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行四:清凉山,千年回响与红色记忆

往后余生

<p class="ql-block">  从宝塔山下来已近中午,延河水带着的湿润缓缓流淌,对岸的清凉山在阳光中渐显轮廓。这座海拔不足千米的山,却承载着跨越千年的历史层积——从隋唐石窟的凿石声,到革命年代的印刷机轰鸣,再到如今山间回荡的游人笑语,每一步攀登,都像在翻阅一部厚重的立体史书。</p> <p class="ql-block">  穿过刻有“万佛寺”与“清凉第一”的石牌坊,最先撞见的是两种时空的碰撞。右侧的新华书店旧址,竟是在宋代石窟基础上改建而成:窟内宋代自在坐菩萨像仍保持着柔和的弧度,衣纹线条流畅如流水,而墙壁上斑驳的标语“发行革命书刊,传播党的真理”,则诉说着1937年这里作为“新中国出版事业摇篮”的往事。工作人员说,当年印刷机就架在佛像旁,油墨香与千年石窟的烟火气,曾在此奇妙交融。</p> <p class="ql-block">  穿过石牌坊,沿山路向上,便到了“中央印刷厂旧址”“解放日报旧址”等红色景点。这里被称为“新闻山”,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进步书刊、报纸从这里印出,传遍陕北,走向全国。</p> <p class="ql-block">  在一间简陋的窑洞里,摆放着当年的印刷机,机器上的铁锈记录着岁月的痕迹。墙上的照片里,年轻的报务员在昏暗的油灯下校对稿件,窗外是纷飞的战火。讲解员说,1941年,《解放日报》在此创刊,报社的同志们用“小米加步枪”的精神,克服了纸张短缺、设备简陋等困难,让党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这些旧址前,仿佛能看到当年的场景:编辑们在石窟里讨论稿件,印刷工人们挥汗如雨,报童们背着报纸穿梭在延安的大街小巷。这里没有华丽的建筑,却孕育了中国革命的精神火种。</p> <p class="ql-block">  沿石阶上行,万佛洞的入口藏在苍翠的松柏间。这座开凿于隋代、兴盛于唐代的石窟群,是陕北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主窟内,四壁与石柱上密布着上万尊小佛像,高者盈尺,矮者仅寸,或坐或立,或笑或思。最令人称奇的是中央石柱上的“飞天”浮雕,衣袂飘举如真,仿佛下一秒便要冲破石壁,带着千年的风尘飞向云端。</p> <p class="ql-block">  往前数步,便是“诗湾”。崖壁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唐宋至明清的题咏,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名句虽未直接刻于此,却能从“雄关漫道”“山河壮丽”等题刻中,读出这位曾镇守延州的名臣笔下的边塞豪情。据说,北宋时清凉山已是文人墨客驻足之地,他们或咏叹山川,或感怀时事,将心境凿进坚硬的岩石。</p> <p class="ql-block">  登上山顶,太和庙的钟声随风而来。这座始建于明代的道观,与山间的佛教石窟相映成趣,展现着延安多元的宗教文化。庙前的琉璃塔,八角七级,塔身的琉璃在阳光下闪烁,是明代建筑工艺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站在塔旁远眺,延安城的全景尽收眼底:延河水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穿城而过,宝塔山的宝塔巍然耸立,远处的高楼与近处的窑洞错落有致。山脚下,新华书店的红色招牌格外醒目,与千年石窟的佛像遥遥相对。这一刻,历史与现实仿佛在此交汇——隋唐的佛音、北宋的诗韵、革命的烽火、新时代的生机,都浓缩在这一方天地里。</p> <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回望清凉山,它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一部立体的史书,记录着延安的过去与现在。那些凿刻在石头上的佛像与文字,那些藏在窑洞里的红色记忆,都在诉说着:清凉山的清凉,不仅是山间的清风,更是历经千年沉淀下来的从容与坚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