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任 池 的 风 凉 飕 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b><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文 | 星月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离开城市,周末去礼泉。”这是礼泉文旅最新的宣传语,旨在以文旅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对于礼泉这个农业大县而言,这是顶好顶好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因了这一句宣传语,我最近就一直关注礼泉文旅推送的系列短视频,看了这样那样宣传礼泉文旅项目的短视频,其中有一条“关中避暑秘境,礼泉任池村”的宣传视频,我特意多看了几遍,因为这个项目就在回家途径的凉马山。在我的认知中,一直认为这个地方属于甘河以北最大的村庄凉马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不过,现在看来这一切好似和凉马没有半毛钱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短视频里的这个任池村,位于礼泉县北部旱腰带地区,东可望唐昭陵、西可望唐建陵,历史人文资源丰富而厚重,这就给任池村搞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曾驾车途径任池村,一路上新修的旅游路盘旋而上,车窗外青山连绵,绿树成荫,农舍遍布,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好一幅悠远宁静的山野田园画卷。凭窗远望,九嵕山(唐昭陵)顶天磨云,巍然屹立,时有苍鹰展翅翱翔于翠峰之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行在这一眼千年的人文风光之中,扑面而来的是那穿越历史长河的盛唐雄风,是六骏奔腾踏浪逐烟的阵阵蹄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任池曾是一个山大沟深、干旱缺水的小山村,土地贫瘠、沟壑纵横,荒山荒坡连片。“靠天天不下雨,靠地地不出苗”曾是任池村最真实的写照。这里农业耕作受制于自然条件,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辛。那时候,与任池村同处在“旱腰带”地区的昭陵镇的大多数村子都是这样的贫瘠而艰辛,这里的人们面朝着两座唐陵,背靠着一片干硬的旱塬,硬生生地穷苦了几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几十年的时光里,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唐陵依然,旱塬依然。直至2017年8月,礼泉县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这时候的任池村,也已悄然发生着变化。水泥路代替了泥泞土路,路灯点亮了乡村小巷,黑暗的窑洞被遗落在土崖中,新式民居拔地而起,穷乡僻壤的任池村旧貌换新颜!近些年,任池村发展旅游的步子迈得更快更大。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的任池村,依托唐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在临近任池村附近的山粱上(当然也有称作"凉马山")建起了仿唐凉亭,铺设了山体间的步游道、山峰上的观景台,并新建有音乐喷泉、唐壶景观、休闲广场等,另有特色民宿、永康颐养等配套性基项目相继建成。至今,任池村的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用短视频里的话说:“想你的风,吹到了任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么,短视频里的新任池村,究竟是什么样儿呢?透过手机屏,我看见九嵕山群峰逶迤,旅游路车来车往灯火闪烁,音乐喷泉流光溢彩,唐壶悬空水流激荡,红色步道凉风习习,烧烤摊位烟火缭绕.......任池村在夏季里主打避暑纳凉主题,营造礼泉纳凉秘境。然而,看过这些景致之后,大家是否感觉有些眼熟呢?面对这样缺乏差异化特色的景致,游客会不会产生一种审美疲劳呢?这样一个崭新的任池村,怎么能吹着别人吹过的风?同质化的景致一定不会对游客产生的巨大吸引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且不说放眼全国,就以我们陕西来说。“袁家村”无疑是一个极其成功的乡村游案例,但紧随其后以模仿“袁家村”模式为动机的马嵬驿、宏兴码头、东黄小镇等都犯了同质化的错误,导致核心竞争力不强而日渐萧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反观如今的任池村,不正在重蹈覆辙吗?试问这里的音乐喷泉比得上大雁塔北广场吗?这里的唐壶景观难道不是某处景观的简单复制的版本吗?这里的烧烤摊位拼得过近在咫尺的礼泉袁家村吗?屈指算来,这里唯一有胜算的就是夜里山岗上的嗖嗖凉风。而这凉风又是无界的,并不独属任池村,周边的村子都会刮这凉爽的夜风。对于一个城市人言,尤其西安、咸阳两市的游客如果要出城避暑纳凉,我想他们的首选址一定不会是任池,而更可能是秦岭的某个峪口,因为那里的山风既水润又冰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那么,任池村仅凭几处颜色红艳的步道和夏夜里的几缕凉风就想“以旅兴农”?这种谋划似乎有些不太稳妥?秋天来了呢?到了冬天怎么办?一年有四季,总不能仅凭一季的生意来兴农,那这季节性也太强了,这繁荣也太过短暂,而“以旅兴农”也会随之落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任池的现时发展来看,这先走的几步稍有些急功近利了,大有盲目扩建之势,更缺乏对唐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且未能与本地民俗文化的结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自然也就缺乏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这种缺乏差异化定位的发展路线,最终只会迈向旅游产业发展的“死胡同”,更不可能将“文旅兴农”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另外,在任池村发展旅游的当下,农民朋友是不是也利益均沾呢?有没有“企业主导、农民靠边”的现象存在呢?作我们不得而知,而目前只看到了表面性的一时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为一个礼泉人,我当然希望看到任池旅游大发展,希望“任池旅游”的招牌像“袁家村”一样全国闪亮。但“文旅兴农”并不是一句听起来顺耳、喊起来响亮的口号,它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协作和长期投入,需要差异化定位的整体规划,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良性循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我想,对于任池村而言,完全可以以“袁家村”为标杆,通过差异化、品牌化和全域化策略,来更为科学地定位乡村旅游产业,实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开花”的大发展蓝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