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行之腊子口@扎尕那

溪柳依依

<p class="ql-block">14日早上,从迭部长征路出发,前往腊子口。</p><p class="ql-block">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是白龙江林区四大国家级森林公园之一,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北岸的腊子河源头地区,青藏高原东缘,岷山山系北支,迭山山脉,属西秦岭构造带南部陇南山地。</p><p class="ql-block">公园有泉潭飞瀑,溪涧湖泊;有碧波清流,九曲回环;有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有高峡平湖,碧水连天;有万峰叠翠,古木排云;有空翠凝碧,霜叶流丹;有百鸟啁啾,深谷鹿鸣。当地藏羌文化浓郁纯正,为公园增添了强烈的地方特色和神秘的宗教色彩。腊子口国家森林公园以其“雄、奇、险、秀、幽”的景观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而闻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为藏汉合音,腊子藏语为山青之意,藏汉合意为山青上的口子。</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是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区,2005年,迭部腊子口战役遗址被纳入了《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之中,成为“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之一。红军长征遗迹为公园人文景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独特的美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漫漫长征万里路,天险雄关腊子口。”</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纪念碑。</p><p class="ql-block">腊子口战役是红军长征中突破天险的关键战役,其纪念碑作为重要红色遗址见证着革命历史。该碑是为纪念1935年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的战役胜利及牺牲烈士而建,碑体高9.16米、宽2.5米,寓意1935年9月16日攻破天险之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历程。碑体南、西两面镌刻杨成武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北面刻有甘肃省人民政府撰写的战役经过碑文。</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是迭部通往广大汉族地区的门户和重要交通要道。腊子口周围群山耸立,峡口如刀劈斧削,腊子河两岸是悬崖绝壁,林密道隘,地形险要,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天险腊子口地势十分险要,是甘川通道的咽喉。</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6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腊子口,国民党军三个团据险阻击红军前进。当天,红军正面强攻,未能突破国民党军防御阵地。17日,红军两个连翻越悬崖陡壁,穿插国民党军侧背,一举将守敌击溃。天险腊子口突破后,中央红军进入甘南开阔地带,北上陕甘地区的通道开辟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在长征路上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腊子口碉堡。</p><p class="ql-block">甘肃军阀鲁大昌部3个团驻守腊子口,修筑碉堡、铁丝网,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线。蒋介石严令务必全歼红军于腊子口。</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聂荣臻等指挥红一军团(林彪为军团长)主攻。红军兵力不足,弹药匮乏,但士气高昂,必须速战速决。正面强攻受阻。9月16日,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发起正面进攻,但敌军火力凶猛,红军伤亡较大。9月17日凌晨,当地苗族战士“云贵川”(绰号)提供情报,发现山脊有一条隐蔽小路可绕至敌后。红四团六连挑选20名战士组成突击队,夜间攀爬绝壁,迂回至敌军后方,配合正面部队夹击。凌晨3时,迂回部队投下手榴弹,炸毁敌碉堡,正面部队趁乱冲锋,突破防线。敌军溃逃,红军占领了腊子口。由此打通了北上通道,为进入陕甘根据地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红军战士雕像。</p> <p class="ql-block">特色路灯。</p> <p class="ql-block">从腊子口继续向前,来到一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茨日那毛主席旧居。</p> <p class="ql-block">茨日那革命遗址位于甘肃省迭部县旺藏乡政府驻地东南侧。1935年9月13日至15日,红军长征途经该地,一军团驻扎旺藏村,三军团与军委纵队驻留旺藏寺,毛泽东曾居住于村内木楼,并在此向红四军团下达"以三天的行程夺取腊子口"的作战指令。</p> <p class="ql-block">辣子情深。</p> <p class="ql-block">遗址现存的毛泽东旧居木楼,展现了红军长征途经迭部地区的史实。这是木楼门口。</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坐像。毛泽东在此居住三日,于藏式木楼内制定腊子口战役作战方案。</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几株小花在蓝天下特别艳丽。</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路灯设计也体现着长征精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旅途的意义,往往在于遇见那些藏匿于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壮美。接受了革命历史教育,下午前往扎尕那,这是一次与自然深度对话的旅程。这里不仅是国家地质公园,更是一座天然的藏地文化博物馆,山峦叠翠,云雾缭绕,仿佛是遗落在人间的净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车刚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刻有中藏双语的石碑,写着“扎尕那国家地质公园”,红花点缀,绿意盎然,仿佛在欢迎每一位来访者。</p> <p class="ql-block">沿着木质栈道缓缓前行,远处的山峰高耸入云,山体被厚厚的植被覆盖,宛如一幅水墨画。栈道两侧的红色栏杆与自然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却也意外地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走在木栈道,远的山峦层叠,近的火红灯饰,在蓝天白云下显得那么耀眼。</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这里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p> <p class="ql-block">山谷中散落着藏式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有的屋顶飘扬着经幡,有的门前挂着“扎尕那”字样的装饰物,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停车场上停满了车辆,可见这里已成为热门旅行地,但山林间的宁静并未被打破。</p> <p class="ql-block">这山,这白云,这蓝天,这和谐而美丽的自然,我完全陶醉其中了。</p> <p class="ql-block">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p> <p class="ql-block">行至半程,我坐在红色亭边小憩,远望层峦叠嶂:山体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色调,阳光洒在屋顶上,泛着柔和的光晕。这一刻,我真正理解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在山间漫步时,常能看到身着彩色衣饰的游客穿行其间,或倚栏拍照,或静静远眺。我也站在栈道上,望着远处的雪山与经幡,风吹过耳畔,仿佛能听见千百年来这片土地的低语。据传,扎尕那曾是洛克之路的一部分,美国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曾在此流连忘返,称其为“上帝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一片开着各色小花的草坪,与蓝天白云,山峦建筑构成了唯美的色彩画,吸引着游人驻足留影。</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的每一寸土地都写满了故事,每一阵风都吹过了千年。这不仅是一次旅行,一场高原秘境的诗意栖居,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扎尕那,是一圈俏丽的崖壁包裹中的一个藏族小村寨,风景秀丽奇幻,是整个甘南藏区风光尤为优美的地方之一。村中古老的木制藏居沿山而建,当地人安静淳朴,劳作在山坡河水之间,构成了美妙的田园风光。无论是观光、摄影,还是参观淳朴藏族人们的传统生活,都是不可错过的美妙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