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掠影——走近崇州

strong

<p class="ql-block">在几多犹豫,几多衡量,几多否定后,决定从寒冷的大兴安岭移居到温暖的川西平原。体味到了成都三环内川流不息的车来车往,感受过城市公园中悠闲而拥挤的人群,在崇州,找到了属于“蓉漂”的慢生活。</p> <p class="ql-block">崇州,有山有水有平原,水草丰茂,林木繁盛,稻田浓绿,鲜花怒放,是一个可以上溯到秦汉或更远时代的地方,不是很大,但古镇却很多,街子古镇、元通古镇、怀远古镇,都是4A景区。古镇里,五层的字库塔巍然屹立,在川西的暖风中见证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街子古镇的夜热闹,也宁静。弯弯的月亮与翘起的古檐遥相呼应,彼此诉说着1600多年的沧海桑田,讲述着古蜀王酒洒味江的潇洒与狂放,讲述着诗人唐求徘徊在味江畔的诗兴大发,讲述着陆游任崇庆通判时在这里的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夏夜的瑞龙桥,凉风习习,是纳凉的好去处。廊桥两侧,席地而坐,或摆龙门阵,或卖小吃,或静静地摇着蒲扇听着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或看着远处忽明忽灭的鱼灯,或什么也不做只感受这一份清凉。热闹的人声与徐徐的凉风和谐的书写着人间烟火气的温馨。</p> <p class="ql-block">一场雨过,我捕捉到了瑞龙桥两端的安静。雕梁画栋,直栏横槛,静静地期待着古镇的黎明。</p> <p class="ql-block">熙来攘往的火锅烤鱼豆花店也用昏黄的灯光送走了最后一拨客人,准备下一个宾客盈门的清晨。</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瑞龙桥畔的银杏广场,凭借着古老的银杏树、沧桑的字库塔、古雅的清代建筑、石桥流水、光滑的石板路、鼎沸的人群,成为这个古镇的中心,也成为很多游客浪漫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在街子古镇味江上还有两座桥。一架其实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的用于灌溉的明渠,这里流出的水,浇灌了地处较高的稻田。虽没有雕梁画栋,但外面还是众龙齐卧。</p> <p class="ql-block">这渠桥的一端与古戏台相连,在戏台上,每天都有固定时间演出川剧的曲目。虽历经风雨,但那婉转的歌声依旧,那变脸的艺术仍在传承。</p> <p class="ql-block">另一架就是索拉木板桥御龙桥,这里也是唐公祠所在地,过了桥,便是长达6.5公里的康道的起点圣灯广场。</p> <p class="ql-block">说起康道,应该是我的最爱。这条长达6.5公里的石阶与木栈道组合而成的徒步路线,在森林里穿梭,听着蝉声鸟鸣和溪水瀑布的声音,在零上40度的夏日的午后也没有灼热和闷热感,在沁人的清凉中体味着汗流浃背的舒爽。</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体力不支,就走到一半时在古寺村出来,到山间公路上,大约1公里就能顺着下坡路走回古镇。</p> <p class="ql-block">回到古镇,在横渠边吃一碗冰粉,品一块麻饼的香甜,看一看游客们被路边摊飘着红油的小火锅麻辣的满脸红涨,听一听推着冰柜车的老爷爷悠扬的叫卖声在巷子里时隐时现的安闲。</p> <p class="ql-block">离开繁华喧闹的朝阳街,看小巷里爱运动的老者带着狗狗夜跑,花灯照亮了老者的影子,也照亮了他前面的路。</p> <p class="ql-block">小区物业的车来接游玩的业主回家,回头再看一眼古镇,历经千年,这里的烟火气依然。</p> <p class="ql-block">忙碌之余,还是去了一次元通古镇。这里有“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据说清明会是这里最热闹的贸易、文化盛会。长长的游龙在街巷里穿梭,卖东西的、杂耍的、看热闹的,人山人海,比赶场多了些神圣与庄严,比文艺演出多了些人间烟火气,在广东会馆里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盛况和历史的沿革。</p> <p class="ql-block">元通古镇的建筑大多带有清末民初的风格,一律的青砖灰瓦,而那马头墙的样貌除川西风格外,大概有点民国初期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找的到任何时代的印记。看,这里是供销社,是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记忆留存。</p> <p class="ql-block">这句口号不只是一种年代感,更会让人想起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惊天动地场面。</p> <p class="ql-block">这里所有的建筑都在书写着崇州人的包容的品格。基督教,佛教,道教,在这个小镇里和谐相处。</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很多标志性建筑是逐渐修缮或原址重建的,这正让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历史的发展进程。</p> <p class="ql-block">字库塔,功能已经由原来的焚烧祭奠转变为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汇江桥‌是一座铁索桥,横跨文井江,连接元通古镇两岸,两端有桥楼,中间设有凉亭,造型古雅,被誉为“川西第一铁索桥”。记录着水运文化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元通塔,这座位于三江交汇处的七层古塔,每层都悬挂着风铃,是元通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可惜,正在维修,没有能够登上古塔一睹元通芳容。</p> <p class="ql-block">塔旁的永利桥‌也是元通古镇的核心地标,据说始建于明代初期,原是木质结构,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改建为石拱桥,采用悬砌式三孔石拱结构,桥墩雕刻有石龙和镇水石狮,桥身浮雕涵盖崇州八景等题材,体现了清代工匠的高超技艺。2008年汶川地震后经加固修复,依然巍然迎接在滚滚江涛。</p> <p class="ql-block">古镇里,还有很多保存完好的古代川西院落。比如罗家大院、黄家大院等。几进的院落,连廊天井、木制层楼、雕梁画栋,书写着昔日崇州的兴盛。</p> <p class="ql-block">苍天的古树已经长满了青苔,是寂寞也是新生。</p> <p class="ql-block">古镇并不是很大,商业气氛也不是很浓,也许是因为天太热,人不多,在这里可以随意慢慢逛,几乎没有叫卖声,也没有电动车的穿行,安静,悠闲。随便找了一家馆子,要了一碗蹄花一碗豆花,两个人花了不到五十块钱,就寻找到了美食的味道。蹄花是整个一个大猪蹄子软软糯糯,豆花是我来四川吃到的为数不多的有童年味道的豆花。据说元通的脑花也很好,可惜肚子容不下了,下回吧。</p> <p class="ql-block">转来转去,在一处安静的地方看到了一处打卡地,这也许是元通古镇的新的文化符号吧。</p> <p class="ql-block">  怀远古镇,没有腾出时间去,好在不远,离家只有7.5公里,寒假回来,跑着去,补上这一课。不急,慢慢感受才会更有味。就像食物,北方人之所以狼吞虎咽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为的是御寒。而川人之所以调制成丰富层次的味道,为的是品味。慢才品出味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