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曾 众</p><p class="ql-block">美号:285951748</p><p class="ql-block">图片:手机自拍</p> <p class="ql-block"> 对联融合了书法、文学、历史、地理、家风、教育于一体,人们从其亭台、楼阁、门楣、堂屋悬挂、张贴对联的内容,对其位置、环境、地位、情趣、爱好、追求、境界,就可一目了然。尤其是春联,更是真实的反映出主人家对新的一年所寄予的美好希望。对联无声,但走过路过的人,总会看上一眼。时间久了,也就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均应带头悬挂对联,大力拓展其教育、警示、自律功能。</p> <p class="ql-block"> 一、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p><p class="ql-block"> 生长在墙头之上的芦苇,高高在上,随风起舞,引人注目。但是由于长在岩石上,也缺乏深厚的土壤,根系没办法向下生长,基础不牢,一旦受到|狂风暴雨的冲击,必然被连根拔起,灰飞烟灭。不象黄山上的松树那样,扎根于破岩之中,不管是东西南北风,还是严寒酷暑,依然坚定自己的立场,顶天立地,千年不倒。</p><p class="ql-block"> 生长于山林之中的竹笋,刚刚从地表冒出了,露出尖尖的头角,包裹着厚厚的笋壳,傲视群雄,貌似强大,唯我独尊,一副毋庸置疑的样子。其实自己的腹中空空如也。就象一个初入职场的新人,顶着名牌大学的外表,自视满腹经纶,高人一等,对同事不屑一顾。其实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照本宣科,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提示每一个初出茅庐的人,不管你来自哪里,都要善于学习,善于观察,不能盲目自信,在实践中充实丰富完善自己。</p> <p class="ql-block"> 二、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 (宋·欧阳修)</p><p class="ql-block"> 门第:指家庭的社会地位与文化素养。如"高门大户",家族具有显赫的社会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门当户对",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相当。《西游记》第九十六回:员外上前扯住道:“这是我两个小儿,唤名寇梁、寇栋,在书房里读书方回,来吃午饭。知老师下降,故来拜也。”三藏喜道:“贤哉!贤哉!正是: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在读书。”袁黄在家训中将此作为治家要点,写进《了凡四训》,广为传播,成为人们公认的治家之道。</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一个家庭要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必须多做善事,济困扶危、诚信处世、广积善缘。不可为非作歹、坑蒙拐骗、损人利己、胆大妄为,否则终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导致前功尽弃。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够光耀门庭,唯一的路径就是让子女们好好学习。不仅要学书本知识,更要学社会知识,培养其吃苦耐劳、忍辱负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品质,才能光宗耀祖。</span></p> <p class="ql-block"> 三、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清·姚文田)</p><p class="ql-block"> 纵观历史上家业能够传承几百年的,一定是世世代代都践行了积德行善的家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行,关键时刻总是能得到贵人的帮助,福泽绵延,惠及后代。善不是小恩小惠,而是符合道义。善能逢凶化吉,红军在强度鸟江多次失败。当地老百姓感恩红军的大义,积极帮助红军从上游浅滩处成功渡江,从而跳出了包围圈。正所谓“得道多助”!富不过三代,就是因为第三代生活在蜜罐里,骄奢淫逸,不思进取,坐吃山空。而锱铢必较、与民争利的人,只能召致小人。一世英名、万贯家财,最后毁于见死不救、落井下石、离心离德、栽赃陷害。</p><p class="ql-block"> 普天之下,不管是什么样的好事,都比不上读书这件事。读书可以塑造品格、增添智慧、明白事理。苏轼专门作诗《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给了董传巨大的鼓舞。北宋皇帝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善于读书的人,不会抑郁,因为有众多的知己随时在其身边。喜欢读书的人,不会孤独,因为有很多的朋友在其周围。爱好读书的人,不会落伍,因为有太多的新知可以掌握。一个人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断然不会惹是生非。</p> <p class="ql-block"> 四、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p><p class="ql-block"> “世事”出自《周礼·地官·大司徒》,最早仅指士农工商等职业的技艺。后来扩展到涵盖世务、时事、为人处世等内容。人们常说:世事如棋局局新。因为人世间的事情总是充满变数,难以预料。但世间万事万物,又都是有自己运动的规律的。就象天气虽然变化无常,可四季轮回却是可以预见的。又如虽然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但生老病死也是有规律可遵循。如果能够洞悉明白其内在的规律,并妥善运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学问。洞察世间万物,皆能悟得学问之道;而通晓人情世故,则可成就文章之华。</p><p class="ql-block"> “人情”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包括人的感情、常情、世情、情谊、情面等。“文”指服装、皮肤等表面上有纹式的图画。“章”古代音乐连奏十段才能结束,称之为一章。人情世故,可大可小。如果能够真诚相待,先人后己,就能够得到人们真心的帮助和大力的支持。人民英雄纪念碑,不仅碑文没有为自己的胜利歌功颂德,而且在第一层的须弥座四面浮雕上,表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为了反抗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抗日战争等)场面。这才是一篇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且具有伟大情怀的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