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然一笑美篇】纪实文学:《县令血洒藕塘村》(2025年第39期)

欢然一笑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县令血洒藕塘村</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张善格</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r></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烽火突起</font></h1><br> 清咸丰二年(1852年),一场磅礴汹涌的风暴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向鄂东席卷而来,它震撼着通山这片古老的大地。当时,人们将这场运动称之为“粤匪之乱”,却不知这一称呼背后,正隐藏着时代翻天覆地的变革。<br> 清咸丰三年(1853年)7月,通山县迎来了一位年轻的新县令——陈希唐。陈希唐,名景雍,出身于河南商丘的书香门第。自幼他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熏陶,饱读诗书,才情出众。年纪轻轻,便在科举之路上崭露头角,高中进士。此番,他以进士身份肩负着重任前来代理通山县令一职。 清咸丰四年(1854年)2月,鄂南大地被凛冽的寒意所笼罩,寒风如锋利的刀刃,肆意地刮过每一寸土地,似乎要将世间万物都割得遍体鳞伤。就在这样一个肃杀的时节,一场巨大的生灵危机正悄然降临。<br> 当时,太平天国的军队如同燎原之火,一路势如破竹。太平军在韦俊的率领下,从田家镇渡江后,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2月25日占领了兴国。<br>  富水河沿岸一带向来鱼龙混杂,三教九流汇聚于此。听闻太平天国即将来富水的风声,盗贼们如同嗅到血腥的鲨鱼,纷纷蜂拥而起。他们趁势而为,或占山为王,或聚众抢劫,原本就不太平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通山这个原本偏安一隅的小县城,仿佛似平静港湾中的一叶扁舟,在时代的巨大漩涡面前,无可避免地被卷入其中。 陈希唐到任通山后,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瞬间察觉到了局势的严峻。他站在县衙的高处,望着县城内外的景象,心中深知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而通羊这座小城极有可能成为风暴肆虐的中心。<br>  陈希唐深知,通羊虽小但地理位置关键,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他决心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守护这座小城,守护城中百姓。他迅速召集县衙的各级官员,商议应对之策。在县衙的议事厅中,气氛凝重,众人面色忧虑。陈希唐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说道:“如今局势危急,我等身为朝廷命官,当以守护百姓为己任,不可有丝毫退缩之意。” 随后,陈希唐开始有条不紊地部署防御工作,他组织城中的青壮年成立团练,日夜操练,增强军事力量。同时,他还加强了对县城城门的防守,修缮城墙,储备粮草、兵器等物资。此外,他还深入民间,安抚百姓的情绪,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可能到来的危机。<br> 在这风云初起的时刻,陈希唐就像通羊这座小城的定海神针,以其坚定的信念和果断的行动,带领着通山百姓,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br>  然而,未来的时局充满了未知与挑战,太平天国的动向不明,盗贼们四处流窜,通山能否在这场风暴中安然无恙,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陈希唐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定能在这乱世中为通山寻得一片安宁之地。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祸降通山</font></h1><br><div> 清咸丰四年(1854年)3月19日,太平天国军派遣丞相钟延生、“洪门秀才”方周瑚、伪总制吴某人率领着一群凶悍至极的贼众,从大畈镇如恶狼般凶猛地侵入通山境内。<br> 那些贼众,平日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刻更是带着一股令人胆寒的戾气。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瞬间传遍了通山县城,一时间,城内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脸上满是恐惧与惊慌。恐惧的阴影如同浓重的乌云,迅速且彻底地笼罩了整个县城。街头巷尾,到处都是慌乱的身影,人们匆忙收拾着细软,不知该逃往何处,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临。</div> 这时,陈希唐县令听闻这一消息后,原本平静的面容瞬间变得凝重起来,眉头紧紧地锁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深深的“川”字。他心里十分清楚,此时若动用武力与贼人对抗,以通山县城有限的兵力,不仅难以取胜,反而会让无辜的百姓遭受更大的苦难。战火一旦燃起,百姓们必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家园会被摧毁,生命会受到威胁。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决定以谕令安抚匪众,期望能以和平的方式化解这场迫在眉睫的危机。<br>  陈希唐县令回到书房,铺开纸张,亲自书写谕令。他神情专注,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谕令的言辞恳切至极,他试图晓之以理,向贼人阐述劫掠的危害以及和平共处的益处;又动之以情,提及百姓们的艰辛与无辜,希望贼人能良心发现,放下手中的屠刀,停止作恶。 然而,他的一番苦心,却被当地那些嚣张跋扈的土匪视为软弱可欺的表现。那些平日里就横行霸道、无视王法的土匪,见此情形,竟趁机响应贼人,与太平军里应外合。他们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恶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br>  当时局势瞬间失控,贼匪在县城里肆意妄为,他们首先气势汹汹地冲向官府衙门。衙门,那原本象征着朝廷威严的地方,在他们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他们疯狂地砸毁着门窗、桌椅,将一切能破坏的东西都砸得粉碎,仿佛要将所有的愤怒和贪婪都发泄在这上面。紧接着,他们又将罪恶的双手伸向了常平仓。常平仓那是百姓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储备之地。贼人打开仓门,如饿狼般哄抢粮食,一袋袋粮食被他们抢走,百姓们的希望也随之破灭。 一时间,通山县城火光冲天,四处都是焚烧抢掠的场景。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烟火味和血腥气。百姓们拖家带口,四处奔逃,哭声、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曲人间悲歌。孩子们惊恐地啼哭,老人们无助地叹息,年轻力壮的人则在慌乱中寻找着一丝生机。整个县城陷入了一片混乱的地狱之中,昔日的宁静与祥和荡然无存。<br>  陈希唐县令看着眼前这惨不忍睹的景象,心急如焚,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深知,仅凭自己和县城现有的力量,根本无法抵御这股如洪水猛兽般的恶势力。为了拯救通山县城的百姓,为了恢复县城的安宁,他毅然决定前往省城告急搬兵,期望能借助省城的强大兵力,平息这场可怕的祸乱。 然而,通往省城的道路早已被贼人重重封锁,他们如同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每一个路口都有贼人严密把守,根本无法通行。陈希唐县令站在被封锁的路口,望着那重重阻碍,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愤,但他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誓要想尽一切办法,拯救这座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县城和百姓。<b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勇战贼寇</font></h1><br></div><div> 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局势如乱麻般错综复杂,陈希唐县令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贼寇肆虐,横行无忌,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本县兵力微薄,面对贼人的汹汹来势,实在难以与之抗衡。陈希唐县令苦思冥想,多方寻求应对之策,却始终找不到一个万全之法,无奈之下,他深知若想扭转局势,拯救百姓于水火,只能另寻他路。</div> 陈希唐县令将目光投向了江右(今江西一带),那里或许有着可以借助的力量。他下定决心,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江右的道路,不仅要向当地借兵,同时还要招募乡勇,期望能够组建一支英勇善战、足以抵御贼人的强大队伍。一路上,他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四处奔走,为了心中的信念与使命,毫不退缩。<br>  在这艰难的旅程中,陈希唐县令结识了罗协戎。罗协戎同样是一位满怀忠义之心的仁人志士,他为人正直,对国家和百姓怀着深厚的情感。当他听闻陈希唐县令的遭遇,看到县令那坚定的眼神和勇气时,不禁被深深打动。他深知,在这动荡的时代,唯有与志同道合之人并肩作战,才能守护国家,保护百姓。于是,罗协戎毫不犹豫地决定与陈希唐县令携手共进,共同为抗击贼寇而努力。 他们二人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商议后,决定从通山进军,以此来支援正处于危难之中的武昌。为了确保此次行动能够顺利进行,他们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们深知,里应外合方能增加胜算,于是积极与通羊城内的张铭等人取得了联系。<br>  张铭乃是本县的庠生,此人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平日里在当地广结善缘,颇有名望。当他得知陈希唐县令和罗协戎的义举后,被他们的爱国情怀所感染,毫不犹豫地答应在约定日期内应,与通羊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合,给贼人来个措手不及。陈希唐率乡勇先是驻扎在了杨芳林,北山的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是个易守难攻的绝佳之地。 然而,太平军似乎察觉到了他们的行动,很快便派出了一支队伍前来杨芳林阻击乡勇。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陈希唐县令与乡勇们没有丝毫的畏惧,他身先士卒,手持长剑,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畏。他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带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只见他的身影在战场上如雄狮般穿梭,恰似一道黑色的闪电,所到之处,贼人纷纷倒下。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士气大振,个个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br>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战场上喊杀声震天,鲜血染红了土地。陈希唐县令和他的乡勇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成功擒获并斩杀了数十名贼人。贼人们见势不妙,纷纷逃窜,他们暂时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这一场胜利,让士兵们士气高涨,也让陈希唐县令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他深知,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了艰难险阻,贼寇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但他毫不退缩,心中的信念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支撑着他继续带领着队伍,向着抗击贼寇、保卫家国的目标坚定前行。<br><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孤城血勇</font></h1><br></div><div> 在那风云诡谲的动荡年代,通山的局势如同一团错综复杂的乱麻,让人忧心忡忡。罗协戎的军队,本是通山潜在的一股强大支援力量,然而此刻却远在大沙口安营扎寨。那大沙口与通山县城之间,相隔竟有百里之遥。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时代,这段距离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短时间内,罗协戎的军队想要迅速赶来支援县城,简直是天方夜谭。每一寸土地都在无情地宣告着,县城此时孤立无援的处境。</div> 在通羊城周边张铭原本是县城与外界联络的重要一环,他身处县城内,距离陈希唐县令所在之处约有50里。这本不算太过遥远的距离,却因为种种复杂的因素,使得彼此之间的联络变得举步维艰。传递消息的信使,常常在途中遭遇各种意外,或是道路被阻断,或是遭遇不明势力的拦截。<br> 当时,太平天国不知从何处嗅到了内应的蛛丝马迹,他们恼羞成怒,作战更加疯狂。张铭这位尚未来得及发挥更大作用的内应,便被太平天国军残忍地杀害,其手段之狠辣,令人发指。张铭的牺牲,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本就岌岌可危的局势之上。<br>  贼人得手后,气焰愈发嚣张。他们率领着大批党羽,如同汹涌的潮水般,气势汹汹地朝着陈希唐县令所在之处席卷而来。那一张张充满恶意的面孔,那一双双闪烁着贪婪与凶狠的眼睛,仿佛要将一切都吞噬殆尽。 此时,陈希唐县令身边仅有100多名忠心耿耿的乡勇。这些乡勇士是他在困境中仅有的依靠,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愿意与县令同生共死。然而,外部的援军迟迟不见踪影,犹如石沉大海。而原本寄予厚望的内应,如今也已失效,一切都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双方力量悬殊之大,宛如天地之别。贼人人数众多,如同密密麻麻的蚁群,而陈希唐县令一方,却势单力薄,仿佛狂风中的残烛。<br>  但陈希唐县令,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脸上没有丝毫惧色。他深知自己已然没有退路。身后是通山万千百姓殷切的目光,是他们对安宁生活的渴望。他的每一个抉择,都关乎着这些百姓的生死存亡。唯有拼死一战,或许才能为通山的百姓争取到那一丝渺茫的生机。 清咸丰四年(1854年)5月初,陈希唐率乡勇与太平天国军在厦铺镇藕塘村展开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激战。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仿佛要将这片天空都撕裂。刀光剑影闪烁不停,寒光映照出战士们的坚毅与决绝。陈希唐县令挥舞着长剑,身影在敌阵中穿梭,每一次挥剑都带着破釜沉舟的气势,与贼人展开殊死搏斗。<br>  然而,渐渐地陈希唐县令的身上已经多处受伤,殷红的鲜血汩汩流出,染红了他的衣衫,将那原本整洁的衣物染得一片斑驳。但他依旧咬紧牙关,眼神中透露出的坚定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他奋力厮杀着,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仿佛不知疲倦。 只见敌人的包围圈如同铁桶一般,越缩越小。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即使是钢铁之躯,也终有耗尽力量的那一刻。陈希唐县令的动作渐渐迟缓,呼吸也愈发沉重。最终,这场力量悬殊的战斗,还是以陈希唐县令的大败而告终,他不幸战死在战场上,年仅35岁。那一刻,他的身躯缓缓倒下,却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崩塌,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br>  一同阵亡的,还有27人,他们或是陈希唐县令的亲属,怀着血浓于水的情谊,与他并肩作战;或是心怀正义的义勇之士,被陈希唐县令的精神所感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战斗之中。他们的牺牲为这片藕塘土地染上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忠魂映日</font></h1><br><div> 在通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陈希唐县令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忠义与悲壮的传奇。<br> 当通山的百姓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收敛陈希唐县令的尸体时,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哀伤。百姓在整理他那为数不多的遗物时,一张写满字迹的纸张,缓缓展现在众人眼前。那是陈希唐县令留下的绝命词,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他一生的坚守与无奈。<br> “少年时就以气节自矜,一生笃信忠贞之道。”寥寥数语,道尽了他年少时便立下的志向。从青春年少起,他便将气节视为生命的脊梁,将忠贞奉为人生的圭臬。踏入仕途,</div> “因一官之职而受羁绊,历经十月的艰辛磨难。”在通山任职的这短短十月,他却仿佛走过了一生的坎坷。为了治理好通山,他殚精竭虑,从民生琐事到抵御贼寇,无一不是亲力亲为。<br> “不埋怨上级官员,忍心责备下层百姓。”他有着宽广的胸怀,即使面对上级的决策未能如己所愿,也未曾有过一丝怨言。而对百姓,他总是心怀怜悯,哪怕局势艰难,也不忍心苛责半分。<br>  “无愧于师长朋友,却有负君主双亲。”这是他对自己的审视,在忠义的道路上,他觉得自己对师长朋友问心无愧,却自觉未能尽到对君主的辅佐之责,也未能在双亲跟前尽孝。 百姓们看着这些字句,泪水再也忍不住。他们深知,陈希唐县令为了通山,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br> 陈希唐县令最终被安葬在两崖右侧六里处,他的墓地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显得格外宁静。青山似在为他默哀,绿水如在为他悲歌。<br> 然而,通山的局势却并未因他的离去而好转。自从陈希唐县令战死后,贼军的势力愈发猖獗。他们如恶狼般在通山的土地上肆意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通山百姓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之中,每日都在恐惧与绝望中煎熬。<br>  陈希唐县令在初到通山任职时,局势就已然紧张,他凭借敏锐的目光,向上级详细陈述当时的形势和应采取的策略,言辞恳切地请求派兵驻守兴国。上级官员听后,不禁为之赞赏,对他的远见卓识深感钦佩。然而,省城兵力本就薄弱,面对陈希唐县令的请求,虽有心相助,却力不从心。 最终,未能采纳他的建议,后来省城再次沦陷,太平天国军大多是从兴国方向如潮水般涌来。陈希唐县令虽奋力抵抗,终究寡不敌众,战败身亡。这一切,实在令人惋惜!<br> 陈希唐县令的故事,如同通山夜空中一颗璀璨而短暂的流星。在黑暗的天际中,它奋力划过,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虽照亮了一时,却终究无法改变那个时代的悲剧。<br>  但是,他的忠义与勇敢,却如同种子,深深埋在了通山百姓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根发芽,成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悲壮传说。 <p class="ql-block">注:文中照片在网络中搜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