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古格王朝 凝固在峭壁上的史诗

雾滴滴

西藏游记之十二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探访古格王朝,途中经过扎达土林。从地图上获悉,从起点到终点的路程只有二百四十公里,大概需要三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清晨六点,越野车在蜿蜒的 219 国道上向西北疾驰。残雪斑驳的高原上,枯黄的草色贴着地皮起伏,车窗外两侧绵延千里的山脉如两条巨龙蜿蜒盘踞 —— 北侧冈底斯山脉的雪峰浑圆如佛陀垂目,南面喜马拉雅山脉的雪脊却似利刃破空,千万座角峰与刃脊在高原阳光下折射出凛冽光芒。从拉萨到阿里的千里奔袭中,真正让人屏息驻足的,除了那深山圣湖,便是神秘的古格王朝了,它正以亘古的静默,等待在下一个垭口之后。</p> <p class="ql-block">汽车碾过九曲回肠的荒原古道,午后的阳光映照着皑皑雪山。当翻越最后一座垭口后,导航仪显示前方就是扎达土林。我放缓车速,那片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扎达土林,便真切地出现在了眼前。</p> <p class="ql-block">只见远处的地平线仿佛被某种神秘力量撕裂,层层叠叠的土黄色岩层如凝固的巨浪,从高原深处拔地而起。那些高低错落的土柱群有百米之高,有的如古堡巍然矗立,有的顶部平坦如台,边缘却布满了风蚀形成的孔洞,像是被岁月打磨的乐器,在风中发出低沉的呜咽。有的似佛塔层层叠叠,披着金红的霞衣,在风中散发着神圣的气息。更有甚者像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棱角分明的轮廓透着肃杀之气。还有的土柱表面布满蜂窝状的凹坑,像是被无数只无形的手精心雕琢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细碎而又迷人的光芒,仿佛时光老人在此处留下了一圈圈清晰的年轮,默默地记录着这千万年来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相传,扎达土林的形成源于一场天地巨变。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线递减,历经风雨侵蚀,才雕琢出今日的模样。更有传说,高僧阿里班智达在古格王朝时期与印度僧人辩论佛法获胜后,在此地撒下佛法的种子,于是长出了这壮观的土林。</p> <h5><i><font color="#9b9b9b">局部放大土林奇观</font></i></h5> <p class="ql-block">我缓缓蹲下身子,镜头对准西侧的一片土林。此时,金黄的光线穿透薄薄的云霭,为土林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那些原本呈土黄色的岩层,在光线的勾勒下显现出赭红、姜黄、青灰等丰富的色彩,如同被打翻的颜料盒,明暗交织间,土林仿佛变成了一幅立体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告别扎达土林,车子继续前行,不到半个小时,便来到了古格王朝的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古格王朝依山而建,72 万平方米的遗址上,879 孔窑洞如蜂巢般密布,大小洞口在光影中似张开的口腔,仿佛正诉说着往昔辉煌。这些洞窟依势而凿,山脚 300 余间简陋窟洞与山体浑然一体,具有藏式宫殿建筑的突出特点。这个十世纪崛起的王国,曾用黄金书写过整部阿里史诗。</p> <p class="ql-block">这个由吐蕃王室后裔建立的王朝,曾在 10 世纪至 17 世纪雄踞阿里,以佛教复兴的 “上路弘法” 闻名于世。它的悠久历史,前身可上溯到象雄国。据传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于公元 976 年或公元 10 世纪前后建立。前后世袭了 16 个国王,统治历史持续长达 700 年左右,跨越了中原王朝宋、元、明三个朝代。</p> <p class="ql-block">17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安多德来到古格王朝。他带着《圣经》和玻璃珠子,靠这些新奇的礼物见到了国王。国王觉得“天主教”很好,便改本教为天主教,出巨资盖起了西藏第一座天主教堂,从而引发本地佛教僧人的强烈反对,加之国王的弟弟早就对哥哥不满,他看见国王用黄金佛像交换传教士的星象图,又拆掉王宫的房子修建教堂,心里的怒火一触即发,便勾结拉达克军队打了过来,拉达克军队驱赶古格百姓在半山腰修建石头城堡,百姓的凄苦歌声让国王悲痛不已,从悬崖跳下,王朝就此陨落。最终因宗教冲突与外敌入侵,这座文明重镇最终湮灭在历史的黄沙中。十万人的古格王朝,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在进门处购得游览票后,沿蜿蜒小径拾级而上,从海拔4500米的山底,向高于地面300米的山顶攀爬,每一步都伴随着心跳加剧的压迫感。脚下是遗址蜿蜒的黄土小道,串联起陡峭台阶与狭窄山洞,穿行其间举步维艰。山脚密匝匝分布着民居窑洞,800 余孔洞穴错落于东、北、西三面山体,分单室、双室、三室结构。最小的洞窟不足 10 平方米,仅容一张简陋木床与泥制灶台,最大的 30 平方米洞窟内,火塘痕迹清晰可辨,洞壁上斑驳的烟炱,是岁月沉淀的生活印记。恍惚间,那些深浅不一的熏痕,仿佛正映照着古格百姓生火炊煮的日常图景。</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山腰处的庙宇群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赭红色的山体上。托林寺的壁画依然鲜艳,记载着大译师仁钦桑布翻译佛经的功绩。东嘎皮央的洞窟群里,残留的佛塔与经堂诉说着当年的辉煌。红庙、白庙、度母殿,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却依然散发着神圣而庄严的气息。踏入红庙,仿佛闯入了一个色彩的世界,墙壁上的壁画,仍然可以分辨出佛教故事中的人物与场景。白庙中的 11 尊残留佛像,虽然有些残缺,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驼铃声声,人声鼎沸的繁荣景象。</p> <p class="ql-block">登顶的那一刻,视野豁然开朗,残破的宫殿与佛殿遗迹非常显眼,大殿保存得比较完整,经堂、坛城、神殿,还有冬宫、夏宫,虽然只剩下残垣断壁,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威严与气派。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从山顶直通山下,狭窄而幽深,暗藏着王室的防御智慧与神秘色彩。300 多平方米的议事厅,如今只剩下一圈围墙,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君臣议事的场景。站在王宫遗址前,俯瞰着整座遗址,山脚的民居、山腰的庙宇,都在脚下铺展开来,形成了一幅立体的社会画卷,王室与平民的生活在此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却又共同构成了古格王朝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在山上极目远眺,两侧的沟壑斑驳苍凉,昔日盛产黄金宝藏的河床已经干涸,裸露的石硕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细碎的光芒,那些曾被黄金浸润的河床,如今以嶙峋的姿态裸露在高原的呼吸里。传说中古格王朝的黄金曾装满七十二头牦牛,沿着河谷运往克什米尔交换佛经,而此刻的河床完全干涸,唯有石硕表面被水流冲刷出的凹痕,像一串未被破译的古老密码,深深浅浅地刻在灰褐色的岩层上。</p> <p class="ql-block">山风掠过崖壁时,佛塔的倒影在平台上摇晃,像一支被岁月磨秃的笔,在即将合上的时光之书上写下最后几行省略号。那些曾在壁画上翩然起舞的飞天,那些在宫殿里运筹帷幄的国王,那些在河床上淘洗黄金的匠人,都已化作风沙中的细语。唯有高原的阳光依然炽烈,照在裸露的石硕上,照在风蚀的洞窟上,照在每一个驻足者发烫的眼眶里, 原来所有的兴衰荣辱,最终都成了大地肌理的一部分,等待着被时光反复阅读,被后来者用心跳重新唤醒。</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片废墟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土林与苍茫雪山,突然想到,再辉煌的王朝也不过是时间长河里的一瞬,唯有这片土地,沉默地见证着所有的兴衰荣辱。古格王朝的故事,如同扎达土林的风蚀纹路,在岁月的风雨中,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的辉煌与悲壮。</p> <h5><font color="#9b9b9b"><i> 下期:阿里:云端之上的心灵朝圣</i></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