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为证 以精神为炬

周亚南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在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谈赓续传承红色根脉</span></p> <h5><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者按:</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025年8月12日上午,笔者参加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一个抗战老战士后代忆先辈“薪火忆峥嵘 一脉承初心”座谈会,我作为中共浦东工委领导下的浦东第一支抗日武装组织——“保卫二中”中队长周大根烈士的孙子,受邀参加了这次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培根铸魂担使命 薪火相传续华章》的微宣讲。以下是根据这次发言改写的文章,题目用了《以文物为证 以精神为炬》,在淞沪会战爆发88周年的今天,缅怀在抗战中牺牲的先烈。</span></h5>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座谈会主题会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我们迎来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红色泥城主题馆里的铜质怀表、秋萍学校陈列室中的浅灰围巾,静静诉说着周大根烈士“捐躯赴国难”的壮举;《“五卅惨案”周年纪念歌》里激昂的旋律与“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贫民”的豪迈诗句,仍在时空长河中回荡。从“爱国、尚德、求真、拼搏”的秋萍精神,到新时代 “培根、铸魂、担当、奉献”的责任传承,三代人用生命与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镌刻在文物纹路里、凝结在精神基因中的接力长跑。</p> 培根:以文物为根,扎深信仰的土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是周大根名字的隐喻,更是革命精神的底色。红色泥城主题馆中那块铜质怀表,表壳纹路被岁月磨得模糊,却清晰记录着信仰生根的轨迹——1924年上海大学的课堂上,它的滴答声与瞿秋白、恽代英的教诲共振,见证着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心中萌芽;1930-1935年的铁窗岁月里,它成为“分秒必争写春秋”的精神武器,支撑周大根在狱中写下“铁窗难锁雄心志”的革命文稿;1938年浦东的游击战场,它被挂在中队长周大根的胸前,“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的信念让指针成为战略布局的坐标。这枚怀表的每一道磨损,都是信仰扎根的年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展陈于红色泥城主题馆内的周大根生前用过的怀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萍学校周大根烈士事迹陈列室中展陈的浅灰围巾,经纬间藏着扎根人民的温度。1925年五卅运动中,它或许曾为奔走呼号的青年抵御“寒流”;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操场、中共南汇县委的秘密据点,它始终陪伴着革命者穿梭于群众之间。围巾上的斑驳血渍,是1938年寒冬汇角战斗的印记——当“保卫二中”的勇士们在芦苇荡中陷入三面合围,周大根振臂高呼“为了国家民族,打!”的那一刹那,这条围巾或许正裹着他滚烫的初心,将“扎根人民”的信念织进每一寸针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展陈于上海市秋萍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周大根烈士事迹陈列室”中的一条围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怀表计时的是信仰成长的刻度,围巾承载的是与人民同行的温度。对新时代接棒人而言,“培根”就是要像周大根那样,让信仰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土壤,让情怀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深厚大地。正如周大根的遗物从家族收藏转为社会共享,我们唯有让这些带着体温的遗物成为全民共同的精神养分,才能让红色根脉在新时代扎得更深、长得更壮。</p> 铸魂:以精神为火,熔铸民族的品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铸魂”是精神基因的提炼与升华,而周大根留下的文字遗产,正是铸魂的熔炉。“完成历史的使命,要我们大众负担”,《“五卅惨案”周年纪念歌》中的这句歌词,道破了革命者的精神密码——个人的生命与民族的命运从来一体。1925年五卅运动中,19岁的周大根在恩师林钧影响下投身反帝爱国的洪流,这句歌词或许就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精神号角;1938年组建“保卫二中”时,他将“抗日建国公学”办在李家桥,培养百余抗日骨干,用行动践行“大众负担使命”的承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红色泥城主题馆序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网儿虽大,捉不尽东海之鱼;钢刀虽快,杀不尽天下贫民!” 为战友赵天鹏题写的诗句,是民族精神的铿锵宣言。1938年汇角战斗的绝境中,面对600余日军的围堵,周大根用这句诗的信念带领战士冲锋,让“不屈”二字成为民族品格的注脚。这种精神在狱中未曾磨灭——他耐心启发狱卒觉悟,在“沙间集”中写下“热血浇灌自由花”;在牺牲前的最后时刻,他仍喊出“坚持——到底”,让信仰的火种在血泊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秋萍精神中的“尚德、求真”,正是这种精神之魂的凝练。新时代“铸魂”,就是要让这些文字遗产活起来:在秋萍学校的情景剧《一颗火热的红薯心》里,让青少年读懂“尚德”的内涵;在红色宣讲中解析诗句背后的民族气节,让“求真”成为追寻真理的动力。当我带着文物照片走进中共一大纪念馆“格物弘源”鉴研会的现场时,当青年教师在陈列室讲解“大根”“秋萍”的寓意时,精神之火便在代际传递中越烧越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抗日建国公学遗址所在地(暂未保护)</span></p> 担当:以行动为笔,续写时代的答卷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担当是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更是和平年代的责任坚守。周大根的担当,是上海沦陷后毅然返乡组建“保卫二中”,让浦东大地燃起抗日烽火;是明知敌众我寡仍在汇角战斗中“以人存必死之心,无不一以当十”,打响了中共浦东工委领导下的浦东敌后抗日第一枪。这种担当在周大根的二儿子、我的父亲周到身上得以延续:17岁接过父亲的枪加入新四军,抗美援朝五次战役中带病保障通信畅通荣立三等功;转业后在洪都机械厂兢兢业业,离休后仍奔波于红色宣讲一线,93岁捧起“光荣在党 50 年”纪念章时那句“这是我所有获得纪念章中份量最重的一枚”,这是出新的使然,更是担当的接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时代的担当,是我在退休之前辅佐父亲挖掘史料、五年来奔走宣讲80多场次的坚持。我发起组织了周家后人重走革命路,建议设立“汇角战斗遗址纪念设施”,代表家人将父亲的军功章捐赠给红色泥城主题馆,让“家族记忆”成为“民族财富”。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开始讲述爷爷周大根怀表停摆的1938年与父亲周到军功章闪耀的岁月,让青少年明白:担当不是历史的回声,而是当下的行动——学生加入红色宣讲团,青年参与遗址保护,这些都是新时代的担当答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周大根“为国家民族而战”到周到“此生许国”,再到我“让文物说话”,担当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形态,但内核始终如一: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里坚守岗位。正如“秋萍精神”中的“拼搏”二字,新时代的担当就是要以拼搏之姿,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答卷。</p> 奉献:以初心为灯,照亮传承的长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奉献是革命者的精神底色,更是传承者的行动指南。周大根的奉献,是32岁的生命定格在汇角芦苇荡,用鲜血践行“愿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是将“小家”融入“大家”,即便对10岁的二儿子周到“聚少离多”,也要让革命的星火照亮家乡。这种奉献化作无形的精神遗产:狱中写下的文稿、培养的抗日骨干、播撒的革命种子,都在时光中生根发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到的奉献,是十三年军旅生涯的南征北战,是转业后在工厂的兢兢业业,更是离休后“把荣誉回馈家乡”的嘱托。当我代表家人将父亲的军功章捐给红色泥城主题馆时,完成的不仅是一份遗嘱,更是一场跨越两代人的奉献接力——“这些文物放在家里是家族记忆,放在纪念馆是民族财富”,这句朴实的话道破了奉献的真谛:将个人价值融入民族大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时代的奉献,是让红色精神生生不息的执着。在我和周家后人共同推动《周大根烈士纪念文集》的修订增补再版,计划用大模型技术增强文物宣讲的代入感,让革命故事“活”在当下。通过我不遗余力的进行宣讲,让青少年红色精神认同度得到了提升,这便是奉献的力量——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正如秋萍学校将“爱国”融入自然课、历史课,奉献就是要让红色基因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里,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0年岁月流转,怀表的指针虽已停摆,却在精神长河中永不停歇;围巾的温度虽已冷却,却在代代相传中始终滚烫。从周大根的“捐躯赴国难”到周到的“此生许国”,再到我身体力行的“红色传承”,“爱国、尚德、求真、拼搏”的秋萍精神已升华为“培根、铸魂、担当、奉献”的新时代使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回望,我们终将明白:文物会老去,但精神永远年轻;英雄会远去,但传承者的脚步永远向前。让我们以文物为证、以精神为炬,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家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