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山

汪前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的山绿了。四十多年前故乡连年干旱,群众用山上的柴草喂养牲畜做生活燃料,多年生植物被消灭殆尽,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成了光秃秃的山,刮起风来尘土飞扬。后来国家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政策,群众不再用柴草做燃料,加上气候逐步好转,山上的草长了起来,种植的柠条和小树逐步长大成林,山成了绿油油的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的山不再阻碍交通。二十年多前人们出行靠自行车,下山人骑车上山车骑人,羊肠小道只能靠两条腿走。现在水泥公路通到了村社,大多数人家买了轿车,少数没轿车的也有摩托车三轮车,公路上轿车和摩托车风驰电掣。过去山里人没水吃,现在自来水上了山入了户,水比油贵的日子一去不返。原来通讯靠隔山喊话和跑路传话,现在人人都有智能手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的山造就了故乡人坚韧顽强诚实质朴的性格。他们祖祖辈辈守着穷山历尽艰难繁衍生息奉献国家。尤其新中国建立后,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吃糠咽菜将粮食上交国家、饿着肚子发展农业生产、起早贪黑改造古老山河,是他们奉献精神的写照。土地承包到户后他们一边继续发展种植和养殖业,一边利用农闲外出务工经商,在实现温饱和自身价值的同时,为新时期国家经济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做出了新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的山镌刻着故乡发展的历史印迹。那里有大集体时代社员以改天换地的英雄气慨,经过三十多年顽强奋斗建造起来的惠及子孙后代的旷古工程——水平梯田,有经过群众几十年辛劳栽植起来的柠条林和柏树林,有政府统一修建的整齐、漂亮的新农村,有群众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山乡文化。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故乡的山已非过去“不适于人类生存”和“苦甲天下”的山。乡亲们靠山发展种植养殖业,摘掉了贫穷帽子开始向小富迈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月是故乡明,山也是故乡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12日</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   下列图片为故乡山的图片</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辑制作:汪前进</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源:手机随拍</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