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唐诗引发的遐想

方芳

<p class="ql-block"> 一首唐诗引发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今晚偶然翻到杜甫的一首《梦李白》,熟悉的诗句,不知为何给了我一些特别的触动:“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又一次要提起李白了,无论是在秦淮河畔诵读他的《登金陵凤凰台》,还是在不经意间的抬望见一轮皎月,抑或是像今日这般,偶见关于他的一首诗,都会将那白袍清癯的形象一次次推到我眼前。</p> <p class="ql-block">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是同为一代诗圣的杜甫给予李白的评断,惟有诗人最了解诗人,惟有真正惺惺相惜的朋友最明白他的真实境况与心情——何等的寂寞?何等的悲凉?王国维云:“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杜工部此句深得其要旨,一边是“冠盖满京华”的繁华昌盛,一边是“斯人独憔悴”的悲凉晚景,满城的官僚冠盖相续却是一肚子草包,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却反倒困顿不堪,失意憔悴,人生无常如此,叫人如何不起寥落灰心之想?</p> <p class="ql-block">  我在遥想当年的李白:郁郁不得志地离开长安,离开他曾躇踌满志想一展抱负的朝廷,流放于白山黑水之间,无奈却又不得不强作洒脱,心中装着的该是多么沉重的苦痛?如果他是个庸才,因为能力不济而自咎其责,自辞官场,那么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偏偏他的心怀天地,志堪凌云,他的诗人的才华和睿智让他过于透彻地看清现实,过于敏感地察觉到身边的“明枪暗箭”,于是他只能“众人皆醉我独醒”,只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只能远走他乡,寄情山水!</p> <p class="ql-block">  “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的这句诗实在是对此一类人生的精辟概括!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年轮里,有一种人活得最痛苦,便是身为文人又偏生就一颗七窍玲珑心的人,是自诩清高又处处不得不屈从于世俗的人!浑浑噩噩的生活最易得到快乐,因为不懂也就不想,既然“不想”又何来无穷烦恼?</p> <p class="ql-block">  所以郑板桥用“难得糊涂”自勉,留给世人的便是一个疯癫放肆又怡然自得的形象。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位真正的高人——有智者之智,却不显山不露水,看似大智若愚,却始终留有人性的清明与正直。</p> <p class="ql-block">  然而李白的不羁同样让我由衷欣赏,哪怕因此换来“将老身反累”,“寂寞身后事”的凄凉处境,他的人生也因为真实的欣喜与忧伤、绚烂与苦痛而充满饱满的张力。因其如此,两千年后的我臆想李白当年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中行将就木之时,嘴角应当是挂着一丝微笑,在心中道一声“我生无悔”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