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踏入三星堆博物馆的瞬间,时间如同青铜器上剥落的绿锈,簌簌落下。那些夸张的纵目面具,像是从《山海经》中游出的精灵,用凸起的瞳孔丈量着现代人的灵魂。青铜神树上方的点点灯光,仿佛是三千年前的星光,正沿着青铜枝桠缓缓流淌,似乎正是杜甫笔下“星垂平野阔”的意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展柜里的射灯,为黄金面具镀上一层流动的蜜色。金凤凰在匠人的想像里羽翼渐丰,展翅欲飞。这光芒历经千年前的破坏和埋藏,却在考古者的手中涅槃重生,仍然闪耀着夺人心魄的光泽。古蜀人用锤揲工艺将太阳固定在金箔里,而今天的我们,也正用光伏板捕捉阳光的能量,点亮万家灯火。或许对光明的追逐,始终是刻在人类基因里的诗行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青铜神树在恒温恒湿的展柜中伸展枝桠,它的每一片铜叶都凝固着一个未完成的飞翔姿势。青铜大立人不知道沐浴过多少次的日月轮转。站在它们面前,我想到城市里那些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同样的向上冲动,同样的对高度的崇拜。古蜀国的工匠用失蜡法铸造通天神树时,与我们用钢结构挑战重力的现代工程师,是否共享着同一种灵魂的躁动?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呼应,远比器物表面的相似更令人心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动人的是那些残缺的青铜器。考古学家说它们被故意折断、打碎、掩埋,成千上万的碎片正借助AI的力量在努力地还原他们本来的面目。或许有些美注定要破碎,才能在时光中化作永恒的青烟。就像我们清空社交媒体记录、删除文件数据、格式化硬盘,都在记忆的土壤里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古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三星堆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一首永远在续写的长诗。它的每一件器物,都是时光长河中的隐喻,等待与每一个时代的读者相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与三星堆之间,隔着的不是玻璃展柜,而是一面可以双向穿越的时光之镜。在这镜中,过去与未来如青铜器上的纹饰般交织缠绕,永不停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当我们的文明也在某天成为玻璃柜中的展品时,后来者会如何解读这些数字时代的产物?或许正如我们面对三星堆时的困惑与着迷,真正的文明对话永远包含着无法完全破解的部分。而这未解之谜的留白,正是历史最有生命力的地方。青铜面具依然在凝视,而我们这个时代,正在成为它目光中下一个待解的谜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