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那边的美篇 永不磨灭的番号

海那边…

<p class="ql-block">永远不倒的军旗,永不磨灭的番号</p><p class="ql-block">王世举/文</p><p class="ql-block">济南军区内长山要塞区的番号,随着几次的军队精简整编,现己退出编制不被序列所用。</p><p class="ql-block">从内长山要塞区到内长山守备师,再到如今的北部战区海防旅下属。框架越来越小,人员装备越来越精,在符合强军之策,符合精兵作战的要求下,重塑出一支,浓缩了长山要塞的奉献精神,浓缩了长山要塞的优良传统,浓缩了老要塞的顽强作风,浓缩了老要塞的忠诚夲色的精兵强将,如今还在继续肩负着老要塞的同样重任,行使着祖国赋予它的同样的使命。</p><p class="ql-block">不论是当年要塞的老兵,还是当年老兵的后代及海岛上的居民,还是愿用要塞来称谓那片军营,和要塞的兵。</p><p class="ql-block">老内长山要塞区的番号,像个在此地住了60多年被人熟悉了的德高望重的老人,像个救人于水火的英雄,像一面不倒的猎猎飘扬着的旗帜,像永注在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的灵性,更像万仞峻岭高山,大海汹涌澎湃的魂魄,扎根于此,相伴于此。</p><p class="ql-block">老要塞的番号凝聚着几代官兵的心和血,汗和泪,承载着诸多的光荣,承载着奋斗的艰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做为一个时代的红色印记,与那片神圣美丽的岛屿,与祖国的万里海彊交织在一起,永世长存。</p><p class="ql-block">老要塞的番号虽退出军编,老要塞的精神被永载军史,老要塞的辉煌却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山列岛位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中国的版图上似那只雄鸡高唱的咽喉。把守住海峡的瓶颈,是防范朝鲜、日本等来犯国家的要塞,是保卫身后的北京首都安全的最前哨,是保卫伟大祖国的利刃与铁门,是扼守制敌的天然要塞。</p><p class="ql-block">内长山列岛共有30多个岛礁,是渤海和黃海的海上分界线,海岸线长一百四十六公里,岛屿面积五十六平方公里。主要的岛屿有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砣矶岛、大小钦岛、庙岛、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10个有居民岛,各岛之间有九条重要的水道,是出入黄海、渤海的必经之路,历史上曾被侵略者7次从此地入侵。</p><p class="ql-block">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如此重大的艰巨使命,当属重量级的,能吃大苦,能打胜仗,对国家,对人民最忠诚,最优秀的军队胜任。</p><p class="ql-block">1954年10月,中央军委挑选组建了刚从朝鲜英勇征战,取得辉煌战果的26军78师与海军长山水警区合编而成的内长山要塞区。</p><p class="ql-block">它是隶属济南军区管辖的正军级单位,军部驻守南长山岛,军的下属分蓬莱,北长山和大钦三个守备区,及海上运输的船运大队……从此开始了它的建设海岛,保卫海岛,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6军78师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光荣品质的部队,是一支能打,敢拚,转战南北的战功赫赫的英雄的主力部队。先后参加过鲁南、莱芜、孟良崮、洛阳、开封、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参加了抗美援朝的战争。就是这支部队进驻了海岛,迎接了党赋予的光荣,迎接了困苦艰难的任务,迎接了搭上老婆孩子的特殊使命,开始那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听父亲讲,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全体78师将士,刚洗去炮火硝烟的味道,有的还未养好战争的伤口,还沒完全恢复身体的疲惫。一声令下便打起背包,驻军了各个海岛。</p><p class="ql-block">那时我父亲进驻的是大钦守备区25团北隍城山后村任一连指导员。</p><p class="ql-block">在我记事后,从他的只言片语中了解了点零星的故事。知道了当年刚进岛的艰苦。</p><p class="ql-block">当年,荒芜的海岛,居民很少,他们在山脚下扎起了帐篷当房子,割来了山上的黄草打地铺,用树棍木桩搭起了办公室,开始了建营房,修道路,打水井,修码头…一切都是那么原始,沒有机械,工具落后,全靠那种精神和一付肩膀两双手,用铁锨,镐头,人搬肩扛…</p><p class="ql-block">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井没打好,储存雨水,洗漱,饮用。沒有蔬菜,经常炒盐粒当菜,切点葱花、放点油大盐粒在锅里炒一下,战士们干完活一把咸盐粒,几个馒头是主食。沒有电,一个班一盏煤油灯照明,还要节省着用。</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日以继夜,不在乎苦,不在乎累,从生死战斗的战场,转战到艰苦建岛的阵地。</p><p class="ql-block">我老父亲曾说一句话,苦和累算个啥,想起牺牲了的战友,好像就在眼前一个个倒下,战争中我们能够活着下来,看到了全国解放,便很万幸很知足了。</p><p class="ql-block">打我记事起到参军走出南隍城,整整十五年的时间,我印象中岛里沒有一辆小车,那怕或是自行车等代步工具。那些从战场下来的叔叔们,长年奔波于各个连队,营房,施工现场,爬山越沟,山前山后,全都是步行。</p><p class="ql-block">团首长和老海岛们的形象,凝聚了全岛官兵的士气和斗志,表率了一个部队的传统和作风。</p><p class="ql-block">岛上那时还没有码头,岛外几天来一趟的客船要走十多小时到小岛,停在深水区全靠摇着小舢板往返接人下岸,有时风大小船靠不上,船上的人几天都下不来,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父辈们心甘情愿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我想,可能就是那种战场上万幸活了下来的想法,才是让这支队伍忠诚于党热爱事业,更勇于不怕牺牲,敢于吃苦奉献,这才是他们的根本信念所在?</p><p class="ql-block">就是这种精神和信念,这种战争存活了下来的责任,让这些老海岛带领一代又一代的军人建设守卫在这里,默默的奉献在这里。</p><p class="ql-block">这些老兵,不争功,不谋利,无奢望,无私欲。官兵一致,在海岛上搞建设,筑工事,打坑道,年年岁岁,直到在平地上盖好了整齐的营房,铺好平坦的道路,建好了泊船的码头,打出了一眼眼的甜水井。在山中修筑了一个又一个的防御工事,各个岛的山内打通了条条纵贯全岛的坑道。</p><p class="ql-block">伴随着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谋私利,不争官职,肝胆相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时期沒有现在的干部条令,当时的父辈们一个职务有的干了一辈子,我认识的沙叔叔,打仗时是指导员,进驻海岛还是指导员,刚成立要塞招待所派他去还是指导员,后成立了家属红校,又调他去负责还都叫他沙指导员。</p><p class="ql-block">党叫上哪就去哪,哪里艰苦,哪里刚成立便派他去,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唯独不提职务,不提待遇,不伸手向组织要任何的报酬。</p><p class="ql-block">父亲在抗美援朝时已经是连级干部,十几年后调到营职位上,又过十几年才到了15级团职。记得我同学爸爸陈叔叔,从我6岁进南隍城时就已是副团长,一当就是20多年。他们这些老海岛,当年把向组织要荣誉要升迁当成了不光彩的事,是无法向牺牲了的战友们交待的事。</p><p class="ql-block">这些战争中浴血拼命,打下了江山,解放后,党把他们放在艰苦条件下,以苦为荣从不向党讲条件,要官位,要荣誉。毫无怨言的在海岛上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期,我已提干,当了团长的陈叔叔在我科里住院,身边沒带一兵一卒,住的是8个床位的大病房,床头卡片上职业一栏赫然写着团长。</p><p class="ql-block">我找到护士长说,那是我发小的爸爸,看着我长大的叔叔,我要去给他换了个小病房时,他竟笑着说不用换,这不挺好的吗!没有丁点的架子,不搞半点的特殊,我有时帮他打饭打水,照顾一下,并不是因为团长,仅仅是发小的爸爸而已。</p><p class="ql-block">但他的行为,他的举动,虽然是那么平常,可早已感动了我和我的战友,已让我深深的记到了现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94年父母来济南看我们,爸爸看到我和老伴肩上的肩牌,语重心长的说:你们是赶上了好时候,不用打仗流血,不用战场上拼命,就升到了上校和大校,你们要时刻记得今天来得不容易,那肩牌上的两个杠几颗星不值什么,关建是肩上的担子重了,要把工作做好才行。</p><p class="ql-block">想想那时的老革命,就这么正气,他没有浮华虚伪的东西,沒有官本位的思想,他们的一言一行影响着队伍,士兵和后代。</p><p class="ql-block">全国一级战斗英雄张熹春叔叔的儿子复员回家,已经是守备区副司令的他对儿子说,到工厂去吧那里最锻练人。</p><p class="ql-block">当年要塞的首长,不少是老红军,老革命。可他们的子女因沒有其它就业渠道,进了本要塞的工厂当工人,后来下岗,一部分当了兵的儿女就在本部队,有多少沒提干部,而是退伍到长岛。</p><p class="ql-block">长岛县这个弹丸之地根夲沒有什么好的企业,多少要塞的子女,就业分配的是一些30号人、50号人的小型的企业,几年后多数的厂不景气,分流的分流,下岗的下岗。</p><p class="ql-block">这些把一切交给党老革命,一颗心全扑在了海防建设上,沒有为子女家人谋利益的私心,沒有为儿女找关系跑门路的任何歪风邪气。</p><p class="ql-block">他们是海岛上最坚固的基石,他们是老要塞坚挺真直的脊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要塞的家属和后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要塞的官兵是国家的坚固挺拔的栋梁,是无欲则刚的高山。</p><p class="ql-block">要塞的家属和后代就是这高山下的花草,栋梁旁的绿叶。</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老要塞的官兵是战斗在前沿的将士,那这要塞的家属和孩子就是有力的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随军的家属,有很多的也是参加过征战南北的老革命,有的也是地方的妇女干部,有的是文化水平很高的教师,大学生,或售货员、工人,可是一随军进岛,便沒有了工作,沒有了待遇,没有了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这里沒有城市的繁华,没有陆地上的方便,沒有宽畅的马路,沒有影院花园,没有工厂学校,沒有商店剧场。</p><p class="ql-block">所以,所有的家属沒有就业的场所和机会,只能在家甘当教子侍夫的普通家属,过着平淡的艰难的日子。</p><p class="ql-block">记得南隍城参谋长张叔叔家的阿姨,都叫她大学生,原来阿姨是清华大学毕业生,随军来到海岛空有一腔知识,满腹文化无处施展。</p><p class="ql-block">老红军出身的要塞司令出岛开会,他老伴刚好有事出岛,到蓬莱码头下船小车来接开会的司令员,他对老伴说,这是接我开会的,你不能坐,自已走吧,</p><p class="ql-block">阿姨毫无怨言,自己步行从军码头步行城里。这就是红军本色,这就是长山要塞家属们的觉悟。这些老军嫂的优秀品质,给后代做了最好的榜样,留下了无形的精神食粮,给了后代宝贵的心灵财富。</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小岛上没有幼儿园,沒有大商店,我们玩耍的场地是海滩和山上。上学了一间教室有两三个班级,老师教完这一排一年级学生语文,再教另一排二年级算术。我们是从书本和画册上认识了各种水果,点心,认识外面的世界。一家孩子的衣服都是老大穿小了给老二,再给老三,谁家孩子的衣服上都有破了的补丁。</p><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期,部队上成立了家属红校,那些随军家属才有机会做些缝麻袋,做豆付,制染料等粗活,有毒性的活。不管从前是什么身份,多大的级别,多少的文化,都干的有声有色,因为算是成了工人,有了工作。</p><p class="ql-block">要塞的家属,她们随了军,就把自己随给吃苦的军人,随给了艰苦的日子,就把青春年华,把心都随给了部队,随给了海岛,随给了国防。</p><p class="ql-block">当年最大的岛南长山,是要塞军部所在地,也是一条马路两盏灯,一个啦叭全城听,一个澡堂全岛用。这个歌谣,真切地描述了当年要塞的艰苦条件。</p><p class="ql-block">现如今,经过这支部队和当地政府的60多年的奋斗,长山列岛已是海上花园,已是旅游圣地。</p><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进岛,一老朋友领我看了新修的南北长山大桥,看了漂亮的环岛慢道,看了当年老要塞修的坑道口,说:这坑道想炸去一段,都炸不动,老要塞修的工事太结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批老要塞有多少人在岛上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p><p class="ql-block">要塞司令王化金叔叔的儿子王明海,从小生长在海岛,当兵在海岛并且一干就是40多年,退休也还留在岛里,被称为飞不走的海鸥。</p><p class="ql-block">发小的爸爸是26团副政委,七十年代初已是25团副连长的大儿子,冬天带领战士打坑道,出现了哑炮,他让全部人员撤出去,在排哑炮时哑炮爆炸,把大哥炸的面目全非,经过抢救,虽然命是保往了,可面部毁容,下颌骨部分缺失,一只眼失明,一只手残废。</p><p class="ql-block">就这样邢叔叔和阿姨没有怨道,没有任何的要求,只说他是军人的儿子就该他上,如果炸伤了老百姓家的孩子,咱怎么向他父母交待。</p><p class="ql-block">看儿子伤已恢复,便对他说,为了救你,国家已花了很多钱,身体伤残,不能给部队添麻烦了,转业吧,邢家大哥二话不说转业到了地方。</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老要塞军人的胸怀,这就是老要塞的灵魂,这就是要塞后代的楷模。</p><p class="ql-block">是老要塞孩子能吃苦、不怕苦,抗倒扶,抗摔打的原因所在。</p><p class="ql-block">要塞的孩子在父辈的教育下,耳熏目染了一身正气,在父辈的传带中,也是能吃大苦,敢挑重担,正直善良,本份担当的不张扬,不显摆的后代。</p><p class="ql-block">要塞的孩子,是让祖国放心的人,在此,为军旗增添光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长岛的高山大海,绿树鲜花,把长岛装点的雄伟大气,美丽和谐。</p><p class="ql-block">老要塞的将士官兵,家属后代,正是高山上飘扬的旗帜,不老的松柏,不败的鲜花。</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局限性的在两个小岛上长大,难免孤漏寡闻,见识甚少。既便七十年代初父亲调到要塞机关,但我已入伍离家,少有机会听父辈讲那历史,现在想起来后悔老父在世时应让他多讲一讲,我多记一记,好让后辈,多了解过去,也多为后代留下更多的精神食粮。</p><p class="ql-block">红色的要塞有许多许多感人动听,精彩的故事,有待更多的要塞前辈来讲,有待更多的要塞后代去记,去传承,去发声。</p><p class="ql-block">新生的海防旅的成立,代表着国防力量的强大,军事力量的强大。是人民的幸事,是国家的幸事。</p><p class="ql-block">内长山要塞区的番号去消,让在那块奋斗过的无数人,因有情结,而心有留恋。</p><p class="ql-block">那个番号是面不倒的旗帜,那个番号在心里扎根,已在脑海里刻就永不磨灭。</p><p class="ql-block">内长山要塞区是父辈驻岛部队的岗位,是和子女们共同的家园。</p><p class="ql-block">我爱这片岛屿,我爱我们的家园。</p><p class="ql-block">(写于2017年5月3号)</p><p class="ql-block"> 修改于2025年8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