="ql-block"> 这个村的房屋都是当年迁移时兴建的,已经历经近70年的变迁,有的坍塌废弃,有的破损严重,还有一半的房屋仍在居住。山东人讲究门面,每家院门都是一色的砖瓦砌筑的雨罩,也称挡雨的房檐,下面是木质的门轴、门板,门槛,门轴坐落在下面的门枕石上,防止大门一开一关门轴滑出,也避免接触地后的反复磨损。尽管门板破烂,有的下部已经溃烂短缺,<span style="font-size:18px;">门</span>上装饰的铁质门钹,清晰可见,样式各异,<span style="font-size:18px;">斑驳陆离,锈迹中记载着岁月的痕迹,向</span>参观者讲述他昨天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老由古村的年迈</span></p><p class="ql-block"> 清早,还没吃早饭,村里居民就三三两两聚集到村口较开阔的空地,或蹲坐或靠墙,或坐在门槛上,晒晒太阳,闲唠几句,或者不吱声的看着进出村的陌生人,你若跟他微笑点头,他会很友好的靠上前来,问你从哪来啊,做什么工作的,再熟络一会就会主动跟你介绍村里的谁谁是孤寡绝独,那个靠门蹲着的,老伴去年去世了,那个迎面走来的是村里有名的光棍,有点傻… …,淳朴民风迎面而来,完全把你当成远来串门的亲戚一一介绍给你听!看,村旁那片拖拉机轰响正在平整的平地,是来投资的老板建果园呢……。</p><p class="ql-block"> 头天晚上刚到,在等待房主开门的空隙,回头看见屋后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的坡地上,一动不动注视着我们,跟他点头,他便努力的向前蹭,做出要跟我们说话的样子,我们问他年龄,他比划出手指“9”的样子,但难以说话,一旁了解村况的朋友介绍,这样的老人很多,基本都是等待天命。他每天怎么吃饭,有病了怎么办,让我们一直费解不已。据介绍,这个村,60岁的算年轻人,大部分村民在70—90岁之间。</p><p class="ql-block"> 夏日傍晚,坐在农民大叔的家门口,和村里年长的村民攀谈,那些村里大叔大娘作为村里的遗老,尽管面对购物不便、出行不便,就医不便,真一旦有个急病都来不及救治的老旧村子,也不想离开,几次三番的拒绝镇里城里孩子接进城的想法,他们每月200元农村补助,买点酱油,吃点肉都需要去20里外的大集赶集采购,极为不便。村里开办的老年食堂,每餐2元,却鲜有人问津,村里人说,没有人舍得花这两元钱。他们没有什么过高需求 ,言谈中很知足国家给的这晚年待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老由古村的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 采购不便,房东仅给留点土豆和洋葱,我们便打听去赶集的日子是几号,在哪?到了现场,见到猪肉蔬菜水果异常亲切,回来做了红烧肉、干豆腐炒韭菜,蒸扇贝,村民在水库钓的虾,也成为我们改善生活的佳品</p> <p class="ql-block">村民也有致富之道,养羊的村民能每天把新鲜羊奶卖给新村民,若去水库摸鱼摸虾也能卖给新村民。此外,在屋顶装上光伏太阳能,除自用外,多余的电由电力部门回收,也能获得回报,改善经济条件。</p> <p class="ql-block">这户人家投入六万元,每年能从电力部门获取一万元回报。</p> <p class="ql-block">利用房前屋后种些茄子辣椒豆角苞米果树,自给自足外也可去集市上售卖,只是我们停留的日子,大多作物没有成熟,不得不通过赶集解决吃喝问题。</p> <p class="ql-block">这是路过村口,一户山东大姨自己种的韭菜,见我们好奇,豪爽的送给我们:种的多了,不吃掉就坏了,分给左邻右舍,你们正好也拿去些。捧着这珍贵的韭菜,我们高兴的回去立马包了饺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老由古村:吸引了一群有故事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喝茶、赶集、做饭,散淡的休闲日子让我们注意到老由古村的招募新村民规划进展情况,谁在招?招了谁?可行性究竟怎样?一位自媒体大神每天不停的走户窜院做直播,几次清早还在沉睡,便被直播声震醒,按照与村委会的协商,大神广发引流视频,卖力的介绍认购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一位做工程的老总经过精心设计,将破损农房翻建成了徽派建筑,营造出与农房反差极大的民宿环境,成为自媒体大神的绝好例证,他也为此在这里付出了等客的三年独居时光。一位道士选择在此修身养性,要开办道家机构,头梳道士揪,上别道士簪,穿梭于普通人的生活里,成为一道风景。一位大和尚也赶来选址,身披袈裟,让已被这里惊诧的我们更觉好奇,连叹风水宝地让道家佛家聚齐了。一位做生意的老板,挣足了钱可以安心于静寂的村落中,种蔬菜,喝羊奶,丰盈自己的余生。一位办学招生的美术老师,在水库边位置大兴土木,因违反了村里房屋建造朝向,被搁置成了烂尾。林林总总,老由古村吸引了一切想逃离喧嚣,让内心得到安静栖息的人,村民的传统观念与农村多年积攒的结构性矛盾交织碰撞,成败与否,只能由时间做最后的决断!</p><p class="ql-block"> 一位村民在谈及新村民现象时,满脸不解的用山东话笑到:这地方,我们呆的够够的勒!</p><p class="ql-block"> 熟悉的地方没风景</p><p class="ql-block"> 老由古村,从建立到年迈,从衰落到试图新生,正在走出自己的轨迹,它是新农村建设以后村屯人口加速缩减的真实现状,更是一个时代到来村镇政府不容回避的时代课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