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张晓风的散文,是诗意与哲思的栖息地,她以独有的温柔、细腻笔触,携着感恩、悲悯与宽容之心,将生活里的点滴妙处,化作字字入心的文字,引领读者在平凡中触摸生命的温度,于寻常处洞见灵魂的深度。</p> <p class="ql-block">在《雨荷》里,那雨中的红莲,是张晓风对生命韧性的深情礼赞。“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来度日。”她将生命喻作一场雨,有雀跃的美好,也有寒冷潮湿的磋磨。可那株红莲,“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它自己便是欢乐!”这是生命的自洽与强大,是在困境中依然能汲取力量、完满自足的姿态。读至此,心中满是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感恩生命予我们体验百般滋味的机会,也敬畏生命在逆境中蓬勃生长的韧性,让我们懂得,即便生活有阴霾,也能凭内心的光热,照亮自己的天地。</p> <p class="ql-block">《地毯的那一端》则满溢着对爱情的温柔描摹与感恩情愫。“从疾风中走回来,觉得自己像是被浮起来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样浓,让我想到,要不是有这样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初遇时的雀跃与幸福,在文字里如清泉般流淌。“我忽然感到一种幸福,那种混沌而又陶然的幸福。我从来没有这样亲切地感受到造物的宠爱——真的,我们这样平庸,我总觉得幸福应该给予比我们更好的人。”这份对爱情降临的感恩,对“被造物宠爱”的珍视,让爱情的美好更显纯粹。她笔下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戏剧冲突,却有着细水长流的温暖与感恩,让读者不禁感念,生命中那些温柔的相遇,皆是岁月馈赠的珍宝,值得以最虔诚的心去珍惜。</p> <p class="ql-block">张晓风的悲悯心,在文字里如温润的月光,轻轻笼罩着世间万物。《母亲的羽衣》中,她以细腻笔触揭开母亲“羽衣”的一角,让我们看见母亲曾也是怀揣梦想、有着少女情怀的个体,却为了家庭与孩子,收敛羽翼,甘居烟火人间。这份对母亲牺牲与奉献的共情,满是悲悯。《巷子里的老妈妈》里,那平凡老妈妈的生活点滴,在她笔下流淌出岁月的沧桑与坚韧,唤起我们对那些在时光里默默坚守的普通生命的体谅与关怀。她写生活,写人物,总能捕捉到那些易被忽略的柔软与不易,以共情的笔触,让读者看到平凡生命里的闪光点与辛酸处,唤起人们对他人、对世界的悲悯与善意,懂得去体谅每一个生命的挣扎与坚守。</p> <p class="ql-block">而她的宽容心,更是为文字增添了厚重的底蕴。《雨天的书》中,雨天的氛围、书中的思绪,在她笔下交融出一种平和的韵味。她懂得雨天有雨天的情调,生活有生活的百般模样,不苛责天气的阴沉,也不抱怨生活的波折,只是以宽容之心接纳。无论是对自然万物的荣枯,还是对人性的幽微,她都以这样的心态去观照,这份宽容,让她的文字拥有了抚慰人心的力量,也让读者在阅读中学会以更豁达的心境面对生活的种种。</p> <p class="ql-block">张晓风写人,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人物的神韵与灵魂。写师生情谊,那老师的叮嘱、相处的点滴,在她笔下充满温情,让我们忆起自己生命中那些给予我们关怀与指引的师长,心生感恩;写世间众生,她能捕捉到他们身上的故事与情感,让每一个形象都鲜活可感,唤起我们对身边人的关注与共情。写景时,她更是将自然之美与内心感悟交融。无论是一池雨荷,还是山间风光,在她笔下都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承载着生命哲思与情感的载体。她能从一片荷叶里,看到生命的傲骨;从一阵山风中,感受到自然的私语,让读者随着她的文字,重新发现自然之美,懂得去感恩自然的馈赠,以敬畏之心对待天地万物。</p> <p class="ql-block">张晓风以温柔细腻为针,以感恩、悲悯、宽容为线,将生活的点滴妙处,密密缝制进每一篇文字里。愿读过的每个人都心怀善意,理解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