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河文论(2025.一)

云朵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2025第1期总第117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抚顺作协评论委员会微刊</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用认知淬炼散文抒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品读何银芬《拜谒“雅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净 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重庆北碚有现代文学家梁实秋纪念馆,依托其旧居“雅舍”建立。民国时,梁实秋赴重庆任职,购得此宅,名其“雅舍”,办学堂,聚墨客,闻遐迩。主人喜欢借物托情,此前,无论亭子间、茅草棚或是琼楼玉宇、摩天大厦,“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便发生感情”,遂有名篇《雅舍》问世。</p> <p class="ql-block">  梁实秋《雅舍》中的托物言志,给了今天作者丰富的启发。拜谒“雅舍”,其内一檐一瓦、一木一草都有曾经主人的气息。所以才有作者感悟的“高大蓊郁的黄桷树,浓荫蔽护着门廊,其虬根盘错,紧紧环抱着那块刻字的磐石,仿佛无言地守护着这片浸润文心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  品读何银芬的《拜谒“雅舍”》,只觉得心灵的清澈。其语言抒情意境有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的《小石潭记》,有如“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包止响腾,余韵徐歇”的《石钟山记》,声情并茂,余音绕梁。</p> <p class="ql-block">  重庆北碚为作者倾心之旅。也许有了梁实秋的心理影响,也许有了《雅舍》的醉心熏陶,虽撰文念头搁置已久,却如文火般经久熬制,终成浓稠。“循着不甚陡峭的石阶,穿过门扉,一方石壁赫然于左。青白石面上,绿字刊刻着梁先生的自述。”似乎每个字都经历了时间与环境的打磨。“‘雅舍’,于钟爱中国散文者而言,非仅地名,非止建筑,更非寻常故物。”以极简的文字呼之欲出心中的崇仰。</p> <p class="ql-block">  此刻,“雅舍”俨然一座历史与知识的殿堂,浩瀚的书卷气仿佛著名的四大书院,置身其中,自是一场陶冶。便捧出饱蘸浓情的文字,抒以踏进“雅舍”的心情,“它是一处精神的图腾,一方文学的净土,牵引着无数心灵朝圣的方向。”雅舍虽简陋,亦如“先生笔下一位调皮的孩子,虽有不足,爱意却盈满字里行间;更是与先生相濡以沫下的知己,充满难以言喻的亲昵与默契。</p> <p class="ql-block">  散文精华是语言的抒情性,有如小说的虚构和诗歌的比拟,成为各自的盛装。散文虽然形式上有叙事、抒情、写景、议论、哲理之分,无论哪一种字里行间的精彩,都是作者的情感在时代淬炼中的抒发。“人常存此念:有些美好,宁肯幽藏于心,恐现实中复建的楼宇,会惊扰了文字里滋养多年的隽永意境。”当情感尚未到喷发的时候,面对鳞次栉比的“复建楼宇”,作者宁肯保留对眼前“雅舍”小院的“幽藏于心”。</p><p class="ql-block"> 散文的抒情性要经得起时间的推敲。每个时期的文学都有不同情怀,也会有不同的社会认知。作者迈着当下的脚步踏进当年的民国小院,时空久远,置身现实,浮想联翩。“宽容地接纳事物的瑕疵,无论对人抑或对物,充分感受其存在,与之和谐共处,相扶相携——这何尝不是一种平淡、自然、真实的人生态度?”作者“念及世间某些喧嚣的物欲,”让心情置于红尘之上,平和审视世间沧桑,用宽容地接纳传递给读者乐观地面对。</p> <p class="ql-block">  散文的抒情性总是温润读者心情的陪伴。文学爱好者扎堆的地方,很多人以为比起小说和诗歌散文最容易驾驭,因为它形式活泼,可以直抒生活五味杂陈,可以信手描摹心灵律动,于是云集者甚众。后来很多人发现,自己一直在原地打转,并没有在看似形散中写出自己的风格,堆积的作品多半只是时间和地点的更迭。而在抚顺作家协会鹿鸣文学社拾起《拜谒“雅舍”》时,顿时觉得这才是散文的心灵之作。没有沾沾自喜,没有刻意炫耀,没有“我”在视觉中的胡乱穿梭,只有心灵的自由漫步。“阳光穿过浓密的枝叶,筛下点点如碎金般的光斑。‘雅舍’所蕴藉的情志,便如这不灭的金光,闪耀不息。而我,已在路上,追逐着、沐浴着那永恒散落的文心光芒……”</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何写好散文里的抒情,常常令人陷入深深的思索,有时还会带有痛感。也会时常提醒自己,应该放下笔来,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考,直到可以喷发心声的时候,像朱自清笔下民国战乱中铁路旁父亲一往情深捧着橘子的背影,像茅盾笔下抗战烽火中挺立在北方广袤土地上的白杨树。于是,就会默默去啃噬书架上开始染尘的书籍。不能总是不停地写,写得精疲力尽了,读者也会觉得很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置身文人故居,作者深为梁实秋《雅舍》与身边“雅舍”所陶醉。文中不时引用,借以抒发游者情怀。既非时尚打卡,到此一游,亦非文化粉饰,故作姿态,而于历史陈列中抚摸前人情怀,思索时下困惑,寻觅行走路径。“读罢掩卷,一种温暖的感怀油然而生——清寒与困顿,在此处仿佛被悄然化解、消融、稀释。”这层层递进中,也是作者参悟人生、走出困惑、提升认知的真实袒露。</p><p class="ql-block"> 艺术呈现常会殊途同归。摄影艺术的布局谋篇,视构图为减法艺术,于极简中呈现主题的鲜明。散文作品中那些频繁出现的“我”,亦如摄影作品画面中多余的元素,去掉这些多余的元素,对有些作者可能是一种疼痛,可文学的抒情淬炼到最后,注定是无我的艺术。这是品读《拜谒“雅舍”》的另一个体会。</p><p class="ql-block"> 作者何银芬为抚顺鹿鸣文学社副社长。为不相识的作者写品读感受,只是为作品吸引,如同年轻时对文学名著如饥似渴的阅读中,常会情不自禁在日记本上做阅读笔记,才有后来对那些文学名句的记忆犹新。写读后感也是一种学习,让情感在为文学的跳动中深深地感动自己。 </p><p class="ql-block"> 2025.8.6(晨)</p> <p class="ql-block">  净缘(本名尹晓晖),辽宁作协、辽宁散文学会、辽宁传记文学学会会员,《首都文学》签约作家,抚顺作协文学评论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散文、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各类文学期刊、网络文学平台、地方主流媒体。著有散文集《给心灵一个支点》《善良于转角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浑河文论》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主 编:马 平</b></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费 阳 李 允 孟庆革</b></p><p class="ql-block"><b> 王 浩 尹晓晖 何艳玲</b></p><p class="ql-block"><b>微刊制作:何艳玲</b></p><p class="ql-block"><b>图片来源于网络</b></p><p class="ql-block"><b>编发日期:2025.8.14</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