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堡遇见张贤亮

心自圆明

<p class="ql-block">镇北堡西部影城与作家张贤亮的关系,是“荒凉美学”与“立体文学”的传奇缔造史。</p> <p class="ql-block">张贤亮是一位1936年生于南京的作家,代表作包括《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他在文学创作上很有突破性,自称是"中国第一个写性的,第一个写饥饿的,第一个写城市改造的"等。</p> <p class="ql-block">关于他与镇北堡的渊源,搜索结果提到1961年他在劳改时偶然发现了镇北堡这座古堡废墟。别人眼中的破羊圈,他却从中感受到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后来在1980年代,他将这里推荐给电影《一个和八个》剧组,随后谢晋的《牧马人》、张艺谋的《红高粱》相继在此取景。</p> <p class="ql-block">1993年,张贤亮拿出78万元版税创办了镇北堡西部影城。他提出了"出卖荒凉"的理念,并称影城是他创作的"立体文学",而他的小说则是"平面文学"。影城发展非常成功,2012年游客量达107万,门票收入8000多万。</p> <p class="ql-block">📜张贤亮:从文学拓荒者到文化商人</p><p class="ql-block">苦难淬炼的文学灵魂</p><p class="ql-block">右派生涯与创作觉醒:1957年因诗歌《大风歌》被打成右派,劳改22年。在贺兰山农场劳改期间,熟读《资本论》并秘密创作,1979年平反后发表《灵与肉》《绿化树》等作品,成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家。</p><p class="ql-block">文学突破:自称“中国第一个写性、饥饿、劳改队”的作家,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以真实苦难中的人性光辉打动世界。</p><p class="ql-block">发现镇北堡的契机</p><p class="ql-block">1961年劳改途中偶遇废弃古堡,被其“衰而不败的雄浑气魄”震撼,写入小说《绿化树》。1980年任宁夏文联副主席后,将古堡推荐给《一个和八个》剧组,由此开启影城命运。</p> <p class="ql-block">🏰影城创立:从“羊粪废墟”到“东方好莱坞”</p><p class="ql-block">荒凉美学的商业觉醒</p><p class="ql-block">“出卖荒凉”的理念: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张贤亮抵押78万元版税贷款创业。面对古堡“无水无电、仅22户牧民”的破败,他提出“荒凉是资源”,吸引剧组免费搭景并固化场景为景点。</p><p class="ql-block">标志性影片的诞生地:</p><p class="ql-block">《红高粱》:1987年张艺谋在此拍摄,斩获柏林金熊奖,月亮门、酿酒作坊成影史符号。</p><p class="ql-block">《大话西游》:清城“幸运之门”、招亲台承载至尊宝与紫霞的经典对白。</p><p class="ql-block">累计拍摄208部影视剧,涵盖《东邪西毒》《新龙门客栈》等,被誉为“华语电影黄金20年见证者”。</p><p class="ql-block">“立体文学”的实践</p><p class="ql-block">张贤亮称影城是“用黄土写成的立体小说”,亲自设计细节:如《绿化树》角色命名的“马樱花茶楼”,趴地绘制花纹;为修复清城,千里搜集明代城砖。</p><p class="ql-block">布局分三区:</p><p class="ql-block">明城:保留《红高粱》《牧马人》原始场景,黄土墙与文革遗迹展示“苦难美学”。</p><p class="ql-block">清城:融合《大话西游》奇幻感与北方小镇生活。</p><p class="ql-block">老银川一条街:2012年97天建成,复原民国商贸文化。</p> <p class="ql-block">💎精神遗产:文化生产力与经济奇迹</p><p class="ql-block">产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p><p class="ql-block">经济贡献:影城2012年游客量107万,门票收入8000万元;2020年疫情下仍接待150万人次。带动周边就业:群众演员、制景工人年增收,镇北堡村2022年人均收入1.96万元。</p><p class="ql-block">文化标杆:2011年获评国家5A级景区,被文化部定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超越时代的文人精神</p><p class="ql-block">争议与突破:文人下海遭质疑(王朔称“中国不缺企业家,缺张贤亮”),但他以《资本论》经济学思维运营,提出“文化是第二生产力”,为中国私有财产合法化提供思想启蒙(著作《小说中国》主张“私有制万岁”)。</p><p class="ql-block">城市名片:影城重塑银川形象,游客因周星驰、巩俐而知宁夏。出租车司机感慨:“通过影城,我们才知道港台明星。”</p><p class="ql-block">临终未言:78岁患肺癌去世前,他曾说“90岁方自由,才说不可告人之话”,留下未解谜题。</p> <p class="ql-block">🌄 总结:荒凉有价,文化无疆</p><p class="ql-block">张贤亮以“拓荒者”的敏锐,将边塞废墟转化为承载电影史、民间工艺(皮影、酿酒)与苦难记忆的“活态博物馆”。他证明:文化人不仅能书写时代,更能亲手铸造时代地标。正如影城入口石碑所铭——“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这11字不仅是影城的荣耀,更是张贤亮跨越文学与商业的永恒勋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