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篆太平通宝考略:帝祚、符瑞与钱文之谜‌

九叠篆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国锋</p><p class="ql-block"><b>‌壹、溯源与考辨:九叠篆与太平通宝之历史交集</b></p><p class="ql-block"> 欲论“九叠篆太平通宝”,必先溯其二元之源:一为“九叠篆”之体,二为“太平通宝”之钱。二者皆为中华文化中之瑰宝,然其是否曾在历史长河中交汇融合,铸成一体,则为今日探究之核心。</p><p class="ql-block"><b>(一)九叠篆之源流与意蕴</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其源可溯至道教符箓文字,其形盘旋屈曲,反复折叠,以填满印面为要旨,观之既有篆书之古雅,又呈图案之华美 。其名虽曰“九叠”,然“九”非实指,乃言其多,为阳数之极,寓意“九五至尊”,象征皇权之无上与神圣 。此种字体自唐宋以降,渐为官方所重,尤盛于宋、辽、金、元、明、清诸代,多用于官印、敕命、牌符之上,成为朝廷权威之视觉符号 。其笔画繁复,结构匀称,不仅极难仿刻,有效起到了防伪之功用,更以其森严繁密之气象,彰显了朝廷法度之庄严与皇权天授之正统性。将此等寓意“九五至尊”之字体用于典章文物,其政治寓意不言自明。</p><p class="ql-block"><b>(二)太平通宝之铸行与时代背景</b></p><p class="ql-block"> “太平通宝”乃北宋开国之初极为重要之一种年号钱。其铸行于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后改光义,再改炅)的“太平兴国”年间,具体时间为公元976年至984年 。此钱乃是赵宋王朝所铸的第一种年号钱,开创了宋代钱币的一大特色——几乎每个皇帝、每个年号均铸行年号钱,形成了一部用钱币书写的“宋史”。</p><p class="ql-block"> “太平兴国”此一年号,本身即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意涵。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猝然长逝,“烛影斧声”之谜流传千古,其弟赵光义即皇帝位,是为太宗。为稳定政局,昭示其统治之合法性与正统性,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意在向天下宣告,其将继承太祖遗志,致力于天下一统,实现国家太平、国势兴盛的宏伟蓝图。在此背景下铸造的“太平通宝”,便不仅仅是一枚简单的流通货币,它更是新君稳定政局、宣示大政方针的政治工具。钱文“太平”二字,直接呼应年号,寄托了统治者对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景,亦是对民间厌倦五代十国战乱、渴望和平安定社会心理的积极回应。</p><p class="ql-block"> 因此,“太平通宝”的铸行,标志着宋代货币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其本身就是宋初政治、军事、经济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b>(三)“九叠篆太平通宝”之考辨</b></p><p class="ql-block"> 将“九叠篆”之皇权象征与“太平通宝”之开国气象相结合,理论上,“九叠篆太平通宝”将是一枚蕴含极高政治与文化价值的钱币。然遍览吾等所获之文献资料,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在权威的钱币学著作、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传世的官方文献中,并未发现关于“九叠篆太平通宝”的明确记载或公认的实物 。</p><p class="ql-block"> 目前所有搜索结果均显示,虽然“太平通宝”和“九叠篆”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物,但将二者直接关联的“九叠篆太平通宝”这一实体,其存在性存疑 。学术界公认的最著名的九叠篆钱币,是宋仁宗朝所铸的“皇宋通宝” 。此外,虽有提及辽代可能铸有九叠篆“太平元宝”或北宋“至道通宝”亦有九叠篆版别之说 但这些均非“太平通宝”,且部分亦存争议。</p><p class="ql-block"> 因此,本文将基于现有确凿证据,采取审慎的学术态度,分述“皇宋通宝”九叠篆钱与“太平通宝”钱,并通过对二者的深入分析,来推演和探讨“九叠篆太平通宝”这一概念可能蕴含的意义,及其在钱币学研究中为何成为一个“谜团”。</p> <p class="ql-block"><b>贰、皇宋九叠之谜:九叠篆入泉的典范与孤例</b></p><p class="ql-block"> 欲解“九叠篆太平通宝”之谜,必先详考目前已知之九叠篆钱币典范——“皇宋通宝”九叠篆。此钱不仅是九叠篆用于钱文的唯一确凿孤例 其铸造背景、功用与特征,亦为吾辈理解九叠篆钱币提供了唯一的参照系。</p><p class="ql-block"><b>(一)铸造年代与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 “皇宋通宝”九叠篆钱,并非年号钱,其铸于北宋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关于其具体铸造时间,学界普遍认为在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53年)之间 。这一时期,正值北宋与西夏战事频繁之际(即“宋夏战争”)。连年战事导致军费开支浩大,国家财政紧张,为应对此局面,朝廷进行了大规模的货币铸造。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皇宋通宝”作为一种非年号的“国号钱”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二)钱文书写与设计布局</b></p><p class="ql-block"> “皇宋通宝”钱文有篆书、楷书两种,可组成“对钱”。其中,篆书一体中,又惊现了“九叠篆”这一特殊版别 。此钱之布局,与寻常钱币无异,为穿上、下、右、左对读“皇、宋、通、宝”四字。然其字体,则尽显九叠篆之风采:</p><p class="ql-block"> 文字布局:四字均匀分布于方穿四周,笔画盘曲充满各自空间,形成一种饱满、匀称、对称的视觉效果 。</p><p class="ql-block"> 字体特征:其字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屈曲蜿蜒,繁复程度远超普通篆书。每一笔画似行云流水,又如龙蛇飞舞,将字之空隙填满,达到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境界 。</p><p class="ql-block"> 尺寸与材质:传世及出土的九叠篆皇宋通宝尺寸并不完全统一,直径多在25.3毫米至29.5毫米之间,重量则从3.58克至9.38克不等,显示其可能并非严格计重流通之用 。材质以青铜为主,亦有极少数金、银质的发现,更证其特殊性 。</p><p class="ql-block"><b>(三)铸主、书者与铸造意图</b></p><p class="ql-block"> “皇宋通宝”九叠篆钱由何人主张铸造、钱文由谁人书写,史料并无明确记载。然观其铸于仁宗朝,主事者必为当时之朝廷重臣与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官员。至于书写者,能书写如此精美繁复之九叠篆者,必非凡俗之辈,当为熟悉官方印信篆刻的翰林待诏或文思院之高手。</p><p class="ql-block"> 其铸造意图,乃是钱币学界长期争论之焦点。主流观点认为,此钱并非用于市场流通的“行用钱”,而是一种具有特殊功用的钱币 :</p><p class="ql-block"> 开炉钱或镇库钱:可能是在新开钱监铸钱之前,为祭祀神明、祈求铸事顺利而特意制作的吉语钱。其材质精良、制作规整、字体特殊,正合此意。</p><p class="ql-block"> 置样钱:即作为标准样品下发至各地钱监,作为铸造“皇宋通宝”的范本。九叠篆之繁复,或为最高等级之防伪标识,以示官方铸币之权威。</p><p class="ql-block"> 赏赐钱或压胜钱:由朝廷特制,用于赏赐皇亲国戚、有功大臣,或在重大节庆、典礼中作为纪念与祈福之用。其上之九叠篆,正合“皇权天授”、“国祚永固”之寓意。</p><p class="ql-block"><b>(四)对后世之影响</b></p><p class="ql-block"> “皇宋通宝”九叠篆钱,因其极度的稀有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泉界视为“古泉大珍”,一枚便价值连城 。其对钱币史的影响在于:</p><p class="ql-block"> 艺术层面:它将流行于官印体系的九叠篆成功移植于钱币之上,是两种不同领域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钱币的书法艺术内涵。</p><p class="ql-block"> 学术层面:它为研究宋代官方审美、铸币工艺、宫廷文化以及九叠篆字体本身的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物样本。</p><p class="ql-block"> 文化层面:它以实物形式固化了“九叠篆”与“皇权”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其不仅仅是一种字体,更是一种承载着厚重政治与文化意涵的符号。</p><p class="ql-block"> 正是因为有了“皇宋通宝”九叠篆这一确凿的先例,后世泉家在面对诸如“九叠篆太平通宝”这类存疑品时,才有了一个可资比较和鉴别的基准。</p><p class="ql-block"><b>叁、太宗开元之宝:太平通宝的政治与军事意涵</b></p><p class="ql-block"> 回归到“太平通宝”本身,即便撇开九叠篆之谜,它作为宋代第一枚年号钱,其在中国历史、文化、军事、政治及钱币史上的影响亦是极为深远。</p><p class="ql-block"><b>(一)发行朝代与准确时间</b></p><p class="ql-block"> 如前所述,“太平通宝”明确铸行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即公元976年至984年 。宋太宗赵光义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即位,次年改元“太平兴国”,并开始铸行此钱。</p><p class="ql-block"><b>(二)铸造背景与朝堂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 “太平通宝”的铸行,与宋初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与军事事件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皇位更迭与政权巩固:太宗即位本身充满疑云,为消除“烛影斧声”带来的负面影响,稳定内外人心,他急需通过一系列举措来证明自己是“顺天应人”的合法君主。“太平兴国”的年号与“太平通宝”的发行,正是其政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营造天下归心、开启盛世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消灭割据与统一战争:太宗继承太祖遗志,继续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定吴越钱氏;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亲征太原,灭亡了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至此,除燕云十六州外,全国基本实现统一。“太平通宝”的流通范围随着宋军的节节胜利而不断扩大,成为赵宋王朝政令所及、王化广被的象征。每一次军事胜利,都为“太平通宝”的“太平”二字增添了更为坚实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对辽战争与军事失利:在灭亡北汉之后,太宗意图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遂发动高梁河之战,但惨遭败绩,太宗本人也中箭受伤,乘驴车狼狈逃回。此后,宋辽之间战事不断。“太平通宝”的铸造贯穿了这一时期,它既见证了统一战争的辉煌,也经历了对辽作战的挫折,成为宋初军事史的“沉默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重文抑武”国策的奠基:太宗朝是宋代“重文抑武”基本国策形成的关键时期。他大力发展科举,扩大取士规模,重用文官,抑制武将权力。发行制作精良、文辞优美的“太平通宝”,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姿态,体现了朝廷对文治的重视。</p><p class="ql-block"><b>(三)钱币形制与版式‌</b></p><p class="ql-block"> ‌ 钱文书写:“太平通宝”钱文主要为隶书,亦有篆书、行书、楷书等多种书体,但均非九叠篆 。其隶书字体带有汉隶风韵,笔画遒劲,结体端庄,由太宗本人亲自书写,即所谓的“御书钱”。这开创了皇帝亲笔题写钱文的先河,极大地提升了钱币的文化价值与权威性。</p><p class="ql-block"> 尺寸材质:此钱多为青铜铸造,亦有少量铁钱、金银钱存世 。其尺寸较为统一,通常直径在2.4至2.5厘米左右,重量约3至4克 。制作工艺在当时堪称精良,钱形规整,文字清晰。</p><p class="ql-block"> 布局:采用对读方式,即上下右左顺序读作“太平通宝” 。</p><p class="ql-block"><b>(四)历史影响</b></p><p class="ql-block"> “太平通宝”作为宋代开国货币,其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它成功地扮演了新君即位的政治宣言角色,其广泛流通,象征着宋朝中央政权的巩固与国家统一的完成。</p><p class="ql-block"> 军事上:它是宋初统一战争的后勤保障,其流通区域的扩张图,几乎就是宋朝军事征服的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文化上:开创了“御书钱”的传统,使钱币从单纯的经济工具,进一步升华为承载帝王书法艺术与政治理想的文化载体。</p><p class="ql-block"> 钱币史上:它确立了宋代以“年号钱”为主的货币体系,其形制与版式为此后三百余年宋代钱币的铸造设定了基本范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p> <p class="ql-block"><b>肆、叠篆入泉之论:防伪、神权与皇权的多重交织</b></p><p class="ql-block"> 既然“皇宋通宝”已开九叠篆入钱之先河,而“太平通宝”又具有如此重要的历史地位,那么,“九叠篆太平通宝”是否存在一丝可能性?或言,在何种理论框架下,其存在具有合理性?这便需要探讨九叠篆入泉的深层动因。</p><p class="ql-block"><b>(一)防伪之需:技术性的考量</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最实际的功能便是防伪 。其笔画之繁复,结构之精妙,非技艺高超之工匠不能为之。在古代,这是一种极高的技术壁垒。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对货币的需求量巨大,私铸、盗铸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朝廷采用各种手段进行防伪,如改进铸造工艺、变换钱文书体、使用“对钱”等。“太平通宝”本身就有多种书体版别,这其中就含有防伪的意图。</p><p class="ql-block"> 从理论上推断,若在某一特定时期、特定场合,朝廷需要一种具有最高防伪等级的钱币作为母钱或样品,那么选用比普通隶书、篆书复杂百倍的九叠篆来书写“太平通宝”,在逻辑上是成立的。</p><p class="ql-block"><b>(二)神权之彰:符瑞性的表达</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源于道教符箓,天然带有一种神秘主义色彩与通天神力之象征 。宋代皇帝,尤其是太宗,笃信祥瑞之说。史载太宗朝祥瑞频现,如“河出图”、“洛出书”等,他亦常以此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若铸造“九叠篆太平通宝”,则可被解读为:</p><p class="ql-block"> 天命所归:以源自符箓的字体书写国号,意在表明“太平兴国”乃是天意,赵光义即位乃是上天之选择,以此回应“烛影斧声”的民间猜忌。</p><p class="ql-block"> 禳灾祈福:在国家面临重大挑战(如对辽战争)或举行重要祭祀(如祭天、祀地)时,铸造此种带有符箓意味的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祭品或护身符,以祈求国运昌隆,战事顺利,天下真正“太平”。</p><p class="ql-block"><b>(三)皇权之固:象征性的宣示</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是皇权的象征,寓意“九五至尊” 。太宗作为宋朝第二代君主,其权威尚在建立过程中。通过铸行“九叠篆太平通宝”,可以起到强化皇权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宣示正统:将代表至高皇权的九叠篆与代表开国理想的“太平”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权威符号,向天下臣民宣示其不容置疑的正统地位。</p><p class="ql-block"> 区别于前朝与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各国铸币纷杂,品质不一。宋廷若能铸造出工艺如此复杂、艺术如此精湛的钱币,无疑是向世人展示其中央王朝的强大国力与高度文明,从而在文化上、心理上压倒所有潜在的对手。</p><p class="ql-block"> 综合来看,无论从防伪、神权还是皇权的角度,铸造“九叠篆太平通宝”都存在其理论上的合理性。然而,理论的合理性并不能等同于历史的真实性。</p><p class="ql-block"><b>伍、文献钩沉与实物阙如:探寻历史的迷雾</b></p><p class="ql-block"> 尽管理论推演为“九叠篆太平通宝”的存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严肃的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可靠的证据之上。在这一层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其“文献无征,实物阙如”的尴尬现实。</p><p class="ql-block"><b>(一)权威钱币目录的沉默</b></p><p class="ql-block"> 一部钱币能否被确认为历史的真实存在,首先要看其是否被历代权威的钱币学著作所收录。从北宋董遹的《钱谱》到近现代的《中华钱币大典》等工具书,对于“太平通宝”的各种版别(如隶书、篆书、大小字、阔缘、细缘等)均有详细记述,但其中均未见有“九叠篆”这一版别的条目 。这种集体性的沉默,是其存在性存疑的最有力证据之一。</p><p class="ql-block"><b>(二)考古发掘的缺席</b></p><p class="ql-block"> 近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是检验古代文物真实性的最终标准。数十年来,中国各地发掘了不计其数的宋代窖藏、墓葬、遗址,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宋代钱币 。在这些经过科学发掘、有明确出土地点与地层信息的报告中,也从未出现过关于“九叠篆太平通宝”的记载 。无论是官方博物馆的藏品目录,还是重要的考古发现公报,都未能为我们提供一枚可供研究的实物</p><p class="ql-block"><b>(三)网络传闻与民间收藏的争议</b></p><p class="ql-block"> 与官方文献和考古发现的寂静形成对比的是,在网络论坛、民间收藏圈中,偶尔会流传出所谓“九叠篆太平通宝”的图片或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往往缺乏可靠来源,实物也未经权威机构和专家的科学鉴定。在钱币收藏领域,后世仿造、臆造的“珍品”屡见不鲜 。一些仿造者会利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元素(如“太平通宝”年号和“九叠篆”字体)进行组合,创造出貌似合理却无历史依据的“新品种”,以牟取暴利。</p><p class="ql-block"> 此外,也存在将其他钱币误认为“九叠篆太平通宝”的可能性。例如,有资料提及辽代亦铸有“太平”年号钱,并可能存在九叠篆的“太平元宝” 。辽、宋并立,文化交流频繁,辽仿宋钱,宋仿辽钱,皆有可能。若一枚字迹模糊的辽代九叠篆“太平元宝”出土,或有可能被误认为宋代的“太平通宝”。</p><p class="ql-block"> 综上,截止目前,我们只能得出如下结论:“九叠篆太平通宝”在官方史料、权威谱录和科学考古中均无据可查,其作为一个真实历史货币存在的可能性极低,目前流传的所谓实物,极有可能是后世的仿品、臆造品,或是对其他钱币的误判。‌</p><p class="ql-block"><b>‌陆、历史影响之推演与文化意蕴之探析</b></p><p class="ql-block"> 虽然“九叠篆太平通宝”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进行一场思想实验。倘若这样一枚钱币真实存在,它将会对我们理解宋代历史产生何等深刻的影响?其文化意蕴又将如何?</p><p class="ql-block"><b>(一)对政治史的重塑</b></p><p class="ql-block"> 如果确认在宋太宗朝就已铸造九叠篆钱币,这将把中国历史上九叠篆入钱的时间从仁宗朝(约1039年)提前六十余年至太宗朝(约976年)。这一发现将具有颠覆性意义:</p><p class="ql-block"> 太宗形象的再认识:这将证明太宗在即位之初,就已在思考如何运用最具视觉冲击力和最富政治象征意义的艺术形式来巩固皇权,其政治手腕与文化自觉将远超我们以往的认知。他将不仅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君主,更是一位深谙符号政治的“艺术帝王”。</p><p class="ql-block"> 宋初集权政治的象征:这枚钱币将成为宋初中央集权达到一个高峰的物证。将最复杂的工艺、最神圣的字体、最核心的政治理想(太平)三者熔于一炉,清晰地表明了新生宋王朝欲扫除五代乱象,建立一个高度统一、秩序井然的强大帝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b>(二)对钱币史与艺术史的改写‌</b></p><p class="ql-block"> ‌ 九叠篆钱币史的开端:“皇宋通宝”九叠篆将不再是“孤例”,而是一个继承者。“九叠篆太平通宝”将成为九叠篆入泉的鼻祖,整个九叠篆钱币的研究体系都需要重新构建。</p><p class="ql-block"> “御书钱”内涵的深化:太宗书写隶书“太平通宝”已是美谈,若他还授意或批准铸造九叠篆版,则表明其对钱币作为“国家名片”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钱币的设计与铸造在其心目中,是与颁行律法、发动战争同等重要的国家行为。</p><p class="ql-block"><b>(三)文化意蕴的极致升华</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太平通宝”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文化符号。它完美融合了两种看似矛盾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繁复与简约的统一:“九叠篆”代表了人工的极致繁复与华丽,象征着帝国的威仪、法度的森严;而“太平”二字则代表了人民最朴素、最简约的愿望,象征着天下安宁、生活静好。将二者结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最复杂的制度与最崇高的权威,去实现最质朴的社会理想。</p><p class="ql-block"> 神权与民意的交汇:源自道教符箓的九叠篆代表了上达天听的“神权”,而“太平”则是下应万民的“民意”。此钱若存,便是“君权神授”与“以民为本”两种思想的奇妙结合体,寓意着君主秉承天命,为万民谋求福祉。</p> <p class="ql-block"><b>结论:</b></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九叠篆太平通宝”如同一位徘徊在历史门外的“幽灵”,其名号引人遐思,其形貌却遍寻不得。通过本次基于现有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太平通宝”作为宋代开国元勋,其历史地位坚如磐石;“九叠篆”作为皇权符码,其艺术魅力光彩夺目。而将二者合一的“九叠篆太平通宝”,虽在理论上蕴含着极高的政治、文化与艺术价值,但在现实的证据链条上却出现了决定性的断裂。</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个“谜团”本身或许比一个确凿的答案更具魅力。它揭示了历史研究的复杂性与严谨性,也为文学创作与艺术想象留下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这枚传说中的钱币会破土而出,惊艳世人。但在那之前,它将继续作为钱币学与历史学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课题,激励着吾辈后学不断地去探索、去求证、去想象那段尘封已久的大宋风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