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鄂君启节交通路线的考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钱 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7月26日</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7月4日,在青阳县蔡汉雄同志协助下,我在众多的示意图中,选择采用《安徽文明史陈列(上)》第79页的“鄂君启金节水陆路交通路线示意图”,改绘成为《鄂君启金节水陆路线示意图》(红线为舟节水路,黄线为车节陆路)。为了说明改绘的过程,才引出本篇《鄂君启节交通路线的考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一、鄂君启节出土于寿县无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4月间,寿县八公山乡寿淮农业二社农民李义文、徐世均,在九里乡之九里圩护堤的复堤工程中,在距城东门二里的邱家花园(在淮南铁路蔡家岗站到寿县城之间公路西沿)取土,发见了鄂君启节,由李文章、徐传九两同志携回保存。六安专署为加强寿县地下文物保护,根据省文化局及当地党委的指示,于1957年9月间,抽调所属各县文化干部11人,组成六安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重点进行寿县境内文物的普查工作。当专区文物普查工作队在寿县开始进行工作时,由菱角小学教师朱则英介绍动员他们捐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12月25日,《新民晚报》发表了一则新华社重要的考古消息:安徽省文物普查队最近在寿县双桥区采集到这个县的九里乡邱家花园出土的二千多年前的“大司马邵阳败晋于襄陵”的铜简四块。据考古学家谈,这是我国考古学上惊人的重要发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12月26日,上海李平心给郭沫若写了一封信,提到鄂君启节出土的消息。1958年3月8日,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叙述:“接到这封信,我很振奋。一月二十日回国以后,我就通过文化部文物局的协助,想快些看到原物的照片和铭文。最近终于得到四枚铜节的照片和两种铭文的摹本(殷滌非摹),真是如获至宝。接着文物参考资料编辑部又把殷滌非和罗长铭合著的《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文稿送给我阅读,我才更进一步弄清楚了铜节出土的大概情形。殷、罗两先生的文章是很有参考价值的,特别是他们把铜节合并起来绘出了两个插图,很大意义。原来四枚铜节是分为两套的。甲套一枚、合五而成规,缺少了四枚。乙套三枚,亦合五而成规,缺少了两枚。古时候的符节有的本是剖竹而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8年4月27日,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文物参考资料》(月刊)第四期(总92号),先后刊发郭沫若《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殷滌非、罗长铭《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殷、罗文后记为1958年1月30日;附记为1958年2月22日于合肥)。鄂君启节出土寿县,毫无疑问。但是,鄂君启节制造何地,至今仍然是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寿县,历史悠久。夏禹定九州,寿地属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灭六、蓼,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略州来,并占寿地;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蔡避楚求吴翼户,迁都州来;州来改称下蔡,寿地属蔡。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灭蔡,寿地复入于楚。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楚“东徙都寿春,命曰郢”。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辞海》云:寿县,在安徽省中部、淮河南岸,古名寿春,曾为战国楚都,秦置寿春县;境内有瓦埠湖纵贯;古迹有淮南王墓。寿春,古邑名。战国楚地,在今安徽寿县西南。公元前241年,考烈王自陈迁都于此,命名郢。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安徽寿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辞源》云:[寿春]战国时楚邑。楚考烈王迁都於此,命名为郢。秦置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多年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去寿县,必看博物馆,必视鄂君启节。不仅对寿县博物馆如此厚爱,而且对安徽省博物馆同样情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3年4月23日,皖北区革命历史文物陈列所、皖北科学馆、皖南科学馆、皖南人民文物馆合并成立安徽省博物馆筹备处。1956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馆成立。接着,1957年4月,寿县邱家花园出土鄂君启节;9月,收藏馆内。1958年1月5日,周恩来总理视察;4月28日,朱德委员长视察;9月1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并指示:“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人民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创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尤其是2009年4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安徽省博物馆》“馆藏精品”分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安徽省博物馆现藏文物约23万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集江淮地域历史文化之大成。其中商周青铜器及瓷器、文房四宝、新安书画、古籍善本和契约文书、徽州三雕、潘玉良作品等都颇具代表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以内涵丰富、工艺精湛及特色鲜明而闻名全国,有誉为镇馆之宝的“鄂君启节”和青铜重器“楚铸客大鼎”。金节系青铜铸成,上有金丝填嵌铭文,分为车节和舟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凭证。它是研究战国时期封君、交通、地理、商贸、税收、符节制度的重要史料。楚大鼎重达400公斤,是东周时期最大最重的青铜鼎。它不仅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也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毛泽东主席1958年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久久地站在大鼎前赞叹道:“能煮得上一头大牛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二、鄂君启节铭文考释存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1957年4月鄂君启节出土寿县以来,铭文的拍摄、临摹、考释等研究一直进行着。至2027年4月,将是70周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头个10年,即1957年至1966年,拍摄、临摹、考释等研究成果辉煌。主要学者有:殷滌非、罗长铭,郭沫若、李心平,林承坦,商承祚,谭其骧,于省吾,黄盛璋、李学勤等。其中,谭其骧《鄂君启节铭文释地》、黄盛璋《关于鄂君启节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谭其骧《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黄盛璋《鄂君启节地理问题若干补正》等论文,把鄂君启节的研究及学术争鸣推向峰顶,载入史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尤其是谭其骧先生学术研究的贡献最大。早在1942年,缪钺与谭其骧在学海书院同事,经常切磋学问,特别是历史地理方面的问题。如他致函谭其骧,询问楚辞《招魂》中“庐江”所指。谭其骧认为,“乱”的描述完全符合庐江的地望,这也证明《招魂》作于楚国未迁离郢都之时,作者应为屈原,而不是宋玉。缪钺完全赞同谭其骧的结论,将这篇题为《与缪彦威论〈招魂〉庐江地望书》的信件作为浙江大学中国文学史讲义的附录,以后又在重庆某刊发表。当然,谭其骧先生后来与黄盛璋讨论“爰陵”“澮江”时,学术观点终于又前行一步,这是很值得尊重的一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57年4月,在安徽寿县出土了战国时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制作的鄂君启节,节上的铭文说明了当时楚国境内的水陆交通路线,是一件很有价值的资料。考古学界不少人作了研究考释,但由于没有正确解释节文中的地名,也就无法复原出当时的交通路线。商承祚就其中一些地名函询谭其骧的意见,促使他对节文中的地名和路线作了一番考订,写成了《鄂君启节铭文释地》。以后为答复黄盛璋的驳难,又发表了《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复黄盛璋同志》一文。应该说,节文中涉及的水陆路线,至此已大致复原,大部分基本得到了合理的解释。但谭其骧觉得某些问题仍有进一步修订补充的必要,因此当1966年文物出版社通知他准备将两篇论文汇入专集时,他又动手写一篇后记附入集中。文章尚未写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到1981年汇集《长水集》文稿时,连那写好的一半也没有找全。但在谭其骧的遗物中,保存着商承祚的全部来信,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当年为研究鄂君启节的热烈讨论和深入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92年8月28日凌晨,葛剑雄就在送走谭其骧先生的遗体,骑自行车赶回学校,接着参与筹办谭其骧先生的丧事。葛剑雄拟了一副挽联,请中文系的老师修改后,在告别仪式上,挂在谭其骧先生遗像两边。上联:基肇《禹贡》,功成《图集》,春秋六十汇为悠悠长水。下联:泽被士林,化导实学,桃李三千仰止巍巍高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和绝大多数科学家一样,谭其骧先生只为少数人所知,如郭沫若、吴晗等。要是他没有主编过《中国历史地图集》,知道的人必定会更少。郭沫若对不同意见,一般都要著文加以反驳,但对谭其骧三篇(《论曹操》《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读郭著〈蔡文姬〉后》)论文居然始终保持沉默,没有作出任何反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尽管我非常重视谭其骧、郭沫若、黄盛璋、殷滌非、罗长铭同志等的关于鄂君启节铭文考释以及地名的研究成果,但是我仍然坚持认为:我们的鄂君启节铭文研究仍在路上。</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三、舟节铭文途程部分考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1.舟节铭文途程部分释文</b><b>:</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76, 79, 187);">作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钱征(1952年4月一一 ),安徽省东至县大渡口镇人。祖籍为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共党员。池州市退休干部。曾任浙江大学树人学院兼职教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池州学院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屈原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现任安徽省池州市屈原学会的会员、研究院的研究员和创会会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来源丨池州市屈原学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丨刘海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监制丨杨 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丨胡 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编辑制作丨齐海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