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愚公之愚,愚在何处?愚在90高龄,仍想着移山,早干嘛去了?不知道未雨绸缪。愚在子孙微弱,竟敢与山争锋,有些自不量力,妄自尊大,不切实际,不知天高地厚。愚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而不知疲倦,定是反应迟钝之人。愚在智叟讥之,犹自振振有词,那是一条道走到黑,是固执己见。愚在不知道迁徙而坚持挖山,是刚愎自负、固步自封。此等愚钝,实乃人间罕见。愚公既愚钝,又迂腐。</p><p class="ql-block">我每每思及愚公,便见一个驼背老人,立于山前,仰视那巍峨不可一世的山峰。他的眼睛浑浊,却射出一种奇异的光;他的手掌粗糙,布满裂痕,却固执地握着一把短柄的锄头。他身后站着几个面黄肌瘦的孩子,那是他的“子子孙孙”,是他移山伟业的继承者。</p><p class="ql-block">山在那里,已经千万年了。它看过多少代人的生死,见过多少雄心壮志的消磨。它沉默地矗立着,以它的存在嘲笑着一切短暂的生物。而愚公,这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竟敢向它挑战。</p><p class="ql-block">愚公的愚钝,首先在于他不懂得计算。计算得失,计算成败,计算投入与产出。智叟是懂得计算的:“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话说得何等明白!一个90岁的老人,加上几个妇孺,如何能撼动那万仞高山?每日挖下的土石,不过沧海一粟;终其一生,也不过在山上留下几道浅痕。这计算多么精确,这逻辑多么严密!</p><p class="ql-block">但愚公不听。他有一种超越计算的愚钝。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他将自己置于一个无限的时间长河中,他的生命不再局限于90年的短暂光阴,而是延展为一个无穷的序列。在这种延展中,山的永恒被消解了,“山不加增”,而人却“无穷匮也”。多么奇怪的逻辑!他将自己的生命无限复制,用这种复制来对抗山的永恒。</p> <p class="ql-block">这种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了常理。常人思考问题,总是立足于当下,立足于可见的未来。谁会去想那虚无缥缈的“子子孙孙”?谁会将自己的生命投射到无尽的未来?这不合逻辑,这不明智,这——愚钝至极。</p><p class="ql-block">愚公的愚钝,还在于他不懂得权衡利弊。移山为了什么?“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为了方便出行。但为此要付出什么代价?毕生的精力,子孙数代的劳碌。这值得吗?绕路而行,迁居他处,哪个不是更简便的解决之道?为何非要与山较劲?</p><p class="ql-block">现代人一定会说,愚公缺乏成本意识。他应该做一个可行性研究,做一个成本效益分析。如果移山的成本高于绕路或迁居的成本,那么移山就是不经济的,就是愚蠢的。现代人善于权衡,善于选择最优解。现代人活得精明,活得有效率。</p><p class="ql-block">但愚公不权衡。他认准了一条道,就固执地走下去。他不在乎成本,不在乎效率,甚至不在乎成败。他只要移山,不管付出什么代价。这种不权衡的愚钝,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理喻。</p><p class="ql-block">愚公的愚钝,更在于他不懂得审时度势。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自然灾害频仍?战乱不断?生存尚且艰难,何谈移山这等浩大工程?资源有限,人力匮乏,技术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移山无异于痴人说梦。明智的人应该顺应时势,保存实力,而不是做这等无谓的牺牲。</p> <p class="ql-block">但愚公不审时,不度势。他似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艰难视而不见。他的眼睛只盯着那山,心中只想着一件事,移山。这种专注近乎偏执,这种坚持近乎疯狂。他不问时机是否成熟,不问条件是否具备,他只管挖山不止。</p><p class="ql-block">然而,正是这种愚钝,最终感动了天帝。“帝感其诚”,命神将山移走。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局。它似乎在告诉我们,愚钝胜过精明,坚持胜过算计,不切实际的梦想胜过现实的考量。这样看来,天帝也是愚钝者,这是浪费资源,浪费财力,浪费人力。</p><p class="ql-block">这不合常理。在我们的经验中,总是精明人得利,算计者成功。那些不懂权衡利弊,不会审时度势的人,往往碰得头破血流。但愚公的故事反其道而行之,它歌颂愚钝,赞美固执,将不可能变为可能。</p><p class="ql-block">这或许正是这个故事的魅力所在。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常理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愚钝到极致,固执到极点时,奇迹就会发生。不是因为他计算精确,不是因为他权衡得当,而是因为他的愚钝本身成为一种力量,一种足以撼动神明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聪明的时代。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被教导要精明,要会算计,要懂得权衡利弊。我们学习各种技能,掌握各种知识,为的就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上占据优势。我们嘲笑愚钝,鄙视固执,将那些不谙世事的人视为失败者。</p> <p class="ql-block">但有时我会想,我们是否失去了某种愚钝的能力?那种不问得失、不计成败、只管向前的愚钝?那种将生命投射到无限未来、以有限对抗无限的愚钝?那种专注到偏执、坚持到疯狂的愚钝?</p><p class="ql-block">愚公的愚钝中,有一种惊人的力量。它是对时间的蔑视,对困难的漠视,对现实的超越。它不计算,因为计算会显示不可能;它不权衡,因为权衡会导致放弃;它不审时度势,因为审时度势会令人气馁。它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挖山,简单明了。</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可以说这只是一个寓言,一个神话。现实中,愚公们大多以失败而告终。他们的山依然矗立,他们的努力化为乌有。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思考愚钝的价值。</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太需要一点愚钝了。需要那种不求立即回报的坚持,需要那种超越个人生命长度的视野,需要那种不计代价的执着。我们的问题不是不够聪明,而是不够“愚钝”;不是不会计算,而是不敢不算计就行动。</p><p class="ql-block">愚公最终没有靠自己的力量移走山,但他的愚钝感动了上天。这暗示着一个深刻的真理,当人的愚钝达到某种极致时,它会成为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能够改变现实的力量。不是通过直接的物理作用,而是通过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震撼天地。</p> <p class="ql-block">我常常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愚公独自一人坐在山前,望着那黑黝黝的庞然大物。他知道自己挖走的土石微不足道,他知道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山的移动。但他明天还会继续挖,后天还会继续挖,直到生命的尽头。而他的子孙,将接过他的锄头,继续这看似无望的工作。</p><p class="ql-block">这种景象,既悲壮又美丽。它展现了人类精神中最可贵的一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超越个体生命的责任感,对命运的不屈抗争。这种精神,用智叟的眼光看是愚钝,用更高的眼光看,却是最纯粹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太行、王屋二山,最终被神移走。但我想,即使没有神的干预,愚公的愚钝也已经战胜了山。因为山的存在是为了被跨越,被挑战,被人类的精神征服。愚公用他的愚钝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人心比山高,意志比石坚。</p><p class="ql-block">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门前都有一座山。它可能是生活的重压,可能是事业的困境,可能是理想的遥远。我们可以像智叟一样精明地计算,权衡,最后选择绕道而行;也可以像愚公一样,“愚钝”地直面它,挖它,一代代地挖下去,直到它“无陇断焉”。</p><p class="ql-block">愚钝之山,实乃心之山。移山之难,实乃胜己之难。愚公之愚,实乃大智若愚。</p><p class="ql-block">山在那里,愚公在这里。一个永恒,一个短暂;一个巨大,一个渺小。但愚公的锄头落下时,永恒被动摇了,巨大被挑战了。这就是愚钝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必真的去移山,但我们需要愚公的那种愚钝,那种敢于向永恒挑战,用短暂对抗巨大的愚钝。因为正是这种愚钝,定义了人之为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